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江门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的探索研究

何波 周大连
  
学术与研究
2023年6期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江门市 邮编 529030

摘要:专业设置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元素,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应与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相匹配。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如何通过动态优化调整来适应并服务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的良性互动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命题。本研究立足于江门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匹配度的现状,对江门市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构建起政府统筹协调的专业调整机制、“政校企”协同的专业调整预警机制来促进江门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服务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1]。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导致产业集群出现,专业设置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元素,构建高职院校专业群是适应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要与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相匹配,并建构完善的动态调整机制为专业布局优化提供策略支撑,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越完善,服务产业经济的能力就越强,服务水平就越高,高职院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越明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在江门从工业立市迈向制造强市、产业从价值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为江门制造强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和社会服务支撑。

二、江门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积极贯彻落实《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精神,出台《江门市教育优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举措,有力助推了全市各大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1.职业院校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为社会输送大批技术技能人才。江门高等职业教育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不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022年,4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2.07%,升学率为15.51%,其中规上企业就业率为30.5%,雇主用工满意度大幅提升。4所高职院校36.74%的毕业生留江就业,在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51.3%。

2.职业院校依托创新平台,积极开展技术转化服务。2022年,江门高职院校技术服务到款额、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及技术交易到款项均实现新的突破。从学校层面来看,如各高职院校技术服务到款额超过600万元。全市职业院校为产业提供的横向技术服务总经济效益超过3000万元。

3.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助力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升。江门市各职业院校充分发挥类型教育的特色,大力开展行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培训,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全市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显著提升。

三、江门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江门职业教育高质量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全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之间仍存在着突出矛盾。

1.各层次技工人才数量和结构体系尚需优化。 一是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仍然短缺。从江门市2022年的行业需求来看,用人需求在制造业相关岗位占50%以上,专业技术人才供求比为0.77:1,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供求比为1:0.75,反映出职业人才尤其是一二产业相关岗位的供需错配,技术型劳动人才仍存在较大缺口。二是结构性矛盾依然凸显。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技师、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34、1.46、1.58、1.79、1.95。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中级专业技术职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46、1.57、1.72,不能从各个层次满足江门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职业教育与城市产业发展的适配度不够高。目前,江门部分职业院校通过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形式,提高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的协调性,但总体而言,专业设置存在大而全、重复率高的问题,新兴、交叉、综合性学科专业发展尚缺乏力度,专业设置与融入大湾区建设的江门产业布局未能有效吻合,滞后于江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2]。

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均不足。一是目前江门职业学校有效开展校企合作的并不多,往往是一个学校某个专业的校企合作执行得较好,但其他专业并未涉及,体现出广度不够。二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深度不足,开始几年有着“蜜月期”合作,但几年后合作项目递减,甚至不再合作,缺乏持续性,融合度不高。校热企冷,企业招工难、职业院校招生难问题并存。

四、构建适应江门产业转型升级的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1.建立政府统筹协调的专业调整机制。制定江门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会议由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农业农村、商务、文化和旅游等部门组成,由教育局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担任召集人。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全市职业教育工作,定期研究市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有关事项,指导职业院校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布局。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统筹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紧密融合,将职业教育纳入江门市产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全市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等关键问题,引导推动企业和社会资源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协调市直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和落实支持政策,如统筹制定激励政策,对江门市紧缺、冷门、特色化专业的人才供给提供专项资金补贴,保障稀缺、冷门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相匹配。通过联席会议机制加强职业院校与市行政部门、各产业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信息共享,推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产教整合、经费投入、资源配置等重要环节工作。

2.建立“政校企”协同的专业调整预警机制。蓬江区、江海区和新会区要完善与社会经济和人口分布相适应、与主体功能区相匹配、与产业园区相对接的职业教育布局。高起点谋划、高水平建设新型职业教育集团,成立江门市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行业指导委员会,重点助力市“3+2+4”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行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发布专业人才供求信息、专业人才需求报告、专业与产业吻合度预警报告等,指导江门市各高职院校动态调整本校的专业结构布局,匹配全市产业结构转变产生的专业人才需求。加快建立基于产业人才需求的大数据平台,发布产业人才需求报告,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更好服务区域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为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提供决策依据。市发展改革、人力社保、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部门定期发布产业发展规划和人才需求,引导职业院校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淘汰不符合产业发展需要、重复率较高、培养质量不高的专业,形成有衔接、有层次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每所职业院校主要面向2-3个产业建设3-6个骨干专业群,实现错位发展,形成专业与企业深度耦合、联动发展的格局,重点遴选建设一批“助企示范专业”。

3.构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江门市高职院校应根据市发展改革、人力社保等部门定期发布的产业发展规划和人才需求,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对于不符合产业发展需要、重复率较高、培养质量不高的专业应及时撤销淘汰,以前瞻性战略眼光针对江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应急装备等新兴产业增设对应专业。江门市每所高职院校应主要面向全市2-3个产业,重点建设打造3-6个高水平骨干专业群,实现全市职业院校特色专业的错位发展,形成专业与企业深度耦合、联动发展的格局。

4.建立职业院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贡献度评价机制。全市职业院校应建立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贡献度测评制度,将专业设置与地方发展契合度、人才培养企业满意度、毕业生就业质量、社会培训服务数量与收益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将综合评价结果作为专业调整的重要依据,职业院校内部办学经费和教育资源分配应重点向服务地方产业贡献度大的专业及专业群倾斜。

参考文献:

[1]田丰.基于重庆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优化策略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7,10

[2]董平.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广州职业教育定位与发展[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20,14(02)

基金项目:

2020年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基于江门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的探索研究”(J20XYG019);2021年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商贸类教指委项目“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以江门市为例”(SM202117)

作者简介:

何波(1987-),男,四川泸州,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任教师,中级职称,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管理经济学。

周大连(1987-),女,四川泸州,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医技学院辅导员,初级职称,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