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图形
——背景论分析英语中倒装句的焦点凸显功能
提要: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对英语中倒装句的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分析。正常的语序结构是“图形(主语)-谓语-背景(补语)”,而在倒装句中则是“背景(补语)-谓语-图形(主语),从而形成句末焦点,以达到凸显的作用。
关键字:倒装句、图形、背景、认知语言学
1.引言
英语倒装句具有独特复杂的句法特点,一直都是国内外学界研究的热点。传统研究大多从句法、语篇、语用、修辞、信息分布等角度出发,其中以徐盛桓、张克定等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他们从语法理论内部讨论分析了英汉倒装句的深 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 运用图形-背景理论 (Figure-Ground Theory) 分析英语倒装句, 以揭示英语倒装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2.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原理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种重要认知观,最早是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逊(Robinson)于1915年提出的,他绘制了著名的“人面——花瓶幻觉图”(如图1)。如果人们将白色的人脸当成背景,那么黑色的花瓶将被凸显为图形,如果人们将黑色的花瓶当成背景,那么白色的人脸将被凸显为图形。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用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
“图形”(figure)是指人们的听觉或视觉中比较容易被注意、被感知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背景”(ground)是指不易被人们觉察、比较模糊的部分,即为了凸显图形起衬托作用的部分,是图形的认知参照点。图形因为具有确定的轮廓或突出的色彩,在场景中拥有了最醒目的形状,场景中其他部分,便成为其背景。但是当图形和背景同时存在于知觉场中,不会同时被感知。这就是图形--背景分离(figure-ground segregation)的观点。例如,桌子上的一个茶杯,我们通常会把茶杯当作“图形”,把桌子当作“背景”。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说某物为图形,另一物为背景时,并不意味着背景不重要,而是说它不是注意的焦点,但如果缺少它又不行。一般认为,图形和背景的凸显关系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常常会随着人的视角和感知的变化而发生转换,即图形有可能变成背景,而背景也有可能变为图形,也就是说图形和背景是可以转换的,即图形和背景具有可逆性(王文斌,2015)。泰莫(Talmy)于1978年首先将图形——背景理论引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此后,图形——背景分离原则就一直被看成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原则。
3.英语倒装句
倒装句是变式句的一种,在结构上属于非正常语序,是用以表示一定句子结构的需要或强调某一句子成分的需要,而将原有的正常语序进行倒置。传统倒装句研究侧重于倒装句外在的句式特点和语法规则,虽能大概归纳倒装句的用法,但对倒装句的认识大都停留在结构的表层,难以触及到倒装句的深层认知特点。
章振邦(2013)认为在一个英语句子中,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它们之间的顺序一般是相对固定的,即按照“主语+谓语”顺序排列,称为自然语序或陈述语序。然而,在现实的英语语言运用中,出于修辞、语法结构、强调或语篇的需要,把原本应该放在主语之后的成分提到主语前面,即按照“谓语+主语”的排列顺序,我们称之为“倒装语序”。Dorgeloh(1997)也认为,就英语语序而言,“SVO”是现代英语的基本形式,但语义上也有一些与之对等替换形式,其中主语和动词颠倒位置被称为倒装句。张克定(2002)认为,倒装句包括强制性倒装句和非强制性倒装句。强制性倒装句指由语法规则支配的倒装句,如例(1)和(2) ,而非强制性倒装指那些不受语法规则的强制要求,即可以倒装也可以不倒装的句子。而对于非强制性倒装句,文旭和刘先清(2004)根据谓语部分是否完全前置,还可再分为完全倒装句和部分倒装句。完全倒装指将句子中的谓语全部置于主语之前,如例(3);部分倒装指将谓语的一部分如助动词或情态助动词移至主语的前面,而谓语不变化,如例(4)。前者(完全倒装句)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传统语法学家们也曾用描述性方式规定英语倒装句的使用范围,并总结了大量的语法细则来规范英语倒装句。Quirk等人(1985)指出英语倒装句的形成是出于语法结构、强调及发挥语篇连贯的功能等原因,并将倒装句与话题前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将倒装分为两类:主语和动词的颠倒以及主语和主语和功能词的颠倒。主语和动词的倒装是将末端的信息中心放在主语上,如例(3);主语和功能词的倒装,除了疑问句外还有其他四种功能词位于主语之前,如例(5)和(6)。
(1)Does she finish her homework?
(2)What are you doing?
(3)In a distant grave lies his beloved body.
(4)Scarcely had he started speaking when heckling broke out.
(5)Oil costs less than would atomic energy.
(6)Were she alive today, she would grieve at the changes.
4.从图形背景论分析英语倒装句
英语中,句子的正常语序一般是“SVO”、“SVOA”、“SVOC”。在这些句型中,主语一般被看为图形,因为主语更清晰、更容易引人注意,在认知上比较容易得到凸显;而后面的宾语或补语不如主语被人感知的信息多,认知上不太凸显,一般充当背景;动词表达的则是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关系。图形和背景可以理解为一种位置关系, 这种位置关系常常用来表述命题,或者说,位置关系的命题意义可以理解为图形——背景关系。
而在倒装句中,通过将主语和补语位置前移,将宾语/补语提前,主语后置。从图形——背景理论来看,对于变式句的倒装句是把原来位于有标记的背景移动到无标记的图形位置上,把无标记的图形移动到有标记的背景位置上,使得无标记句式的图形成为有标记句式,使听者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有标记的图形上。倒装句中前置的成分是背景, 后置的成分是图形 。
英语作为一种线性结构,遵循这样一个语用原则:前面部分总会影响后面部分的理解。当说话者把本应该是“主语(图形)+ 谓语 + 宾语/补语(背景)”的顺序演变为“宾语/补语(背景)+ 谓词 + 主语(图形)”时, 先出现的背景会引起听者/读者(以下统称“听者”)的注意,当图形最终出现时, 图形会引起听者更加注意, 因为听者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注意图形。听者不只是知道图形的存在是一个事实,更重要的是, 他付出了努力才找到图形。与对背景的注意相比,听者对图形的注意更大、更长:图形毕竟是说话者想要听者知道的,也是想要听者注意的焦点;图形也正是听者力图想要知道的 。
倒装句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信息重构, 但“前置成分在语话中一般不优于后者”。传统观点认为,在句法层面上,焦点信息通常置于句首,因为它携带着最重要的或最突显的信息,如Givon(1985)所言,句首位置是人们首先注意到的地方,具有突出的认知特征。作者认为传统观点的分析法还有待商榷,因为倒装句就是最好的反例。它将传统的句首焦点转移至句尾,以达到凸显效果。而关于句尾焦点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信息交际动力的线性关系上证明。据Quirk(1985)所说,交际动力程度最低的主位,程度最高的是述位(即信息中心),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末端中心原则(END-FOCUS)。而“主位”和“已知信息”,“信息中心”和“新信息”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已知信息是说话者认为或者假定对方已经知道的信息,新信息是别人将要知道的,也是说话人的意图所在。已知信息为新信息提供足够的语境,是信息传递的出发点,而新信息是信息接收到结束点,其最关键部分又通常出现在句尾,这同句尾焦点 、句尾重心以及末端中心原则是一致的。这种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是符合人类最一般的认知特点的。
文旭、刘先清(2004)指出,句子的焦点信息是否应在句首或者在主语的位置上,是由说话者的意图所决定的。Ungerer & Schmid(1996)也认为,对图形的决定取决于注意的焦点、移动的方向、观察的方位等因素。笔者认为以上学者的观点颇有道理。例如:
在例(7)和例(8)中,例句(7)中作主语和补语的,仍然还是例句(8)中的主语和补语;在例句中(7)被认作是图形和背景,仍然还是例句(8)中的图形和背景;谓语和中间环节始终未发生变化,但发生变化的是从例句(7)中的图形1演变成了例句(8)中的图形2。这是因为这一过程带上了说话者的主观意图,所要表达的意图发生了改变。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场景来证明:Steven和Smith都是我的好朋友,但是Steven和Smith彼此之间不认识,但是却听过对方的一些事迹。有一天我们很多人一起出去玩,其中就包括Steven和Smith。在准备拍合照时,假设Steven跟我说,她觉得Smith这个人很不错时,我就会说例句(7)Smith is on my right. 这是对Steven的赞同回应,暗示她可以直接和Smith自己说。但是假设Steven跟我说,她觉得Smith这个人不太行时,我就会说例句(8)On my right is Smith. 而这时,我就是暗示Steven,不要再继续说下去了,因为Smith就在我旁边。所以说,句子的焦点信息,也就是对图形的决定取决于说话者的主观意图。
5.结语
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一,图形--背景理论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主要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英语的倒装现象,利用图形--背景理论分析英语中倒装句的焦点凸显功能。笔者认为,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图形--背景理论解释了英语倒装句这一“貌离神合”的句式,其实质上是与人们的认知规律和特点相吻合的,符合人类的普遍认知方式。运用图形--背景理论来解释倒装句,能够让学生清晰理解并运用倒装句,从而达到其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Dorgeloh,H. Inversion in Modern English: Form and Function[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7.
Givon,T. Iconicity, isomorphism and non-arbitrary coding in Syntax[A]. In J.Haiman (ed.). Iconicity in Syntax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5:187-219 .
Quirk,R.,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1985.
Ungerer,F., & H.J.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London: Longman, 1996.
王文斌.从图形与背景的可逆性看一词多义的成因:以汉语动词“吃”和英语动词“make”为例[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05):36-41.
文旭、刘先清. 英语倒装句的图形-背景论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06):438-443.
张克定. 倒装句的语用理据[J]. 外语学刊, 2002(01):68-72.
章振邦. 新编英语语法[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