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在20世纪80-90年代的典型现象和主要成就

欧阳冷爽
  
学术与研究
2023年20期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表现社会、体现民族历史和传情达意、抒发情怀。中国的民族舞蹈最初大都是从乡间走来的,带着一身泥土的芳香,将真情融入到民族文化之中,用舞蹈阐释了一方水土的灵性和真谛。这种源自乡野村肆间的肢体律动方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凝聚成型,是中国人特有的身体记忆和文化符号,其特色因地而异,却不以时代的更迭而变化,其恒常的稳定性成为阐发和承载民族气质和风范的载体。自然也就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写照,成为中国舞蹈中最具有代表性舞种之一。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典型现象;主要成就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演变,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的生活中。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舞蹈的重要过渡时期,是“新启蒙”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舞蹈创作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显得十分活跃。下面,着重分析20世纪80-90年代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典型现象和主要成就。

一、艺术创作大环境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遭遇巨大障碍国内艺术创作环境,经济发展速度也骤然放慢。到90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一改80年代末速度放慢的局面而加速推进,整个也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20世纪80-90年代由于中外文化交流,受到了西方“非理性、反技巧、不和谐、个性化”美学原则的影响,中国艺术思潮在西方思潮的催生和本土人心思变的心理驱动下风起云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通过节奏、构图等方面的变化作品以不规则、灵活多变代替原先的和谐匀称美。有一部分艺术家想通过接受外来文化升华自我,而有一部分艺术家试图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找寻迷失的自我。各种思想此起彼伏,导致中国艺术界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

20世纪80年代所兴起的“寻根热潮”是艺术史及思想史中值得反复研讨的现象,“文化寻根”使得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从对民间乡土习俗的表达转向对传统文化、民族情怀与现实价值的追求。在这个多元艺术共同繁荣的特殊年代,其衍生出的美学价值、话语建构、意义系统都值得当代艺术界反复考究。由于思想潮流的更迭,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都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和艺术,不同历史背景和不同社会群体对艺术的感受和需求也不尽相同。20 世纪 90 年代初,艺术家在创作中极力摆脱西方现代主义流派和思潮带来的影响,把创作主题着眼于当代中国普通人的社会,作品也逐渐生活化。艺术作品的创作往往会受到特殊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影响,与其密切相关。

二、创作中的典型现象

20世纪80-90年代,舞蹈工作者在文化蜕变和自我斗争中重新恢复了对舞蹈创作的信心,许多编导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模式,创作的题材和形式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民族民间舞的创作通过构图节奏语汇等多方面的变化,作品由原先的和谐匀称变为更加灵活自由。此时的舞蹈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重内容转向对形势的开拓与实验;从重感情转向对理念因素的关切;从重传统转向立足现实的大胆开创。这一时期的创作现象主要体现在文艺工作者的“文化寻根”上。80-90年代是舞蹈创作者思想的新启蒙,舞蹈文化意识的苏醒,使得创作者们压抑了多年的情感得到释放,民族民间的创作中开始了大胆创新,寻找身体的规律。他们突破舞蹈种类的局限,更加注重舞蹈作品中的广度与深度,编导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多关注了舞蹈的本体,强调身体的语言和个人的品格观念。例如舞蹈作品《雀之灵》是杨丽萍以傣族民间舞为基本素材从孔雀为形象自编的舞蹈,舞蹈《雀之灵》并没有生搬硬套傣族的风格和动作,而是从内在动律中大胆创新,创作出新的动作语汇,她在作品中所独创的手臂语汇充分发挥了舞蹈本体的艺术表现力,编导所展现给观众的动作语汇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孔雀灵与肉的交融。这部作品立足现实,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演绎了对生命的感悟。

在舞蹈与音乐的结合中,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各类蓬勃发的音乐形式中找到了更多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从而开创了“歌舞一体”“乐舞一体”的新局面。在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创作上,对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寻根”,采用了民间音乐进行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与改编,为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搭建了桥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族民间舞的创作还吸纳了西方音乐,这些独特的现代化音乐与传统的民族民间舞结合,产生了年轻化的独特气息。

三、创作上的主要成就

20世纪80-90年代是是一个舞蹈发展的新时期,也是舞蹈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文艺工作者们编创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潮与“文化寻根”,使得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对现实价值的追求。例如由山西省歌舞剧院主创并演出的《黄河三部曲》在八九十年代备受瞩目,《黄河三部曲》由《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黄河长水流》三部分组成。这部作品充分展示了山西地区的民族风格、地方风采和民俗风情,将山西人最朴实可爱的生存状态以及对人生的期许呈现在大众面前。山西民间歌舞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与黄河歌舞文化的的碰撞产生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引起了轰动,被国内评论界称之为“黄河派艺术”。

1993年云南民族文化精品大型民族舞剧《阿诗玛》首演,在舞台上呈现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融入了很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乐器。这部舞剧站在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以开放的精神继承、借鉴、创造出富有民族个性的舞剧新形式,采编了彝族各支系最富风格韵味的舞蹈动律,呈现出极为贴切主题的地域性民族风范。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省获得的第一个“文华大奖”,同年5月大型民族舞剧《阿诗玛》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共两项荣誉。在《中国舞剧》一书中,《阿诗玛》被称为中国舞剧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被誉为“东方的天鹅湖”“民族艺术的奇葩”,是民族文化艺术的一块金色名片。除此之外,还有20世纪80-90年代还创作出的优秀民间舞作品《撇扇》以及1985年由北京舞蹈学院发起“桃李杯”舞蹈比赛等等。

四、结语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在进步,审美在提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我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要推进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笔者认为舞蹈工作者在进行创作时要时刻与现代审美意识相融相通,但这不是呆板的重复,而是要和时代精神、人民愿望融合起来,不断扩展民间舞蹈创作指明者的艺术视野,拓展民间舞蹈创作的发展空间,不断提高民间舞蹈的创作质量,最终使民族舞蹈得到发展与繁荣,创新是文艺创作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1840-1996年[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2]郭瀚繁.根基永固 艺术自由--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经典性回溯[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1(4).

[3]陈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特征[J].牡丹,2022(4).

[4]赵云艳.论20世纪80年代中国舞蹈的创作环境[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1).

[5]陈子平.20世纪80-90年代的学术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现象[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4).

[6]陈碧娇.舞蹈动作与舞蹈构图的新变--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舞蹈语汇特征[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12).

作者简介:欧阳冷爽,1999,女,土家族,湖南人,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编导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编导专业。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