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幼儿园教师评价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

郑碧贤
  
学术与研究
2023年11期
广州市增城区新一代幼儿园

摘要:2022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该政策明确指出要完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导向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基于教育改革的这一全新要求,幼儿园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评价能力,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提高自身的评价能力。学前教育是奠定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园教师的评价能力更是幼儿园“科学保教”的强大资源,因此幼儿园教师的评价能力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全面成长。作为幼儿园教师,要结合自身教育经验,切实提高自己的评价能力,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教师评价能力的全新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 幼儿园教师 评价能力 现状 提升

引言:

幼儿园教师的评价能力是指教师在生活管理和教育过程中,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参考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认知情况以及社会态度等方面进行观察、评价、分析等能力。基于以上的概念界定,幼儿园教师的评价能力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态度。积极客观的正效应评价,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树立幼儿的生活自信心,反之,会极大地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因此学前教育的教师要切实提高自己的评价能力,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基于新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之下,幼儿园教师评价能力的现状研究

伴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推行,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将目光聚焦于学前教育的评估价值,因此幼儿园教师也日益认识到评价工作的重要性。教师积极革新评价观念,重视评价知识的积累,也在评价结果与方法的掌握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在看到可喜进步的同时,当前幼儿园教师的评价工作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制约了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预期成效。

(一)教师的评价结果刻板僵硬

教师展开评价活动的关键就是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然而,当前一部分教师在开展评价活动时,片面地了解孩子,刻板地根据幼儿的单一表现,给予“贴标签”式评价。例如对于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孩子,教师通常用“活泼好动”“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等词语给予评价;而部分相对内向文静,安静寡言的孩子,教师则通常忽视幼儿的其他闪光点,贴上“不善言辞”“性格内向”“反应迟钝”等标签。这样的刻板影响极大地禁锢了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对幼儿的评价结果也产生了极大的偏差。

(二)教师的评价内容片面僵化

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整体性和多面性,他们的身心成长体现在学习、生活、认知、态度等方方面面,这决定了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也要渗透多个方面和多个角度。很多教师在目前的评价实践中,关注的内容过于单一片面,注重知识技能的评价,忽视传统的创造力、社会性发展以及幼儿的情感态度变化。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不相符合。甚至部分教师由于评价内容过于片面,甚至造成了以偏概全的评价现状[1]。评价幼儿只针对某一领域,对其他的成长指标视而不见,这极大影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也造成了教师对幼儿的发展评价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

(三)教师的评价方法固化单一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很多有幼儿教师开始注重教师评价的作用,却忽视了教师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一味地采用谈话式和结果式评价方法,对于很多幼儿活动缺乏随机应变的灵活性,仍旧墨守成规。例如对于幼儿的创造作品,绝大部分教师习惯采用结果性评价方式,即作品评估。其实这样单一的评价方法,让教师忽视了幼儿蕴含在创造背后的思想,以及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缺乏教学评价的创新性和适宜性。最终使得教学评价流于表面,没有真正发挥观察和记录的作用。

(四)教师的评价知识相对匮乏

因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行为极易受到情绪的感染,因此想要客观地评价幼儿就需要教师掌握具体的评价指标。但很多教师由于评价知识的匮乏,不清楚从哪里下手对幼儿进行合理的评价,导致评价过程中,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偏差较大。同样匮乏的理论知识使得教师不熟悉评价方法的特点,因此不清楚在何种情况下采用何种评价方法,最终导致评价结果不尽人意。教师存在评价知识的欠缺,会直接影响评价工作的成效,制约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与参考性。

二.基于新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之下,提升幼儿园教师评价能力的应用价值

(一)提升评价能力是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影响着全园的教学质量以及幼儿的发展水平。我国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确地将幼师的专业素养划分为七大方面,其中教师的激励与评价能力是重中之重。《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要求以“激励”为基本导向,以观察为主要手段,以改进实践为主要目的。通过相关文件的明文规定足以见得,教师的评价能力关乎其专业素养的高低。同样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提出教育评价的重要性,强调“评价教育是促进幼儿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因此教师的评价能力既是发展自我专业素养的关键途径,也是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实践和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提升评价能力是关乎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核心条件之一

学习品质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要素,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充分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并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幼儿的学习品质涉及到其成长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学习到生活、从个人到社会。同样幼儿园教师的评价工作恰恰覆盖了幼儿广泛丰富的学习品质,贯穿于健康、社会、科学、语言和艺术五大领域。幼儿园教师对于学习品质的理论概述和评价能力,直接影响到幼儿对学习品质的辨别和形成。教师保护幼儿的各项学习品质,能够让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教师能否正确地评价幼儿的学习品质,甚至会影响到幼儿的未来发展以及三观形成。只有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评价能力,才能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习品质正确地进步与发展。

(三)提升评价能力是符合现行教育改革趋势的必然选择之举

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评价能力,不仅是因为它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幼儿的未来成长有极大价值,也是因为它符合现行学前教育的纲领要求。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明确强调了教师评价行为的重要性,它指出“教师要能关注幼儿的日常表现,及时发现并肯定幼儿在各方面的进步。”同样也为广大幼儿园教师指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要求“教师要能够有效运用观察、谈话、家园联系、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客观的了解和评价幼儿。”[2]在这一指导性文件中,点明了教师评价的作用,即为下一步的教学目标指明方向,为幼儿的发展进步奠定基础。因此提升教师的评价能力是符合现行教育改革趋势的必然选择。

三.基于新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之下,提升幼儿园教师评价能力的实施策略

(一)革新评价理念,坚持发展性的评价思想

发展性评价是指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多角度、多渠道地收集幼儿在不同领域的发展特点,例如语言、情感、艺术等,运用多视角的手段评价幼儿各项身心发展指标。发展性评价观念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潜能性、差异性和动态性。正如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论,借助幼儿当前的行为表现,全方位地评估幼儿的未来发展潜力,将其成长现状结合身心发展规律动态化地加以个性的比较。借助发展性评价,助力于幼儿的全面发展[3]。

首先教师要坚持以年龄特征来动态评估幼儿的发展情况,教师要积极掌握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呈现出的不同身心规律。例如评价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班的幼儿评估标准应当以能否简单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必要时可以辅助肢体语言;而中班的幼儿则是能否表达并理解他人的语言内涵;大班的幼儿要求要更高一些,是否能够积极清晰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其次教师要能够用个体差异性的发展眼光来评价幼儿。每一个幼儿都是具有个体意识的客观个体,教师不可能用同一个唯一恒定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幼儿,这样就忽视了教师评价的差异性。教师要在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中,用发展的眼光观察幼儿的进步,并承认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例如同样是参加“垃圾分类”的劳动教育,可能有的幼儿行动比较敏捷,表现较为突出,但有的幼儿行为较为迟缓,但却也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并且正确率较高。此时教师就要对不太突出的幼儿进行个体性评价,鼓励他的勇气和参与,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最后教师要坚持以社会发展的标准来给予幼儿合理的评价。幼儿教育的标准不仅在于让其学会知识,掌握技能。更在于培养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因此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不能仅局限于眼前的现状,更要让幼儿认清自己的不足之处,发展和思考自己未来的改进措施,强化其社会性行为和发展性意识。教师革新优化评价理念的同时,以发展性眼光评价幼儿,赋能幼儿的全面成长。

(二)完善评价内容,强调全面性的评价内涵

全面性评价要求教师在评价幼儿时,要坚持以幼儿的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全方位的收集信息,获取知识,从而对幼儿做出灵活性、多元性的评价。加之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与学习涉及多个方面,因此教师在观察与谈话的基础上,对幼儿做出全方位的评价与判断。摒弃传统的单一化评价机制,以全面客观的多角度标准,评价幼儿的方方面面[4]。

首先五大领域活动是教师展开全面性评价基础,因为幼儿园的主要教学内容也是围绕五大领域活动所展开,因此教师要将五大领域渗透到全面评价的标准之中。五大领域活动即健康领域、语言领域、社会领域、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教师要积极观察幼儿在五大领域的发展状况,及时评估幼儿的身心发展,为幼儿达成五大领域活动的教学目标提供保障。其次教师要注重对幼儿生活全过程的全面性评价。将幼儿的一日生活作为评价的对象,从幼儿的生活能力、学习状况、交际能力以及自控能力等多方面给予幼儿全面性的评价。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幼儿一日评价活动”,提高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设置多个评估标准,以纵向的全面评估视角,科学地评价幼儿的成长状况。最后教师要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不仅关注幼儿的显性表现,还要强调幼儿的隐性品质。例如评估幼儿的品德的养成、习惯养成,以及处世态度等方面。既要看到幼儿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也要看到基于教师的教育作用之下,幼儿可能达到的一个发展水平。将幼儿的学习能力、身心变化以及日常规范都纳入到全面性评价之中,将评价内容涵盖多个方面,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全面评价机制。

(三)优化评价方式,发挥形成性的评价优势

形成性评价是指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与常规教育管理中,持续性地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强化与评价的一种评估方式。它不同于传统的结果性评价,过分注重幼儿的行为结果而忽视了幼儿的行为表现与实践过程,形成性评价以人性化调节和合理化反馈作为突出的评价优势[5]。人性化调节是指它能在密切观察幼儿的行为动向过程中,加以教师的及时指导,最终达到合理化反馈的目的,有利于弥补传统结果性评价所带来的不足之处。

形成性评价针对两大主体,第一是幼儿,第二就是教师。首先教师要长时间地观察幼儿的多个行为表现,并及时予以人工指导,例如幼儿的体育活动,教师要密切观察幼儿的积极参与度、要领掌握度、互动合作能力以及对体育活动的热爱程度。针对幼儿的偏颇举动,及时予以指导和调整,如“幼儿不善于融入到集体活动之中,教师要对其以及同小组的孩子进行谈话教育,引导其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环境之中。”同样形成性评价针对教师来说,就是要持续性地自我反思。针对自己的教学态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反思,考察其是否符合幼儿的成长状况,是否做到寓教于乐。幼儿的课堂反馈是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载体,最终在持续性评价中完善自身教学设计,形成“教中评,评中长”的健全形成性评价模式。

结语: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衡量条件。借助合理高效的教师评估促进教学进步和幼儿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学前教育顺应改革发展趋势的必然之举。教师作为实施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重要主体,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的工作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革新自己的评价理念,完善幼儿评价的相应内容,采用丰富多元的评价方法,切实促进评价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助力于幼儿教育的成长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许铁梅,沈玉萍.幼儿园发展性评价的实施误区与建议[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9(10).

[2]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N].中国教育报.2021-12-12(3).

[3]马灵君,李玲玲,闫晓琳.形成性评价在幼儿园课程实践中的应用[J].学前教育研究.2019(09).

[4]潘学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应注重全面性、多样性和实效性[J].生活教育2020(12).

[5]叶枝平,司秀月.专家型与新手型幼儿园教师日常评价行为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9(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