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人工智能视域下大学生“躺平”现象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与治理路径研究
摘要:本研究立足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系统探讨新时代大学生“躺平”现象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与治理路径。研究发现,AI 技术催生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算法推荐机制及虚拟社交生态,加剧了“躺平”现象的传播与泛化,具体表现为青年奋斗精神弱化、价值共识消依托数据协同机制重构家校社育人共同体。 解及心理防御技术化。在思政教育教育层面,“躺平”现象对教育目标、话语体系、心理干预及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多维冲击。为此,本文提出“技术+ 人文”双轮驱动的治理策略:通过AI 技术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模式,构建分众化、共情化的思政话语体系;运用智能心理预警平台实现精准干预;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学生“躺平”现象;高校思政教育;价值引领;精准干预;协同育人
一、引言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与价值观念,“躺平”一词最初源于网络,本意为身体的平躺休息状态,后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心态和生活方式,即以“低欲望”和“低姿态”的顺从来消解社会现实的困境,获取内心世界的平和,这一现象在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中广泛传播并引发热议。“躺平”现象作为青年亚文化的典型表征,在人工智能视域下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征与趋势。人工智能所营造的虚拟环境和沉浸式体验,在丰富大学生娱乐生活的同时,也容易让部分学生沉迷其中,逃避现实压力。高校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躺平”倾向,其本质是技术异化与社会压力交互作用的结果。在大学生“躺平”现象日益凸显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更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人工智能视域下大学生“躺平”现象的内涵与生成逻辑
(一)“躺平”现象的概念界定与时代特征
1. 概念内涵的多维解构
“躺平”现象在人工智能视域下呈现出多维度的复杂内涵,包含三重维度:行为表征上表现为低目标追求与消极应对压力;价值取向上呈现个体主义倾向与意义感消解;技术烙印上体现为算法依赖与虚拟世界逃避。部分高校大学生通过短视频平台构建“低耗能生存模式”,将AI 工具作为应对现实压力的心理缓冲机制,容易陷入“躺平”的泥沼。
2. 数字化时代的新型表现形态
在数字化时代,大学生“躺平”呈现出“线上佛系 - 线下消极”的双重人格。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他们以一种超脱、淡然的姿态发表言论,对各种社会热点和竞争话题表现出漠不关心,以“佛系”的标签来彰显自己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却表现出消极怠工、逃避责任的行为,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常迟到早退,宿舍生活缺自律、参与度低。
算法推荐导致的大学生“认知窄化”,这也是“躺平”的一个重要表现。人工智能算法根据大学生的浏览历史和兴趣偏好等精准推送信息,使得他们的视野局限在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领域,难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思想。这种认知窄化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现实的片面理解,削弱了其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遇到复杂问题和竞争时,更容易选择逃避和“躺平”。
“虚拟社交”中的情感疏离也是大学生“躺平”的一种体现。他们虽在虚拟社交中广泛建立联系,但缺乏深度和真实性,难以满足他们真正的情感需求。长期沉迷于虚拟社交,导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出现障碍、情感沟通能力下降,对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感到失望和无助,更加依赖虚拟世界,陷入“躺平”的状态。
1. 社会结构性压力的数字化传导
社会发展使就业竞争、学业内卷等结构性压力增大,互联网加速其在大学生中的传播。2024 年高校毕业生达 1179 万,就业竞争激烈导致部分高校大学生产生了“努力无用论”的消极认知。人工智能催生了“数字鸿沟”与“过度竞争焦虑”,部分学生因家庭、地域因素难以享受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加剧了学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知,让他们更容易选择“躺平”。
2. 个体心理防御的技术化调适
面对现实压力,部分大学生借人工智能构建“低耗能生存模式”来缓冲心理压力。智能助手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一些繁琐的学习任务,使其节省时间和精力,投入更轻松的娱乐活动中;娱乐算法按需推送内容,给学生在虚拟世界带来即时的愉悦和放松。此模式实为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受阻后的被动妥协,因缺乏信心克服困难,便降低目标和期待,依赖外部工具来维持心理平衡。但大学生长期如此则会削弱其自我效能感、学习动力和创新精神,陷入“躺平”恶性循环。
3. 人工智能时代的价值共识困境
算法推荐形成的“信息茧房”削弱了主流价值观传播效能,使得大学生难以接触到多元观念,导致其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逐渐降低。虚拟身份的“去中心化”让大学生重个人表达、轻集体主义,在现实生活中对集体活动和社会责任的参与度降低,引发意义世界的碎片化危机。人工智能带来的隐私泄露、算法偏见等伦理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价值迷茫与“躺平”心态,其因缺乏引导而难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陷入无所适从的状态。
三、人工智能视域下“躺平”现象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多维挑
(一)教育目标层面:理想信念与奋斗精神的双重弱化
1.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性冲击
在人工智能视域下,“躺平”现象蕴含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冲击着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智能技术使海量信息传播,其中强调个人利益、短期回报的内容,让部分学生更重现实利益,消解了其对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笔者所在的高校问卷调查显示,超 30% 学生择业更倾向于收入高、轻松的岗位,较少考虑社会贡献等因素。在这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缺乏内在动力,仅视为应试工具。同时,人工智能时代的“速食文化”让学生更易接触到简单的娱乐内容,对需深入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耐心,短视频的片面解读更容易导致理论认知的表面化、工具化。这极大冲击了信仰教育的实效性,也影响了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以及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
2. 奋斗精神培育的时代性困境
人工智能技术为大学生带来便捷“技术红利”,智能设备与互联网让学习、生活、娱乐更高效轻松,但这种“便捷生存”幻象淡化了他们对“劳动创造价值”的实践认知。部分学生认为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无需太多努力,作业依赖智能写作工具、实践依赖智能设备,逐渐丧失艰苦奋斗精神与实践能力。
此外,“躺平”文化中的“成功学解构”挑战着高校“青春奋斗观”的教育叙事逻辑。一些大学生觉得传统成功观沉重,质疑奋斗的意义,动摇“青春需奋斗”的理念。这种对奋斗精神的否定,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也对高校思政教育中奋斗精神的培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教育叙事逻辑,以更加贴近大学生实际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观,激发其奋斗精神。
(二)话语体系层面:传统叙事与青年亚文化的互动张力
1. 思政教育话语的适配性危机
人工智能时代,“碎片化表达”与“玩梗文化”成为青年主流话语,大学生习惯用简短文字、表情包、网络热词等进行日常交流。而高校思政教育传统话语体系则采用“宏大叙事”的方式,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语言严肃正式,与“躺平”等热词隐喻化传播格格不入,致使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出现话语鸿沟。课堂上传统的话语风格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对于网络“躺平”热词形成的青年亚文化,教育者若不及时融入则难有效引导学生,从而影响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2. 智能技术赋能的话语创新滞后
尽管人工智能为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创新提供可能,但仍存在技术应用与教育内容“两张皮 问题,未充分挖掘“躺平”背后的情感共鸣点。虽然大数据可分析学生的网络言行用以精准把握其思想动态,但很多高校却未能有效利用,也无法制定个性化教育话语。虚拟仿真技术能构建沉浸式场景增强情感体验,但其在思政教育中却应用少、尚未形成系统模式。AI 技术赋能滞后,使思政教育应对“躺平”现象缺乏有力的话语工具,难引学生的关注并加以有效引导。
(三)心理干预层面:智能时代的精准化育
1. 心理问题识别的技术依赖性风险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渐依赖 AI 心理测评工具,虽然有助于快速收集数据并根据算法分析学生心理状态,但过度依赖会导致只能获取表面信息,容易忽视面对面深度访谈的人文价值,难以深入挖掘学生“躺平”背后复杂的心理动因,学生可能会隐瞒信息导致测评结果有偏差,像一些深层次的心理问题也难以在问卷中体现。而面对面访谈可观察学生的非语言信息、理解其内心世界、找出问题的根源。过度依赖 AI 工具简单以数据指标来处理问题,可能会出现误判漏判,进而影响心理干预的效果。
2. 个性化干预机制的结构性缺失
高校对“躺平”学生心理干预缺乏基于 AI 算法的分层分类方案,致使教育供给与学生实际的需求错配。不同类型“躺平”的学生心理状态和行为有差异,如“主动躺平”的学生往往是由于价值虚无,对人生意义和目标感到迷茫,缺乏前进的动力;而“被动躺平”的学生则更多是因为面临学业、就业等压力,选择逃避现实。但高校往往采用统一的干预模式,未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干预,且缺乏基于AI 算法的个性化干预机制,对于“躺平”的学生难以实现动态跟踪评估,进而影响了心理干预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四)协同育人层面:技术中介下的教育生态重构难题
1. 家校社协同的数字化断层
在人工智能时代,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理念与 AI 工具使用上存差异,致家校社协同育人出现数字化断层。家庭秉持“唯分数论”,用 AI 工具侧重孩子的成绩提升,而轻思想价值观的引导;学校强调“全人培养”,利用 AI 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却与家庭沟通协作不足。社会上的“躺平文化”借助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渠道迅速传播,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而学校与家庭在应对其渗透时,缺有效的协同机制,无法共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2. 虚拟空间治理的制度性滞后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虚拟空间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的重要场所,“躺平”话语在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等场景广泛传播,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但高校对虚拟空间的治理存在制度性滞后,缺乏对“躺平”话语的有效引导监管。社交媒体上的“躺平”话题、游戏中的不劳而获元素及 AI 生成的含不良价值观内容(如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容易误导学生。虚拟空间治理的制度性滞后使高校难以应对“躺平”现象在虚拟空间的传播,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
四、人工智能视域下对大学生“躺平”现象的治理路径
(一)价值引领:构建“技术+ 人文”双轮驱动的育人体
1. 基于AI 技术的理想信念教育创新
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高校可开发“红色文化数字孪生平台”,借助 VR、AR 等技术将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重现革命先辈在长征、延安等不同时期奋斗的历史场景,让大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认同,还可设置互动角色扮演环节深化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将“躺平”现象作为案例教学素材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也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剖析其价值观念与思想根源,组织学生讨论“躺平”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同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时监测大学生网络表达,精准抓取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的困惑,针对性推送相关的理论知识、历史故事、先进事迹等内容,靶向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坚定其理想信念。
2. 融合技术伦理的奋斗精神培育
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中嵌入“技术奋斗观”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奋斗精神的重要途径。课程不仅传授技术知识,还要讲述 AI 领域科学家的创新历程和奋斗故事,展现他们面对技术难题时的坚持与担当,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技术观与奋斗观。通过组织“算法时代的生存与发展”主题辩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技术红利与个人奋斗的关系,探讨在算法影响下如何通过奋斗实现自我价值,让学生认识到技术无法替代个人努力。同时,高校需重构“劳动光荣”的时代内涵,明确人工智能时代劳动的形式和内容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依然不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其劳动意识和奋斗精神。
(二)话语创新:打造“智能+ 共情”的立体化叙事空间
1. 构建分众化的话语生产机制
结合 Z 世代、α 世代学生的特点,高校可开发“思政 AI 主播”,利用 AI 技术将抽象的思政理论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短视频、互动游戏等生动形式,如用动画呈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以游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参与度。将“躺平”热词融入思政教育话语体系,通过打造“‘躺平’还是‘破局’——AI 时代的青春选择”系列微课,邀请思政专家、行业精英、优秀毕业生分享奋斗故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躺平”现象。同时借助社交媒体开展话题讨论、线上直播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增强思政教育话语的传播效果。
2. 建立动态化的话语反馈系统
高校可利用情感计算技术实时分析学生的网络情绪倾向,通过监测社交媒体、在线学习平台等言论,了解其对“躺平”现象的态度及困惑,依此调整思政教育的话语策略,采用更加贴近学生心理的话语方式进行引导。如果发现学生对“躺平”现象存在消极情绪,可以通过推送积极向上的内容,如励志故事、正能量视频等,帮助他们调整心态。
搭建“AI+ 人工”协同话语纠错机制,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对“躺平”现象的错误认知。当AI 系统监测到学生发表与“躺平”相关的当言论时,AI 系统可以及时发出预警,提醒教师进行干预。教师通过私信、评论等方式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纠正其错误认知,还可将问题作为教学素材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帮助更多的学生正确理解“躺平”现象。
(三)心理赋能:完善“数据+ 叙事”的精准干预模式. 开发智能心理预警与干预平台
高校可整合学生的学习、社交、行为等多源数据,通过机器学习构建“躺平”风险评估模型,依据成绩波动、社交活跃度下降、行为异常等日常表现,预测学生陷入“躺平”状态的风险程度。平台可以给学生推送定制化的心理课程,如积极心理学导向的 AI 对话训练,学生可以倾诉自己的烦恼和困惑,获得专业的心理建议和指导。
结合叙事疗法,平台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虚拟空间重构积极自我故事。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成就,重新构建积极的自我认知。学生通过分享故事,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获支持和鼓励,以此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内在动力,摆脱“躺平”心态。
2. 强化技术伦理视角的心理教育
高校可以开设“人工智能与心理健康”专题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在课程中,教师可以讲解算法依赖对认知能力的潜在危害,如导致思维固化、创造力下降等。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智能设备和技术。
组织学生参与“离线生存挑战”和“重建附近”等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学生在技术环境中的自我控制能力与意义建构能力。让学生暂离智能设备,通过参与户外活动、手工制作、面对面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生活的乐趣和意义,增强对现实生活的感知与认同。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技术与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四)生态重构:搭建“虚实融合”的协
1. 构建家校社数据协同的治理平台
高校应建立加密共享的教育数据中台,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数据协同。家长可以通过 AI 系统实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状态(经学生授权),如课程出勤情况、考试成绩、社交活动等 。学校也可以同步获取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环境影响数据,如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氛围、社区文化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学校和家庭可以共同制定“防躺平”干预方案,如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学校提供个性化辅导,家长在家庭中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通过数据协同,还可以避免“信息孤岛”现象的出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可以及时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形成教育合力。在面对“躺平”现象时,各方可以共同商讨应对策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2. 创新虚拟空间的治理范式
在校园元宇宙中创设“奋斗者社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价值创造空间。在社区中,设计虚拟职业体验、创业竞赛等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学生可以模拟不同的职业角色,体验工作的乐趣和挑战,为未来的职业发展蓄力;组织创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高校可以联合互联网企业建立“青年亚文化引导联盟”,借助互联网企业的技术优势对网络 AI 内容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过滤和屏蔽传播“躺平”等消极价值观的内容。同时,联盟还可以组织专家学者、网络大V 等,创作积极向上的AI 内容,如励志短视频、正能量文章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净化网络环境,为学生营造健康的虚拟空间。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 AI 技术赋能的双重维度,系统剖析了人工智能视域下大学生“躺平”现象的生成逻辑及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多维挑战,提出“技术 + 人文”双轮驱动的治理路径。研究发现,AI 技术通过数字化生存方式、算法推荐机制和虚拟社交生态,加剧了“躺平”现象的传播,具体表现为青年奋斗精神弱化、价值共识消解及心理防御技术化。在思政教育层面,“躺平”现象对教育目标、话语体系、心理干预及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多维冲击,如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降低、传统话语体系与青年亚文化脱节、心理干预精准性不足、家校社协同育人断层等。
针对上述挑战,本研究提出以下治理策略:在价值引领方面,通过 AI 技术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模式,构建分众化、共情化的思政话语体系;在心理干预层面,开发智能心理预警平台并结合叙事疗法实现精准干预;在协同育人领域,依托数据协同机制重构家校社育人共同体。这些策略强调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旨在推动“人机协同”的思政教育新范式,为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照。
参考文献:
[1] 张磊. 数字时代大学生“躺平”现象的文化解构与教育重构[J]. 高等教育研究, 2023(11): 92-99.
[2] 陈娟 . 算法社会中“被动躺平”大学生的心理机制研究 [J]. 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24(2): 112-120.
[3] 王小明. 人工智能时代青年价值观异化的技术根源与治理路径[J]. 中国青年研究, 2023(8): 45-52.
[4] 刘芳 . 虚拟仿真技术在奋斗精神培育中的实践探索 [J]. 现代教育技术 , 2024(4): 88-95.
[5] 王宇. 青年“躺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
[6]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高校“躺平”现象治理白皮书[R].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3.
[7] 李明. 算法社会中的青年价值观塑造[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3.
[8] 周洋. 数字时代的青年亚文化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