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大学生基于抖音短视频的人际互动行为研究
一、绪论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抖音的发展备受关注。截至 2021 年 12 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 9.34 亿,较 2020 年 12 月增长 6080 万,占网民整体的 90.5%。[8]自2016年创办以来,抖音以开放、去中心化、准入门槛低的特点,吸纳更多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平台的互动及创作中。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基于抖音平台的互动行为,分析抖音在互动仪式链的形成中扮演的作用。
二、理论基础
1.互动仪式链理论模型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互动仪式链。在理论提出前,涂尔干和戈夫曼就仪式的社会功能方面提出理论。詹姆斯·凯瑞瑞提出传播的仪式观,认为传播是构建、维持、修补并转变现实的象征性过程。人们通过交流获得什么样的关系和对现实的理解,比传播的具体信息更为重要。[3] 凯瑞的见解让人们意识到传播能够凝聚社会成员心声,并唤起对于合法权威的忠诚进行社会整合。柯林斯从微观视角提出的互动仪式理论,阐释了仪式的运作机制。[4]
柯林斯在《互动仪式链》中系统地讨论了理论渊源,并将理论应用到具体的社会生活领域和历史领域。他的研究着眼于情境而不是个人,而是只要有引起个体之间产生互相关注和情感连带的情境,就能形成互动仪式(IR),互动仪式连接起来形成互动仪式链(IRs)。
理论关键点如下: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都可以通过其身体在场产生互相影响,不管他们是否有意识地注意对方。②人们知道彼此关心的焦点,因为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活动或对象上。③群体成员设置界限,使得局外人被排除在外④以上组成要素通过共享共享情感与体验,效果得以反馈加强。
短期情感能够跨越微观情景,形成共振以传递给潜在的群体成员,柯林斯将互动的长期结果称为情感能量,互动仪式连接形成成互动仪式链。[1]
2.互动仪式链在抖音短视频的应用
互动仪式链理论适用于抖音这样的新媒体平台。柯林斯论证了亲身参与现场仪式的重要性,认为以图像和声音进行联系的远程联系虽然逼真,但总难以替代亲身参与所产生的团结。[1] 但随着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互动方式更加多元化,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由的交流。梅洛维茨提出,电子媒介削弱了物理场所对于情境的重要程度。人们不需要亲自到场就可以体验“现场经历”与“现场气氛”。[2] 抖音短视频实质上是用户在具体情境中进行仪式互动的过程。
近年来,情感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性体现出来,情感在在动员民众,激励民众表达意见、寻求价值认同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9]。在抖音平台上,IRs形成路径是什么样的?平台在IRs的形成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通过研究分析,期望进一步理解大学生在抖音上的人际互动行为。
三、研究设计:深度访谈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线上或线下采访的方式,对受访者的动机、心理状态等信息进行深度访谈。受访者在访谈前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并根据受访者的特点进行了适当调整,使用半结构式的访谈方法,根据回答进一步追问访谈者。
研究主要关注个体对自身参与的互动行为的回忆,访谈的问题从“仪式的组成要素”与“仪式的结果”两个部分,研究抖音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访谈均在线上进行,笔者以“使用抖音时间至少一年”为标准寻找受访者,最终获得12份访谈。其中,男性样本5份,女性样本7份,有4名研究生,8名本科生,年龄为19~25岁,访谈时长在在15分钟到30分钟之间。
四、研究发现
1.线下到线上:高效构筑情感连带
本次研究的访谈对象包括一些不常在线上发言的普通用户,和常在抖音上发布作品并拥有很多粉丝的深度用户,访谈发现,深度用户与陌生人有更多互动,进行内容的创作并参与到一些热门话题。周围人的影响是人们使用抖音进行人际互动的重要原因,用户会由于抖音上推荐的内容而影响线下互动:
“本身我是不想看的,同学想让我看抖音,平常都是他们发给我”(F3)
“‘一起看功能’基于对方的使用习惯,可以同步地开着麦交流”(F2)
普通用户很少与线上的陌生人互动,一些受访者表示关闭了“搜附近”的功能,很少参与评论、转发、与陌生人间的交流。大学生在碎片时间内通过抖音平台了解潮流,获得与生活高关联度的信息,并与线下的朋友共在同一个空间中,关注同一个焦点,对局外人设定界限,并通过反馈强化情感连带,在这种具有吸引力的IR中,他们共享了相同价值观念与社会关系与符号,朋友之间的关系得以巩固。碎片化、贴近现实生活的特点,使得抖音成为仪式互动的高效工具。
2.互动的结果:认同激发正向情感
抖音平台上,用户关注自己喜爱的博主时EE被唤醒。同时,抖音内部设置了话题,使得一些用户成为关注焦点。戈夫曼认为社交和友谊的需要的产生,是因为人们需要有观众和剧班伙伴,以进行自我展现,与伙伴一起共谋秘密并获得后台松弛[5] 。
“和本来没有交集的人成为朋友,我们线下约球,也有把抖音上的朋友扩展到其他方面,周末一起出去”(F6)
“感觉抖音扩展了我的朋友圈,是生活的小小的调味剂”(F10)
一些用户通过手势舞视频的方式,通过模因的模仿与再创造引起共鸣。道金斯认为,模因通过模仿和复制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是与基因相似的最小的文化传播单位[10] 。一方面,不理解符号含义的人容易被识别出来,因此形成了排斥局外人的屏障。另一方面,柯林斯认为,在微观情境中的互动有助于在更大的群体背景中获得成员身份感。这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于抖音互动场域的繁荣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用户体验了共同的事件,产生瞬间兴奋。仪式中拥有高度EE的短视频创作者的能量来源于IRs链中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一系列际遇中的网络位置。创作者建立情境优势,体验着高度的仪式成员身份的效果:情感能量、道德团结、对群体符号的信赖,使他们更有效地运用物质与文化。[1]
3.仪式的连接:持续交流动力不足
虽然抖音对于用户的生活带来了积极影响,但访谈发现他们没有在抖音上深度互动。
“其他猫的主人送我猫条,很多人在问我养猫的问题,但后面没怎么联系” (F7)
“但压力有点大的时候,还是倾向于找线下的朋友倾诉”(F11)
IR是情感的变压器,游走于不同情境的互动者是EE变化的关键,他们通过围观获得EE和符号,带入下一个情境。但很多情况下中EE者的符号储备没有再流动,而是沉淀下来。首先,因为每个用户在互动仪式市场中获得的EE是不均衡的。当用户付出EE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时,他们将去参与其他回报更高的IR,这就是是柯林斯所说的“情感能量最大化”。其次,物质市场嵌入到产生社会资本的IRs持续流中,若用户的创作缺乏重启IRs的物质基础和投入回报考虑,这样的IRs往往难以持续;另外,因为一个人的 EE和符号资本储备是决定其能否产生进一步的IR的关键资源。缺少不寻常的高度EE,就要凭借先前IRS产生的EE,才能推动仪式的产生。[1]具有和不具有这种符号资本的人之间也形成了可察觉的界限。[1] 因此,经常看都视频的用户难以成为积极的互动者和发布者。
一位游戏博主表示,博主、用户之间联系微弱,感觉每期视频评论区互动的是一批新的观众,就算粉丝很多,如果视频质量和更新频率不够高,数据也不会很好。由于抖音的视频是推送机制,观众不能在众多视频选择先看喜欢的视频。一些受访者表示:
“如果没有买热推的话,看到的人很少”(F8)
“发的时候带一些关于星座,年龄的标签,选的照片也是感觉同龄人会喜欢的。今天就发了关于万圣节的人们话题”(F11)
大多数用户间虽有交流,但难以建立持续而深入的IRs,如何在此基础上更大发挥平台的价值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4.缺陷与潜力:抖音互动机制的思考
(1)缺陷
一些受访者表示有时难以进行有效的互动 。
“在评论区想说一句都觉得无语,怕自己说一句都会有很多人来骂你”(F2)
也有受访者表示平台氛围浮躁。柯林斯认为,当个体的IR经历只产生中等程度的EE时,不确定性使他难以明确地关注某一选择,使其头脑中的IRs,和他人互动的真实IRs都变得更加难以成功建构。而且视频发布者往往更关心如何造成一个令人信服的印象,这带来了表演的商品化,让表演者与这些商品的购买者越走越远。
“我会少量地打卡。但如果说都在演的话,小红书可能更用心地在骗你”(F5)
“人均法拉利的年代,感觉很浮躁,所以要注重现实生活,要保持自己的正向价值观,努力地生活”(F7)
即使人们处于同一个空间关注着同一个短视频,难以将更多用户纳入持续、真实、有效的IRs中。
(2)潜力
构建互动仪式链以提高平台黏性
在短视频市场逐渐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需要促进人际互动。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帮助用户构建身份认同,获得EE。当在一起的群体集体性地体验到这一预期的实现时,仪式赋予参与者自豪感。自豪感是社会协调的情感,是群体主导情感的缩影,高度的团结是会话互动的微观节奏中顺畅的、有韵律的协调,赋予人们行动的信心。[1]
看完短视频的一段时间后,群体成员逐渐被其他内容所吸引,失去共同的关注焦点,这种团结的感觉将随着关注焦点下一次的出现而重现,发展为群体的兴奋和认同感。[4]例如,抖音平台上“蓝天畅想纸飞机挑战”的符号化的表达包含了美好身份的特质,可以多次唤起情感,促使EE由短期向长期的转换。
对抖音平台而言,应对大学生进行数据挖掘,优化算法推送机制,使他们更愿意互动并反馈强化,以进一步激发广泛分享和创造,增强平台的用户黏性。
提高平台双重价值
抖音平台的互动满足了受访者的信息需求,娱乐需求与分享欲,获得更多家人与朋友的关注支持,促进自身成就感与利他行为的同时,有益于行业的发展并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态。
“不玩抖音的话就会觉得缺少了共同话题。”(F8)
“微博好多账号直接抄抖音了,抖音偶尔推些比较新比较即时的新闻。”(F6)
“也不会担心赞的多少,虽然很多亲近的朋友都能看到,但我不是专门做抖音账号的。我之前发毕业典礼的照片,赞还挺多的,高中的学弟学妹说加油,还挺开心的”(F11)
“看的人多了有利于约束自身的行为”(F12)
另外,柯林斯提出群体的“神圣物”,即成员自觉维系的共同符号。在抖音上可推荐正向价值观的视频,并通过互动带给大学生更多集体认同感。例如,电影《长津湖》上映后,从“小央视频”发布的短视频可看出用户对于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产生了共鸣:“理解老兵的心态”,“这才是我们应该仰慕的英雄”。短视频内容与评论互动让用户共享了民族自豪感,建构群体认同,在提升电影传播的深度与广度的同时,诠释了民族精神。抖音平台应在改进自身算法的同时完善与主流媒体,大v的协作机制,围绕激发正向能量的热点话题,协力搭建的互动仪式网络,吸引用户在积极的情感共振中进行情感符号的交换,获得EE与认同。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增加用户对短视频的黏性,还能激发用户积极的价值创造。
互动仪式能是经济生产扩大的引路先锋,赢利是抖音平台的必然诉求,而如何将平台公共服务价值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
五、结论与反思
随着5G赋能新技术,抖音短视频互动的价值需要进一步发挥。本文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大学生的抖音使用情况进行探究,发现平台上经常参与互动的用户,IRs的效果虽带来了一系列积极影响,但效果仍有待加强。然后,结合抖音平台现有机制与用户使用倾向间的矛盾,分析了持续、深入、真实而有效的IRs难以形成的原因,最后从理论的视角分析平台潜力,期望增强平台黏性,提高用户平台使用效能以发挥更多价值。在虚拟与现实空间融合不断加大的当下,短视频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存在不足,而大学生成为了抖音平台的重要用户群体,其互动对于当今网络文化塑造,主流价值引导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对其互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为平台注入更多生命力与想象力。
参考文献
[1]兰尔德·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2004.商务印书馆.2012.
[2]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M].2002.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19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邓昕.被遮蔽的情感之维: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诠释[J].新闻界,2020(08):40-47+95.
[5]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何威,曹书乐,丁妮,冯应谦.工作、福祉与获得感:短视频平台上的创意劳动者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06):39-57+126-127.
[7]刘博. 微博中情感传播的互动仪式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
[8]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R].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202/t20220225_71727.htm,2022.2.25.
[9]庄曦,董珊.情感劳动中的共识制造与劳动剥削——基于微博明星粉丝数据组的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9,56(06):32-42.
[10]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