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工程造价软件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陈安琪
  
学术与研究
2023年18期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城市建设系 湖北孝感 4320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发展对高校人才的要求日渐提高,地方性本科院校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向应用型转型,基于《工程造价软件应用》课程教学改革背景的调研,以设定“三次方”教学新目标、整合与优化教学资源、运用“PBL+TBL”双轨教学法以及构建多元化考核体系等实施路径,探索解决传统软件应用类课程中的“痛点”问题。

关键词:工程造价;创新人才;教学改革

《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是高校工程管理类专业主干专业课程之一,主要针对工程造价及工程管理专业大三学生开设。课程最终的学习效果将直接面向职业、面向社会,甚至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前景[1]。当前以计算机技术为载体的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共性:一是学科知识交叉,前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既包括与建筑相关的专业知识又必须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二是实践应用性高,要求学生能借助国家统一颁布的清单计价规范以及各省份定额,利用计算机软件编制建筑工程造价文件、进行工程的结算和审计。其教学目标旨在使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能熟练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

一、课程教学改革背景调研

自2017年“新工科”一词被正式提出,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顺应向实践、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的时代要求[2]。然而目前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等专业仍残留着传统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沉疴,例如专业课程偏向于理论而轻实践,对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的要求偏向于掌握专业技能而忽视了思维创新的启发等。以《工程造价软件应用》课程为例的软件应用类课程教学存在若干教学“痛点”:

1、专业知识延伸性不足。《工程造价软件应用》课程对学生前期基础专业知识的要求极高,例如在施工图识读、建筑构造与设计、建筑施工技术等专业知识上需要学生能综合运用。部分学生因为前期专业知识掌握不牢、施工图识读有困难,导致在软件应用的学习过程中难以获得成就感,容易导致对后续主干专业课缺失自主学习的兴趣而放弃。长此以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持之以恒的耐心,只能机械性重复老师的教学内容而没有自我思考、深度挖掘的空间。

2、学生主动探索欲不足。传统教学弊端不仅表现在教师的输出端,作为接收端的学生也习惯于被动接收理论知识。“依葫芦画瓢”等现象层出不穷,而这正是学生缺乏探索欲的表现。另外在传统教学中轻视实践能力提升,致使即将步入就业岗位的学生应用能力不足,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人难”的社会矛盾。

3、多元化过程考核不足。笔者所在院校对《工程造价软件应用》课程的考核,目前仍多以传统的考勤(40%)和期末考试(60%)的分配比例为主,考核结果易出现偏离正态分布、无差异化的数据结论。而这便致使学生易形成“临时抱佛脚、应付期末考”等消极的应试习惯。这种情况下使得学生们无法真正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适应。四、毕业生职业信念不足。近年来“课程思政”教学的定义不断被丰富,除传授专业知识为主以外,还增加了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隐形教学目标。面对建筑行业大环境进入“寒冬”期,逐年内卷的就业环境,致使工程造价专业在校生容易缺失对建筑业未来发展的信心,对未来将从事的职业缺乏信念感。

基于“新工科”及“课程思政”的建设背景及要求,契合笔者所在高校“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工程造价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一是强化学生主观能动性,二是深化课程的应用性,三是坚定学生的职业信念。

二、 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1、设定课程教学“三次方”新目标

本课程传统教学目标更倾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浅层理解,难以在多学科环境中运用工程造价管理与经济决策的方法。结合教学改革思路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将传统的教学目标逐步调整为适应行业发展方向的“三次方”新目标:构建“三主”型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三思”型学习品格,最终成为“三需”型工程造价人才。

(1)知识与能力目标:熟练掌握BIM软件计量的能力,能进行软件算量和手工算量之间的差异比对;熟悉一般建设项目造价成果文件编制的原理和方法。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突破破专业界限、扩大相关专业知识范围,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具备“会思考、有思维、有思想”的“三思”型学习品格。

(2)素质目标:构建“以项目为引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团队协作为主旋律”的“三主”型实践课程,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团队协作与沟通交流的能力,能运用相关知识完成个人职业规划前景设计。

(3)育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通过挖掘课程中的主流思政内涵及本土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信心,加深其对“大国工匠”和“大国工程”的理解。将“存实去浮、严谨计量”的职业品格渗透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力求培养“职场需要、行业需要、国家需要”的“三需”型人才。

2、整合与优化适应教学目标的教学资源

教学改革中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有机融合,注重教学形式更具互动性与启发性,注重学习成果更能体现研究性和个性化[3]。整合、优化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新媒体教学-“微助教”平台、BIM造价软件实训室、线上课程混合式教学和校企合作基地等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如何在教学改革中强化实践性的培养。

3、运用“PBL-TBL”双轨教学法实现课程重建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教学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个人技能以及团队协作等能力,强调构建出真实问题的情景[4]。而TBL(Tea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则是更为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即整个课程教学以团队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团队课前自学知识、搜集资料、完成任务,课中讨论汇报进行学习。《工程造价软件应用》课程的动手操作实践性较强,讲授式的教学无法使学生获得“沉浸式”的课堂体验。针对授课学生学情分析及痛点分析特点,结合PBL-TBL双轨教学法应用的适应性,本次教学改革以“一模两库三段四考核”模式实践(图1)。

(1)引入“一”个完整的工程招投标模拟演练

为了加深学生对企业用人标准的理解,授课中导入一个实际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的模拟演练(图2)。使实际工程招投标过程的模拟演练贯穿于整个学期的教学之中,通过创设情境开启学生的“愤悱状态”、增强对学生的专业体验感以求收获职业信念感。

(2)完善工程项目图库和企业导师的“两”种数据库

自承担本门课程教学以来,笔者便收集身边实际工程项目的有关资料,目前已收集汇总的实际工程项目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已有近150余套,这些工程项目资料为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生产实习和相关课程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除此以外,学校还与多家建筑企业保持着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联系,来自于企业的指导教师工程经验丰富,多次指导学生实践教学、参与课程的过程考核中来,形成了一种长期有效的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模式。

(3)建立“PBL-TBL”双轨教学法“三”阶段运行机制

课前:主讲教师在“微助教”教学平台上推送学习任务清单,学生预习并参与课前测验,教师根据测验结果及时调整教学重难点;课中:学生分小组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实操技能,利用“混合式”教学方式逐个解决学生实操中遇到的问题并收集整理;课后:课后教师发布章节作业至“微助教”,学生完成作业后上传通过“互评”系统完成过程性评价。

(4)构建以过程控制为导向的“多”元化考核体系

《工程造价软件应用》课程考核方式应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构建以过程控制为导向的“多元化”考核体系[5]。在实施过程中拓宽考核维度,多层次、多环节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学习效果作出持续性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中,整个考核体系由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大部分构成,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完成情况,而课程考核结果将综合主讲教师和企业导师两方面的评价数据,以此作为学生的期末成绩。(表1)

4、融合理论知识与思政元素,升华课程的思想性

通过引入“精益求精”、“大国工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青春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等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了解我国工程管理行业的发展历史以及现代工程实例,坚定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职业信念与文化自信。学生在接收专业知识的同时,思政教育也应潜移暗化地影响着人格的塑造,使当代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品质得以全面协调的发展。

三、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工程造价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工程造价专业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效,学生认识到课程的实践应用性,提高了课堂互动性、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有效地提升了学生造价编制的综合能力[6]。

1、课堂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反馈良好

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每年有近200名学生学习该课程,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教学工作得到学校教学督导组的一致好评,学生网上评教结果显示该课程的主讲老师成绩高于平均水平。教师在学期结束后设计调查问卷其最终数据反应学生软件操作能力大幅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2、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明显提升

经过教学改革的实践,学生在该课程中掌握了企业所需的软件操作专业技能、收获了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参与相关的专业竞赛活动的信心大增,同时也以赛促学,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自2019年以来由多专业学生合作参加国内专业技能赛事共计30余次,获得各类奖项共计20余项。通过参加“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全国建筑类院校钢筋平法应用技能大赛”等专业性较强的赛事,学生拓宽了专业视野,提升了专业技能。此外,学生以学带练、增强了信心,笔者所在院系自2018年以来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参与申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共计10余项。自2021年开始,已有多组专业学生队伍获得省、校级创新训练项目。

3、企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提高

笔者所在高校自2015年开设工程造价专业,通过对近四年来工程造价专业的综合就业率数据分析可知:自2019年改革实践以来,尽管建筑企业用人需求量逐年减少,但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仍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通过对毕业生就职情况的跟踪调查,各企业对毕业生入职后的业务水平、沟通协调能力的认可度也在逐渐提高。课程改革实践中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与各企业导师相互交流、学习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充分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并以此作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学生熟练掌握工程造价编制的专业技能并灵活运用到工作中,顺利完成“毕业”与“就业”之间的衔接。

四、结束语

《工程造价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设立了适应“新工科”及“课程思政”建设的“3次方”教学目标、整合与优化多种教学媒体及资源、运用“PBL-TBL”双轨教学法实现课程重建,贴合建筑行业发展前景设计课程思政的元素,挖掘了高阶性的课程深度。课程后期的改革实践中,将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机融合最新的专业技术,进一步完善课程平台,将“学生为中心”、“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贯穿工程造价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始终。

参考文献:

[1]郑太年,马小强.学习环境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0,(2):1-6.

[2]郑雪晶,龙正伟,孙贺江.新工科背景下智慧建筑能源与环境课程项目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J].高教学刊,2021,7(S1):96-98.DOI:10.19980/j.CN23-1593/G4.2021.S1.025.

[3]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4]孙新波,孙亚琪.“PBL-TBL”双轨教学法在管理哲学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7):168-171.

[5]门小静,周静南.以过程控制为导向的《工程造价管理软件应用》课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初探[J].教育现代化,2020,7(10):84-85+104.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20.10.034.

[6]贾建锋,金柏宏,刘梦含.PBL教学法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中的应用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2,34(09):71-75.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22.09.012.

作者简介:陈安琪 (1992---),女, 湖北孝感人,工程造价专业,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教师,讲师,主要从事工程造价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22JY1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