
- 收藏
- 加入书签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单元项目化教学的实践
——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
摘要:在“双减”政策深化与新课标落地的背景下,探索契合农村小学学情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构建“主题解构—任务驱动—深度指导”的项目化教学体系,通过对接课标要求、整合教材资源、设计分层任务群,系统阐述如何通过项目化学习培育学生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研究表明,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化教学能有效激活农村学生的学习动能,为欠发达地区语文单元教学改革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单元教学;核心素养
一、单元项目化教学逻辑建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的教学要求,为单元整体教学改革指明方向。项目化学习作为“做中学”理念的典型实践形态,通过“以终为始”的逆向教学设计,将碎片化知识转化为结构化的探究任务,契合第三学段学生“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渡”“探究欲望强烈”的认知特点(见表1)。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以统整性项目主题串联阅读、表达、实践等语文要素,通过“知识建构—能力迁移—素养生成”的进阶路径,实现“学科知识”向“学科素养”的转化。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项目化学习能有效破解传统课堂“单向传递”的低效困境,为学生提供可操作、可体验、可创造的学习支架,尤其适合解决欠发达地区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实践机会匮乏等问题。
二、单元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路径设计
(一)教材深度解构与主题统整建构
单元内容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科学精神”为人文主题,包含《文言文二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里的生物》《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四篇课文,辅以“辩论”“科幻习作”“表达方法梳理”等语文实践活动。教材编排呈现“古今科学探索”“虚构与现实对照”的双线结构,为项目化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探究载体。
主题提炼策略:基于“科学思维启蒙”的核心目标,结合农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直观认知特点,确立“穿越科学时空:从经典探究到未来创想”的项目主题[1]。该主题既统摄单元“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想象”三大核心要素,又通过“时空穿越”的情境创设激发探索兴趣,形成“认知共鸣—深度探究—创新表达”的学习链条。
(二)阶梯式任务群的开发与实施
依据“基础巩固—能力提升—素养拓展”的梯度目标,设计三类任务群:
1. 知识建构类任务(基础性目标)
组建“古今科学探索小组”,对比《两小儿辩日》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研究方法,制作“科学探究方法对比手账”,标注“观察—提问—验证”等核心要素。
绘制《表里的生物》思维导图,梳理儿童科学认知发展轨迹,提炼“质疑—推理—实证”的思维模型[2]。
2. 能力进阶类任务(核心目标)
情境化辩论活动:创设“古代科学方法是否适用于现代科研”“科幻想象需要遵循科学逻辑吗”等辩题,指导学生运用“观点明确—论据支撑—反驳有理”的辩论结构,结合教材文本与生活实例展开论证。
跨文本角色扮演:改编《两小儿辩日》为微型情景剧,加入“现代科技视角”的第三方点评,在古今对话中深化对科学精神的理解[3]。
3. 素养拓展类任务(发展性目标)
跨学科探究项目:选择“古诗中的天文知识”(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科学原理)或“科幻作品中的数学密码”(如《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的学习效率计算),通过文献查阅、数据测算、图文结合的方式完成探究报告。
创意写作工作坊:以“给未来科学家的一封信”或“我的科学发明日记”为题,融合本单元习得的科学思维与语言表达技巧,创作500字以上科幻短文,组织“班级科学发布会”进行分享互评。
(三)全过程指导策略与资源支持
针对农村学生在资料搜集、思维建模、成果呈现等环节的实际困难,教师提供“三阶指导”:
1. 启动阶段:通过“科学探索纪录片片段”“科学家成长故事”等可视化资源,激活 prior knowledge;发放《项目学习手册》,明确任务清单、时间节点与评价量规。
2. 实施阶段:建立“每日探究日志”制度,记录学习困惑与突破;采用“脚手架提问法”引导深度思考,如“这个实验现象与课文中的哪个观点相关?”“如果改变实验条件,结论会如何变化?”;针对小组合作中的角色分工问题,提供“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的职责指南[4]。
3. 成果阶段:开展“科学探究可视化工作坊”,教授思维导图、概念图、数据表格等工具的使用;组织跨组互评,通过“星级评价表”(内容科学性、表达逻辑性、创意新颖度)促进反思改进。
三、教学实施成效与反思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该项目化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效:课堂参与度从62%提升至89%,语文实践作业优秀率提高41%,尤其在“辩论表达”“创意写作”等开放性任务中,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语言创新能力进步显著。同时发现,农村地区在数字化资源获取、家校协同指导等方面仍需优化,未来可探索“校际资源共享”“本土科技资源挖掘”(如结合农村生产实践设计科学探究项目)等策略,进一步增强项目化学习的适切性。
结语:单元项目化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其关键在于把握“学科本质”与“学生经验”的结合点。农村语文教师需立足学情特点,以教材为基、以任务为桥、以素养为纲,通过真实情境创设、深度思维卷入、多元评价驱动,让项目化学习真正成为激活学生语文潜能的“赋能引擎”。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2.
[2] 沈昳涵. 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路径[J]. 语文教学通讯, 2024(11):45-48.
[3] 游雪儿. 项目式学习与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以统编教材单元教学为例[J]. 中小学教学管理, 2025(02):37-40.
[4] 何春娟. 农村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的适切性设计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 44(29):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