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

吴瑶
  
学术与研究
2023年28期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沈阳 110024

摘要: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新手段,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对职业教育产生深刻影响。为此,需从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构建人工智能专业群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营造良好的人工智能发展生态等方面着手,促进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引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了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成为驱动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我国职业教育必须抓住人工智能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主动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1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不清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新能源技术、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个别地方还存在“智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滞后、人才培养定位不清、专业设置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滞后,降低了职业院校办学效率,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造成了影响。

1.2 就业市场人才供求匹配度低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式也会随之改变,未来的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将不再是简单的“双向选择”,而是“双向匹配”。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式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缺乏前瞻性,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脱节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就业市场中,一些新兴行业、新兴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需求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职业院校在招生、办学模式、培养模式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亟须在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2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2.1 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办学模式和培养目标。为了适应智能制造对职业教育的新需求,我国政府应当加强政策引导,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具体而言,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将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办学情况作为其业绩考核内容。又如,国家出台政策鼓励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体系等。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下,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提供保障,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要主动介入职业教育中,与行业企业、教育机构共同探讨智能制造背景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方案。

2.2 设置嵌入人工智能应用的课程内容

职业院校需要重新评估和调整课程设计,以确保它们包括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如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此外,课程设计应该重点关注开发学生的问题解决、创新和协作能力,以帮助他们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基于对人工智能技术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和设置,加强学生相关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职业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能力。这些技能在未来的工作场景中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大量的数据科学家和机器学习工程师来进行开发和维护。高等职业教育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机交互设计和人工智能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些技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工作中可能带来的挑战和风险。

2.3 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智能制造时代的产业发展需求,必须进行优化升级。一是调整专业设置。在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要培养具备较高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的人才,因此,需要职业教育转变观念,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根据产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设置新的专业。二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大差别。在传统意义上,职业教育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而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学习将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主,需要加强对学生应用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职业教育应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技术能力为核心、以学生职业素养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大多以书面考试为主,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2.4 创新教学模式

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营造了沉浸式的课堂氛围,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能让教师有机会尝试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在帮助学生进行多元知识融合的基础上,培养出更多符合行业需要的人才。新时期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要树立创新思维,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在职业教育向好发展的形势下,中职学校的生源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但是校内实训设施的数量、实训基地的规模没有同步增加,无法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职业学校可采取“人工智能+虚拟实验室”模式,利用人工智能打造虚拟实验室,模拟真实的实训场景和物理设施,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虚拟实验环境。这样一来,既可以满足学生专业实训的需要,有利于锻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还能让课程学习变得富有趣味,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5 制定人工智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

专业教学标准是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依据。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应由教育部或行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制定,同时应将人工智能纳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体系中。此外,还应成立由政府、行业、企业等代表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专业教学标准进行审查和评估。首先,要充分论证人工智能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确定人工智能人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结构;其次,要制订出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体系等;再次,要明确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各课程学习内容;最后,要将标准要求融入教学过程中,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有效推动职业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结语

新时期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逐渐实现从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向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转变。在这一目标下,增强职业学生的复合能力显得至关重要,也成为职业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互联网+职业教育”“人工智能+职业教育”等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了蓬勃发展,在职业学校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涂辉.“双高”建设背景下人工智能职业技能等级划分对人才培养的影响[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8(1):29-33.

[2]李东海,刘星,王鹏,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挑战与创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4):13-20.

[3]原和平.等,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职业教育业财税体化建设[J].陕西教育:高教,2018(2):55-5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