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融入非遗文化的实践策略与意义

——以中班级开展中国民间传统手工染色工艺“扎染”体验活动为例

霍倩妤
  
学术与研究
2023年25期
佛山市禅城区丽日豪庭幼儿园 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扎染是我国汉族民间传统独特的染色工艺,是中国传统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扎染引入幼儿园,从小把非遗文化植根于孩子的心里,既能拉近孩子与非遗文化的距离,又能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更可以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的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为此,幼儿园也应当以此为指导,以体验非遗文化为契机,推动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创新,为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融入非遗文化的实践策略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如何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非遗文化的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下面以中班级开展中国民间传统手工染色工艺“扎染”体验活动为例,谈谈学前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策略。

(一)通过感官体验,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打开对中国民间传统手工染色工艺“扎染”的探索大门。

视觉性是美术艺术最重要的性质之一。在开展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美术欣赏活动中,为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可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体验,对扎染作品进行欣赏,这样不仅使得幼儿在此过程当中获得欣赏和评价扎染作品的经验和能力,同时也可以塑造基本的形象思维能力[1]。

《指南》中指出,4-5岁幼儿能够专心地观看自己喜欢的艺术品,有模仿和参与的愿望。根据这一年龄特点,在开展扎染活动时,教师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图片、文字、视频相结合的形式来介绍扎染工艺,还把不同的扎染成品如扎染的服装、桌布、民族包、手帕等发给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的感官体验,引导幼儿进行欣赏。幼儿对形式多样、颜色艳丽且图案丰富的扎染成品爱不惜手,对扎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幼儿拿起一条紫色的手帕说:“我也想做一条这样的手帕。”接着,其他幼儿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愿望,于是在孩子们强烈的愿望驱使之下,我们愉快地开展了中国民间传统手工染色工艺“扎染”体验活动。

(二)开展动手制作活动,感知非遗文化,体验民间传统独特的染色工艺“扎染”的乐趣

1.材料准备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幼儿提供丰富且适宜的物质材料和扎染工具,既是为幼儿顺利获得扎染成果的有效的物质支持,也是幼儿在组合使用不同材料与工具下获得不同的扎染体验的源泉。

因此,在扎染体验活动的准备阶段,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如棉布、麻布、雪纺布、真丝布、牛仔布,和多样化的工具,如橡皮筋、棉线、色素、植物染料等。在丰富多样的材料支持下,激发幼儿想象,让幼儿大胆尝试利用不同材料进行自由创作,完成精彩的扎染作品,享受愉快的扎染过程。

2.角色参与

首先,作为幼儿在活动中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需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提示和帮助,让幼儿在体验非遗文化的同时,掌握其关键的技术要领。

在“扎染”体验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不会使用棉线进行缠绕和捆绑,在多次失败后,有些幼儿产生了急躁的情绪,于是教师便提出换另一种捆绑材料的建议。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发现了区域里除了棉线之外,还有平常用来扎头发的橡皮筋,于是有幼儿提出用橡皮筋替代棉线来捆扎的建议,其他幼儿也开始跟着尝试使用橡皮筋进行捆扎。

其次,教师要支持幼儿大胆尝试,在探索中获得真知。

为了让幼儿掌握“扎”这一关键步骤,从而最终染出独一无二的花色,教师和幼儿一起探索“扎”的方法。有的幼儿把棉布直接揉成一团后用橡皮筋扎起来,有的幼儿把棉布叠成正方形,用橡皮筋分别扎紧四个角,有的幼儿把棉布叠成长方形,用橡皮筋扎成像腊肠一样的长条形,有的把棉布叠成三角形,像粽子一样扎起来,有的甚至干脆随意捆扎。在幼儿探索“扎”的方法时,教师并没有给出一个“正确”的建议,反而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大胆尝试创新更多的不同的扎法。在教师的支持下,幼儿发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扎法。大家都很好奇在各种奇形怪状的捆扎下,到底最终会染出来是什么样子呢,大家对捆扎的兴趣越来越浓,开始纷纷讨论起来。在捆扎过程中,幼儿选择了一种适合自己操作的材料,并且一次次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自信心被大大增强,体验非遗文化的兴趣也愈发浓厚。

3.作品评价与经验分享

在非遗文化的体验活动中,交流是促进幼儿积累经验的关键步骤之一,是对体验过程中的经验分享与表达,也是倾听同伴意见,或进行讨论,达成初步共识的过程。在“扎染”体验活动中,教师针对幼儿的扎染作品,为其设计互评环节,邀请幼儿对作品进行投票,请幼儿代表进行作品评价。在互评之后,引导幼儿进行总结和经验分享,为还没掌握技术要领的幼儿提供经验积累的机会,在下次活动中进行经验实践和技术改良。

二、学前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义

(一)继承文化内涵,推动幼儿欣赏意趣的萌发和艺术素养的养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核心素养”的“文化内涵”的一环,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具有传统性、人文性、审美性、艺术性等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独特,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包容和吸收不同的文化,实现了丰富的艺术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传统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创新,有利于对传统艺术文化及其内涵加以传承,同时融入创新性元素,丰富其中蕴含的时代特征[2]。

把非遗文化引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精髓,从而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当中塑造良好的艺术素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丰富多样的内容及创作形式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激发着欣赏意趣和艺术素养的形成。

(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当中形成了诸多艺术瑰宝,这不仅丰富了民间活动,同时也是我们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性,不仅可以设计出多种艺术形式,同时也具有传承优秀传统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引入非遗文化体验活动,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创新,不仅让幼儿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也可以让幼儿更好地领会在传统艺术活动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在此基础上增强幼儿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从而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三)培养幼儿的审美素养

将非遗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艺术特征融入课堂教学设计当中,既有利于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同时也能让幼儿在充分了解社会历史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前提之下,加深对美育知识的了解及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认知,把握非遗文化背后所体现出来的美学艺术。科学有效地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及思想内涵来开展学习活动,可以充分、全面地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素养,使幼儿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当中能够自主地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4]。

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们的生活记录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它集中反映了人民大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非物质文化启蒙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应汲取先进经验,努力把非物质文化植根于孩子心中,使民族民间文化这束永不凋谢之花,在幼儿心中竞相开放。

参考文献:

[1]滕洁清.浅析职业教育与民族传统手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J].教育界.2019,(11).132-133.

[2]刘兆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等职业学校传承的探索研究[J].中华少年.2020,(2).251,253.

[3]孙蕊.开拓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保护传承新思路-以汴绣为例[J].艺术教育.2020,(9).183-186.

[4]刘幸福,梁燕清.传统民族工艺"对接-渗透-融合"传承模式研究-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坭兴陶烧制技艺传承为例[J].锋绘.2018,(1).25-2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