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家校社协同育人:推进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摘要: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推进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重要举措,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本研究通过分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意义与必要性,探讨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的路径与方法。研究发现,要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家校社要加强沟通协作,理解政策导向,明确育人目标,选择科学方法,创新教育方式,营造良好氛围,共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研究可为推进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思政教育;一体化;中小学生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家校社协同育人,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工作的意见》、《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的意见》等,这表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家校社协同育人遵循教育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目标。
家庭作为学生第一课堂,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家教和品性修养。学校要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社会各界要开展公益活动,丰富学生社会实践,增强责任感。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依据与必要性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依据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依据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教育要遵循育人规律,培养新的人才。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这充分体现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工作的意见》也提出“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引领与精神塑造”。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首先,青少年成长任务繁重,需要家、校、社会三方共同完成。其次,社会环境复杂,需要家校社会呼应,共同扶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再次,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有优势,需要结合各自特征和资源,相互协作,达到力量互补、资源共享的育人效果。最后,推进家校社会协同育人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和践行。
综上,家校社协同育人必要性突出,意义重大。要发挥家校社会共同育人的作用,提高青少年全面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成效。
三、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的路径与方法
(一)加强沟通协作,理解政策导向
家校社各方面要加强沟通联系,共同理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政策要求与意义,形成工作合力。要建立家长委员会等沟通机制,定期交流育人理念和做法。要推进思政课老师到社区开展宣讲,增进与家长的互动。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举办主题教育活动,拓宽育人渠道。
(二)明确共同育人目标,选择科学方法
家校社要根据青少年成长规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确定共同的育人目标。要选择科学育人方法,如讲故事、开展主题活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注重实践育人,家校社要共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锤炼意志。
(三)创新教育方式,营造良好氛围
要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如体验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提高学生主动性。要建立家校互动平台,开展在线教育,构建互联网育人新生态,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崇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要发挥家校社优势,创新工作方法,共同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构建长效工作机制,推动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实现工作常态化,要注重实践互动,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提供有力保障,加强沟通协作,明确共同目标,创新育人方式,是推进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关键举措,要发挥家校社育人合力,取得工作实效。
四、存在问题与对策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意识不足,工作机制不完善,对策: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学校要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加强与家长的交流;社会组织要主动参与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共同育人目标不清晰,工作方式单一。对策:家校社要根据青少年成长特点确定共同育人目标,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要选择科学育人方式,如讲故事、开展主题活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三)信息不对称,工作难以贯通。对策:要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工作资源共享;要加强工作考核评价,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全过程监控,查漏补缺,确保工作实效。
(四)社会环境复杂,家庭教育缺失。对策:要建立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为家长提供教育咨询服务;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关爱,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家长;社会各界要积极组织公益活动,为家庭教育提供环境支撑。
(五)新技术应用不足,育人方式单一。对策:要建立家校互动在线平台,开展网络教学与交流;要发挥新媒体优势,创新思政课程资源,提高课堂育人互动性;要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定制化推送家校社协同育人内容,实现精准育人。家校社协同育人还存在一定问题,要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新技术应用优势,提高工作效能和实效,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提供有力支持。
五、结束语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推进新时代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重要举措,需要发挥家校社会育人主体的作用,共同参与学生素质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遵循教育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目标,积极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品德和家国情怀,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要坚持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发挥主体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提供基石保证。
参考文献:
[1]刘春伶.协同育人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探究[J].区域治理,2021,000(012):P.1-3.
[2]马俊龙,付雯,廖雨.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逻辑和实施途径[J].教育评论,2021(5):4.
[3]徐高虹.精准推进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19(18):4.
[4]郭鑫.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小学”大思政”格局的构建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2,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