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房地产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质量全过程管控实践研究
摘要:框架剪力墙结构凭借其抗侧移刚度高、空间布局灵活等特性,成为房地产建筑的主流结构形式之一,但其施工质量管控涉及多专业协同、多工序穿插,需构建全链条精细化管理体系。本文以云南昭通某项目为研究对象,从设计阶段的结构优化、施工准备阶段的资源统筹、施工阶段的工序控制三个维度,剖析框架剪力墙结构质量管控关键点;并基于制度建设、技术革新、协同管理提出全过程管控策略,涵盖责任矩阵构建、自密实混凝土应用、BIM 技术深化等创新实践。研究表明,通过设计施工一体化、技术工具赋能及动态协同机制,可有效提升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精度,降低渗漏、开裂等质量通病发生率,为同类工程提供可复制的质量管控范式。
关键字:框架剪力墙结构;质量管控;全过程管理;施工工艺
一、引言
在当今房地产建筑领域,框架剪力墙结构凭借其抗侧移刚度高、空间布局灵活等显著优势,已然成为众多建筑工程的主流结构形式之一。然而,这种结构形式的施工质量管控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其涉及多专业协同作业、多工序相互穿插,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可能对整体工程质量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云南昭通某项目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工程,其在施工过程中对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质量管控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本文以该项目为研究对象,从设计阶段的结构优化、施工准备阶段的资源统筹以及施工阶段的工序控制三个关键维度,详细剖析了框架剪力墙结构质量管控的关键要点。同时,基于制度建设、技术革新以及协同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全过程管控策略,旨在为同类房地产建筑工程提供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质量管控范式,以期推动整个房地产建筑行业在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质量管控方面迈向更高水平,助力房地产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质量管控关键点分析
2.1 设计阶段的结构性优化与风险预判
结构安全性在设计阶段是核心,需结合建筑功能需求细化参数、预控风险,框架剪力墙结构受力分配要靠荷载模拟验证,云南昭通某项目地下室剪力墙厚度设为350mm,框架柱截面尺寸按受力等级分别采用1100×1100mm、1200×1200mm等规格,并用PKPM软件模拟地震工况下内力分布,以保证剪力墙承担80%水平荷载且框架柱符合轴压比限值要求,高烈度抗震设计(七度设防)时要优化节点构造,梁柱节点核心区箍筋加密间距不超过100mm且剪力墙边缘构件纵向钢筋配筋率达到1.2%,防止出现“强梁弱柱”这种不利受力状态,设计图纸要多专业协同会审,重点审查钢筋连接方式(直径≥22mm的钢筋用直螺纹连接)、后浇带设置间距(本项目是30m)和防水节点构造,从源头上减少施工矛盾。
2.2 施工准备阶段的资源统筹与技术赋能
施工准备阶段要建立多维资源管控体系,让技术方案和现场条件深度匹配,技术上要编专项施工组织设计,如《钢结构深化设计方案》要明确钢柱分节高度(地下室钢柱按结构层分节)、焊接工艺参数(Q354B钢材用E50XX焊条,焊接电流200-250A),测量方案用徕卡TS30全站仪布设控制网,精度±2mm,每层设标高传递基准点,误差控制在±3mm以内,资源配置方面,钢材、混凝土等主材要有“三检”制度,钢筋进场要查炉批号和力学性能报告,混凝土浇筑前要测坍落度(180±20mm)和初凝时间(6-8小时),施工机械要提前调试,TC7525-16D塔吊安装后要进行荷载试运行,保证起吊能力和稳定性符合规范,现场规划分区要明确,钢筋加工场放数控弯曲机和切断机,模板堆场采取架空防潮措施,临时用电遵循“三级配电、两级保护”原则,配电箱接地电阻≤4Ω。
2.3 施工阶段的工序控制与动态纠偏
关键工序在施工阶段要进行精细化管控,通过过程验收和动态监测达成质量闭环,钢筋工程里剪力墙水平钢筋的搭接长度不能低于1.2LaE且框架柱纵向钢筋连接区域得避开梁柱端箍筋加密区,模板安装时用15毫米厚的防水胶合板且拼缝处贴不干胶带防止漏浆、墙柱模板垂直度偏差要控制在5毫米以内且梁板模板起拱高度是跨度的1‰-3‰,混凝土浇筑要遵循“分层振捣、连续施工”的原则、地下室C40P8抗渗混凝土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15-30秒且养护期用塑料薄膜和草帘覆盖让表面湿润14天,施工中引入实测实量体系、每层抽取20%构件检测截面尺寸、标高和垂直度、偏差若超出±8毫米马上剔凿修补或者加固处理,钢结构安装时钢柱垂直度以激光垂直仪实时校正、偏差不超过H/1000且不超过25毫米、螺栓连接扭矩值用专用扳手检测且合格率必须达到100%。
三、房地产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质量全过程管控策略
3.1 制度驱动下的全周期责任体系构建
构建质量管控长效机制要以制度建设为核心,明确各参与方的职责边界与流程标准,组织层面建立“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量员”三级管理架构,其中质量第一责任人是项目经理,由其统筹制定《质量责任矩阵》,将钢筋绑扎、模板拼接等工序责任落实到班组,技术负责人牵头编制《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列举蜂窝麻面、渗漏等常见问题的预防措施,如混凝土振捣“快插慢拔”、卫生间防水涂膜分层施工等,质量员执行“日检-周检-月检”制度,每日巡查记录工序隐患,每周组织联合验收,每月汇总质量报告,制度执行层面推行“样板引路”制度,各分项工程施工前先做样板间,如砌体工程样板墙展示灰缝饱满度、构造柱设置等,经监理、设计单位验收合格后再批量施工,并且建立质量奖惩机制,违规操作的班组罚500-2000元,质量创优班组奖励同等金额,利用经济杠杆强化责任意识。
云南昭通某项目存在填充墙砌体质量不稳定的情况,于是制定了《砌体工程质量控制细则》,该细则明确砌块含水率得控制在10%-15%,砌筑得按“三一法”(一铲灰、一块砖、一揉压)施工且每日砌筑高度不能超过1.5m,施工之前组织班组观摩样板墙,着重讲解马牙槎留置(先退后进,每皮60mm)和拉结筋设置(沿墙高600mm设2φ6钢筋,伸入墙内不少于1000mm),施工期间质量员每天抽查5处砌体,重点查看垂直度(不超过5mm)和砂浆饱满度(不低于80%),墙体要是不符合要求马上返工,最终砌体分项工程验收优良率达到92%,比传统施工提高了15%。
3.2 技术赋能下的施工工艺革新
要提升施工精度与效率就得依托技术创新并结合结构特点引入合适的技术与工具。在钢筋工程里,用直螺纹机械连接取代传统焊接,靠剥肋滚丝工艺保障丝头精度,连接套筒的扭矩值能到300N·m且抗拉强度不低于钢筋母材标准值;混凝土工程中地下室大体积底板施工采用“跳仓法”,分仓长度不超40m且仓内设置膨胀加强带以降低温度裂缝风险;钢结构安装运用“三维坐标控制法”,拿全站仪实时校正钢柱位置并结合BIM模型模拟安装顺序防止构件碰撞;在检测技术方面,用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雷达扫描来检测钢筋保护层厚度、超声波探伤检测焊缝内部缺陷,从而早发现早处理质量问题。
在昭通发展大厦钢管混凝土柱施工里,传统振捣工艺很难搞定高空作业这个难题,于是引进自密实混凝土技术,优化配合比(胶凝材料用量不少于500kg/m³,粉煤灰掺量20%)后混凝土扩展度能达600-700mm,不用振捣就能填满钢管间隙,施工时采用高位抛落法且落距控制在4-6m并在钢管侧壁开观测孔以实时查看混凝土流动状况,检测结果表明自密实混凝土强度达到C40标准、构件垂直度偏差不超过H/1000、施工效率提高30%且未出现蜂窝、孔洞之类的缺陷。
3.3 协同管理下的全要素动态监控
各参建方要强化协同并整合资源就得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动态调整机制,施工前利用BIM技术深化管线综合设计,模拟给排水、电气管线跟框架剪力墙的空间关系以提前解决管线穿剪力墙预留洞口位置冲突问题,施工时建立“进度-质量”双监控看板,各工序质量验收状态实时更新,钢筋隐蔽验收过了才能封模板,混凝土浇筑申请得附上坍落度测试报告和试块制作记录,验收阶段组织设计、监理、施工三方一起验收,实测剪力墙平整度、框架柱轴线位移等指标并把验收数据录入质量管理系统,形成可追溯的质量档案。
昭通发展大厦项目“智慧工地”管理平台被建立起来,视频监控、环境监测与质量验收模块被集成于其中,地下室防水施工之时,平台可对卷材铺贴温度(热熔法施工温度≥180℃)、搭接宽度(长边≥100mm,短边≥150mm)进行实时监测,系统自动识别未达标区域并推送整改通知,与此防水隐蔽工程资料可通过平台被监理单位在线审核,使平均验收时间从3天缩到1天,施工全程平台质量预警累计发出23次,整改完成率达100%,防水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为98%,较传统管理提高20%。
3.4 质量通病防治技术与改进措施
针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常见问题,结合施工组织设计制定防治策略。渗漏防治方面,地下室剪力墙施工缝采用 “凸缝 + 遇水膨胀止水胶” 工艺,穿墙螺杆孔用聚合物砂浆分层封堵并附加防水涂膜,后浇带采用微膨胀混凝土浇筑并养护 28 天;卫生间防水施工前控制基层含水率≤9%,涂膜分层涂刷至厚度≥1.5mm,闭水试验 48 小时无渗漏。裂缝控制上,大体积底板混凝土采用 “跳仓法” 分仓施工(长度≤40m),设置膨胀加强带并监控内外温差≤25℃;填充墙砌体严格控制砌块含水率(10%-15%),采用 “三一法” 砌筑,每日砌筑高度≤1.5m,顶砖斜砌角度 60°,拉结筋按 600mm 间距设置且伸入墙内≥1000mm。连接节点优化方面,直径≥22mm 钢筋采用直螺纹机械连接,丝头牙型饱满度≥90%;钢结构梁柱节点全熔透焊接,匹配 E50XX 焊条及 200-250A 焊接电流,焊后 100% 外观检查及 20% 超声波探伤。
四、结语
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的质量管控是一个需技术、管理和制度协同发挥作用的系统工程,在设计阶段要以力学性能为核心对结构进行优化且通过细化参数、多专业会审来提前预判风险,而施工阶段工序控制得依靠技术革新和实测实量以提升钢筋连接、模板拼装、混凝土浇筑等关键环节的精度。全过程管控策略需以制度为保障,通过责任体系构建、技术工具赋能与参建方协同,形成闭环管理机制。云南昭通某项目的实践表明,自密实混凝土、BIM 技术等创新应用可显著提升施工效率与质量,而 “智慧工地” 平台的引入则实现了质量数据的动态追溯与隐患预警。未来,随着智能建造技术的普及,框架剪力墙结构质量管控需进一步融合物联网监测、AI 算法分析等手段,推动管控模式向智能化、标准化升级,为房地产建筑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何洪涛.LQF装配式房地产项目施工质量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24.DOI:10.27276/d.cnki.gsdgc.2024.000649.
李宏伟.建筑全过程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要点研究[J].中国品牌与防伪,2025,(05):54-56.
张爱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方法和途径探索[J].城市开发,2025,(04):105-107.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