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冠肺炎疫情下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要:本研究是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心理健康的现状及两者的相关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和心理健康进行调查,所得结果为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负相关,当前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处于中等水平。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 心理健康
引言:
家庭是个体从出生一直所处的一个小团体,它为个体的成长提供情感和需求支持,其基本功能是为个体提供健康发展所必需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的条件。家庭亲密度是家庭成员相互支持,相互关爱以及彼此需要的程度,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家庭适应性是指个体面对环境的变化和突发状况时家庭成员能够相帮互助,相互合作,增强应对外界环境的能力。
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使孩子获得更多的人际信任,在交往中能够更乐观、合群和自信;而家庭结构不良的孩子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家庭亲密度的高低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也存在显著性的影响,家庭亲密度越高,个体越表现出稳定、敢为、乐群等人格特征。
心理健康的概念是指随着研究不断地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个体所处的一种身体健康或者生活幸福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应对来自各方的生活压力,并实现自我的需要。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和方便取样的方法,以少数民族地区在校大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62份,其中男生293人,女生269人。
1.2方法
1.2.1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
本研究采用由Olson等人于1982年编制,费立鹏等人翻译和修编的中文版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该量表为自评量表,包括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两个维度,家庭亲密度的题目为第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30题,家庭适应性题目为第2、4、6、8、10、12、14、16、18、20、22、24、26、28题.在家庭亲密度维度上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在家庭适应性上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3,家庭亲密度的国内常模为63.90±8.00,家庭适应性的国内常模为50.90±6.20,本研究中的a系数为0.751,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2心理健康自评量表
心理健康自评问卷该问卷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精神失调简易快速筛查工具,共20条目,测量过去一个月内存在的症状,采用2级评分,“是”表示症状存在,记1分:“否”表示症状不存在,记0分。心理健康自评问卷的一致性信度和效标关联效度良好,在WHO发布的指导手册中全面分析了SRQ-20的效度,分析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SRQ-20 常作为心理疾患的筛查量表使用,WHO建议以7或8分为临界值,>7或8分则表明被试者需要心理危机援助,>I5分则提示需要给予心理治疗或精神病学处理。本研究中的a系数为0.751,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统计处理
将所有的有效数据整理后,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等统计处理。
2.研究目的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心理健康的现状及两者的相关关系。
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新冠肺炎疫情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家庭亲密度的现状分析;(2)新冠肺炎疫情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3)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4)如何提高新冠肺炎疫情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研究假设
1.新冠肺炎疫情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和生源地地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2.新冠肺炎疫情下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和生源地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3.新冠肺炎疫情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负相关,且心理健康能够负向预测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
4.结果
4.1对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描述统计
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和心理健康进行描述统计,结果为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得分为67.25±8.71,高于全国常模(63.9±8.0)说明家庭情感联结更加亲密。但家庭适应性得分为48.02±8.26,低于全国常模(50.9±6.2),这一发现说明,与全国普通人群相比,测试中的学生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比较低。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20)得分为0-20分本研究得分为(3.1±4.27分),其中阳性检出率,即得分7~15分者有97人(17.1%),提示应对此类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危机援助或心理咨询辅导;得分大于15分的有9人(1.6%),提示应该对少数大学生进行心理治疗或相应的精神病学处理。
4.2对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和心理健康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和心理健康得分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民族、是否独生子女、有无留守经历、是否单亲家庭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得出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及两个维度在年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经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可知,大三学生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得分,大四系数得分最低;在性别、生源地、民族和是否单亲家庭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家庭亲密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学生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学生的得分,在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有无留守经历上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两个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无留守经历的学生得分高于有留守经历的学生。心理健康得分在年级、生源地和民族等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有无留守经历和是否单亲家庭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是独生子女的学生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学生得分;有留守经历的学生得分高于无留守经历的学生得分;单亲家庭的学生得分高于不是单亲家庭的学生得分。
2.3对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和心理健康间的相关分析
采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考查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和心理健康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分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总分及两个维度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总分和两个维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2.3对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和心理健康间的回归分析
采用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以家庭亲密度为因变量,心理健康为自变量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所得结果表明当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为因变量时,心理健康的回归系数显著,即心理健康对家庭亲密度有负向预测的作用,心理健康程度能够负向预测家庭亲密度,心理健康得分越高,家庭亲密度越低。
5.讨论
5.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由本研究结果可知,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有无留守经历和是否单亲家庭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性别上,女生和得分比男生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男生的相对要差,主要是因为男生与女生在性格特点和生理发展特点的不同,女生较男生来说,感情更加细腻,对待事情更加的认真和仔细,同时女生的敏感性要比男生的高。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时女生产生的消极情感远远比男生要多,即害怕、紧张、恐惧和焦虑等。而在生理特点上来看,女生比男生成熟的要早,所以面对疫情,女生会比男生想的更多,对自己未来担心的也越多;而独生子女,有留守经历和单亲家庭的学生,在面对疫情时也会产生更多的不安和焦虑,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时会更加的敏感,会产生更多的警惕;在年级,民族,生源地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5.2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于适应性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中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在性别,民族,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和是否单亲家庭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刘佳(2011)和罗丽芳(2009)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和家人之间都会利用手机来保持联络,在距离上并不会产生落差感,家庭亲密度也不会有影响。而且大学生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但他们的思想和心智相对来说已经成熟,且知道如何让与家人保持良好的亲密关系,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结,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良好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关系;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大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大四得分最低,原因是因为大四学生正面临着毕业就业,同时又遇到疫情,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且对未来的路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而产生焦虑情绪,所以在家庭亲密度上的得分较低;而大三学生一方面没有大一、大二的适应环境的问题,心理状态趋于稳定,另外一方面并未涉及择业这一重要的人生决择,而有更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与父母之间相处融洽,故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水平更高。
5.3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发现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与心理健康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这与魏灵真、刘衍玲等人(2021)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大学生家庭亲密度越高,其心理健康问题越少。胡兰和汤晓宇(2012)的研究也显示,个体从低家庭亲密度中体验到更多的不安全感,甚至会出现自卑感和无助感。有研究发现,家庭亲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的消极情绪的产生和恢复有一定作用,如家庭亲密度较高的个体较少产生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而对于有抑郁和焦虑情绪的个体,提高其家庭亲密度,对其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提供多关心和安慰,有助于缓解个体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苏现彪的研究发现缺少家庭亲密度的儿童会更多地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若儿童长时间与父母分离,没有获得应有的关心和爱,其心理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久而久之会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
6.结论
1.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亲密度、适应性在年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生源地和民族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2.亲密度维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适应性维度不存在差异;亲密度和适应性在有无留守经历上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
3.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分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有无留守经历和是否单亲家庭上存在显著差异。
4.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负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能够负向预测其家庭亲密度。
参考文献
[1]杨蕾.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同伴信任的关系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7.
[2]刘佳,高中生家庭亲密度与安全感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80-96.
[3]罗丽芳,陈梦华.初中生的社交自尊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 43-45.
[4]胡兰,汤晓宇.(2012).大学生抑郁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关系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32(1),91-94.
作者简介:曹娅芳,蒙正娟是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四学生,程坤,黄洁婷是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物理与工程技术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四学生;曹娅芳为本研究的主要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