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民法典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策略研究
摘要:民法典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一部人民生活权利的保障书,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走进并深入学习民法典,必将成为每位中国公民的必修课。笔者立足于“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前提,并以课堂教育为主要场景,通过在学校课堂教学中融合和在校外实践活动中融合两条基本路径,寻找探索民法典知识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对接切口,并且采用案例剖析、课堂辩论、课外实践等方式在教学中融入民法典教育,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民法典;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融合策略
一、将民法典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意义
1.满足好奇心的需要
2021年1月1日,我国进入民法典时代,这是我国全面依法治国之路上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简称“民法典”)的实施,将深刻而持久地影响我国法治的发展进程和公民的日常生活,走进并深入学习民法典,必将成为每位中国公民的必修课。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对民法典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仅仅处于知道的状态,不清楚民法典与公民生活有哪些关联,更谈不上应用民法典。
2.落实党中央号召的首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这体现出党中央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样这也对青少年法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将民法典和思政教学融合的选题是与国家当前呼唤加强法治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
3.培养价值观的必要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虽然已初步树立法律意识,但对于具体的法条,特别是与自身实际有紧密联系的法条却不太清楚。《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重要立法目的,借助对民法典具体内容及相关经典案例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早日建立符合民法典价值判断的道德观,推动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具体融合策略
1.教学内容设计
(1)对民法典适合小学中高年级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与分类研究
民法典全文共1260条,包括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及侵权责任和附则。教师需要筛选出适合小学中高年级学习的相关内容,如姓氏选择的法律依据,如何定义侵权行为等,这样的法律条款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得到渗透,前提是教师自己需要梳理出这样的知识结合点,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道德底线意识。
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寻找与民法典相关内容的对接切口。
道德与法治课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安排了相应的法治教学内容。而对于《民法典》这样一部体系庞大、涉及面广的法律,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的教育要想取得实际效果,教师就要遵循教育规律,让学生将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之后,再循序渐进地渗透民法典的相关知识。
(2)采用案例剖析、课堂辩论、课外实践等方式在教学中融入民法典教育。
要开展小学生民法典教育,就必须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采取多元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其一,抓住民法来源于生活的特点,以鲜活案例和朴素生活情理聚焦深刻民法法理,在此过程中让小学生形成遇事懂法,遇事找法的习惯。其二,结合青少年的年龄阶段特点与需求,使小学生懂得利用民法典赋予的权利保护机制,既尊重自己的权利也尊重他人的权利。其三,结合小学生性格特点,调动学生兴趣,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生活案例的课堂辩论,并注重课内课外延展,特别是到生活中去学习民法,有效将民法典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进行衔接。
2.教学方式创新
案例剖析:立足生活实际,搜集社会热点新闻作为教学素材,借助多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高效的民法典知识的学习。将法言法语变成学生爱听、喜欢听、能听懂的童言童语,从而促使他们更快地进入民法典的相关知识学习中。
课堂辩论:“赔不赔”“扶不扶”“救不救”等社会问题在民法典中得到了较好的规范和引导,回应了社会的质疑。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辩论、开展模拟法庭等,引导学生宣扬社会正能量,践行良法善治。
课外实践:民法典就在每个人的身边,立足课外实践活动,校本资源开发、法治社团活动、法治实践活动等都可以对接教材内容,围绕民法典开展实践活动,对用好教材是一个有益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三、实际教学反思
基于理论基础,笔者选择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这本法制教育专册,对第一单元《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和第四单元《知法守法依法维权》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内容重组,融入民法典知识进行教学思路设计。
同时,我将学生学习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借助民法典感受日常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了解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2)通过具体案例创设情境,使用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方式,提高学生根据主题搜集资料、分析与表达的能力。(3)对民法典基本内容有初步了解,知道应用民法典依法维权的程序。培养热爱民法典和自觉运用民法典的意识,提高法律素养,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
其中,本课的学习重点为感受日常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了解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并对民法典基本内容有初步了解。难点是了解应用民法典依法维权的程序,自觉运用民法典维护法律尊严。
课堂中我选取了民法典颁布这一重大时政热点作为课程内容,将民法典实体带入课堂,并且以四个连续的情境为载体,让学生以民法典为抓手,探讨遭遇校园暴力、网络暴力、家庭暴力后,保障自己人身安全的法律“武器”。整节课,学生在与自身贴近的各种生活场景中学习民法典知识,感悟、交流、分享课堂所学,不仅认识到了法律与自身生活是如何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也明白了法律是如何对人民合法权益进行保障的、对青少年是如何保护的,进而建立起尊崇法律、自觉依法办事的意识,立志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总之,在法治中国背景下将民法典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给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将民法典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由于两者目标一致、价值观统一、内容契合决定的,教学时不能唯课本、唯法条、唯试卷,应结合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