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需求导向的延续性护理在肺癌术后化疗护理中对患者癌因性疲乏及预后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对于肺癌术后化疗患者采用基于需求导向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其癌因性疲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从响水县中医院诊疗的肺癌术后化疗患者中抽取50例患者(2021年9月-2023年3月)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护理方式的区别将其分为两组,接受常规护理的25例为对照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基于需求导向的延续性护理的40例为观察组。对比两组Piper疲乏修订量表(PFS-R)、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并对比两组生活质量[肺癌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FACT-L)]以评估预后。结果观察组第1、2次化疗结束后PFS-R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t=2.256)、SDS(t=2.626)评分比对照组低,且FACT-L(t=2.376)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于肺癌术后化疗患者采用基于需求导向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可舒缓其焦虑、抑郁情绪,改善癌性疲乏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肺癌;基于需求导向的延续性护理;癌因性疲乏;生活质量
肺癌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临床常通过手术切除的方式治疗该疾病,并在术后辅以化疗增强效果,可控制疾病进展,使患者的生命期限得到延长,然而手术、化疗等治疗方法均会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诱发恐惧、紧张等多种负性情绪,身体负担不断加重,继而癌因性疲乏出现,生活质量降低,预后不良[1]。既往采用的常规护理多重视住院期间的护理干预,而患者术后化疗期间多以居家为主,此时针对性的护理指导缺乏,导致护理效果不理想。有研究指出[2],基于需求导向的延续性护理在常规的延续性护理中增加需求导向理论知识,让患者出院居家期间的护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将其应用于肿瘤化疗中可获得理想效果。为此从响水县中医院诊疗的肺癌术后化疗患者中抽取50例患者(2021年9月-2023年3月)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用基于需求导向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其癌因性疲乏及预后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响水县中医院诊疗的肺癌术后化疗患者中抽取50例患者(2021年9月-2023年3月)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护理方式的区别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25例。纳入标准:①符合相关指南或论著中关于肺癌的诊断标准[3];②所有患者都实施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且术后均开展相同周期的化疗;③具有稳定的生命体征,生存期限超过6个月。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完整、真实;②合并胃癌、宫颈癌等其他恶性肿瘤;③凝血功能异常者。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48-75岁,平均(66.28±5.47)岁;肿瘤分期:Ⅱ期19例、Ⅲ期6例。观察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45-77岁,平均(66.97±5.55)岁;肿瘤分期:Ⅱ期18例、Ⅲ期7例。两组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具有一致性(P>0.05),可对比。响水县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住院期间,护士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宣教,讲解肺癌、手术、化疗等内容知识,并对其病情变化、基础生命体征密切监测,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出现,若有及时上报处理。同时,出院当日发放宣传手册,叮嘱患者要加强机体营养摄入,适当运动,告知其定期来院复查、化疗的重要性。
观察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基于导向需求的延续性护理):(1)成立护理小组:由专科医师1名、护士长1名(组长)、责任护士10名、营养师1名构成专业护理小组,组长定期组织组员培训学习,并于结束时考核。同时,组织成员结合文献资料、以往护理经验等,对延续性护理的目的、岗位职责及护理措施予以确定。此外,出院前帮助患者成立电子档案,为后续延续性护理、化疗等提供便利。(2)评估需求:借助医院自制术后化疗护理需求问卷(含生理、诊疗需求、心理、日常生活、家庭及社会支持多方面)对患者的需求进行综合评估,每个化疗周期进行1次,根据需求制定护理措施。(3)延续性护理方式:首先,出院第1个月每周进行2次电话随访;第2个月每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第3个月每2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同时,出院当日邀请患者及其家属进入微信群,出院后护士通过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上传疾病相关知识,并及时为其答疑解惑。(4)详细护理措施:①根据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年龄、文化程度等开展个体化健康教育,包括肺癌化疗、化疗副作用、解决方法、饮食等方面,向其讲解日常维持积极心态对病情控制的重要性。同时,根据问卷分析结果为患者提供相应的心理疏导,叮嘱家属多多陪伴、安慰患者,并通过行为、言语等支持其,如果出现心理状态非常不佳的患者,则需要通过视频的方式帮助其舒缓情绪。②根据患者体重指数、营养摄入量制定每日食谱,叮嘱其每日要食用10种以上的食物,通过饮食交换的方式丰富种类。③制作用药指导小卡,包括用药方法、类型、副作用及其解决方法等内容,粘贴在家中卧室显眼位置,根据该小卡管理用药情况。④发放居家期间管道维护宣传册,内容包括维护静脉置管规范方法、清洁及活动时的保护方法、识别并发症方法等。⑤指导其开展适当运动和训练,如爬楼梯、太极拳等,并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上传相关视频,要求其每日在微信群打卡。
两组均持续护理干预到第3次化疗结束。
1.3观察指标
(1)心理状态: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4]评估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绪变化。SAS:该量表由头昏、手足刺痛、面部潮红等20个项目构成,每项目分值1-4分,标准分分界值50分,分值越低,焦虑症状越轻。SDS:共20项目,包括绝望、体重减轻及无用感等,每项目1-4分,标准分分界值53分,分值越低,抑郁症状越轻。
(2)癌因性疲乏:以Piper疲乏修订量表(PFS-R)评估两组护理前及第1次化疗结束、第2次化疗结束的癌因性疲乏程度变化,该量表共4个维度,包括情感、行为、感知、认知,每个维度均为10分,共40分,分值越低,说明疲乏症状越轻[5]。
(3)预后:对比两组生活质量[肺癌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FACT-L)]以评估预后,由生理、情感、社会/家庭等5个方面构成,共36个项目,每项目0-4分,量表总分144分,分值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预后改善越理想[6]。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均以SPSS 24.0软件进行处理,各项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并采用()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以χ2或连续校正χ2检验,P<0.05则提示对比具有明显差异。
2结果
2.1对比两组癌因性疲乏程度变化
由表1可知,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理前PFS-R评分对比具有一致性(P>0.05);第1、2次化疗结束后,观察组上述癌因性疲乏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
2.2对比两组心理状态变化
由表2可知,两组护理前SAS、SDS评分对比统计学结果具有一致性(P>0.05);两组上述焦虑、抑郁指标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比对照组大(P<0.05)。
2.3对比两组预后
由表3可知,两组护理前FACT-L评分对比统计学结果具有一致性(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理后上述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高(P<0.05)。
3讨论
目前,在临床上手术是治疗肺癌的主要方式,可有效控制病情,但对于中晚期患者则需要术后坚持化疗巩固效果,延长生存期限。然而化疗药物会引起呼吸困难、呕吐等不适症状,加之患者对疾病欠缺认知,产生不良心理的风险升高,加重癌因性疲乏症状,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预后不良。
针对术后接受化疗的肺癌患者而言,以往采用的常规护理可让患者的住院过程中持续获得专业干预,但患者出院居家后不可控因素增多,常规护理措施不全面,患者居家实际需求难以充分满足,导致护理效果不理想。有研究证实[7],在手术后接受化疗的肺癌患者中通过基于需求导向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加强干预,能够提高临床效果,降低癌因性疲乏程度。为此,本次用基于需求导向的延续性护理,并将其与常规护理相比较。分析回顾性结果显示,基于需求导向的延续性护理干预者,其焦虑、抑郁、癌因性疲乏评分均优于常规护理,沃金波[8]等研究结果与之相似。上述结果提示,基于需求导向的延续性护理在术后化疗的肺癌患者中能够达到改善负性情绪、减轻疲乏等目的。分析原因为:基于需求导向的延续性护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在实施护理措施时结合营养科、心理科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对患者的心理、日常生活、生理、病情等多方面情况进行量化评估,明确其居家期间个体化护理需求,以此为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更系统化及更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提高护理服务效率,为缓解负性情绪、减少癌因性疲乏程度打下基础。同时,该护理模式按照分析出来的需求通过指导家庭支持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以此缓解不良情绪,减少因副作用、管理不佳、认知水平低等因素引起的负性影响,最终改善患者疲乏程度[9]。此研究中,基于需求导向的延续性护理干预者,其生活质量评分比常规护理干预者更高。该结果提示,基于需求导向的延续性护理在术后化疗的肺癌患者中能够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这主要是因为,基于需求导向的延续性护理重视护理过程中的所有护理评估,定期评估患者居家期间护理需求及护理质量,以此获得不同护理阶段的需求,并根据了解进一步调整护理措施,缩短其对化疗、化疗后的生活适应时间,进而生活质量升高,改善预后[10]。
综上,对于手术治疗后需实施化疗的肺癌患者,通过基于需求导向的延续性护理加强干预,可减轻其焦虑、抑郁程度,舒缓癌性疲乏,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张春艳.希望疗法对肺癌患者心理状态、癌因性疲乏和希望水平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8):1184-1189.
[2]俞晓玲,丁云钦,曾桂华,等.以需求导向的延续性护理对高血压合并肺癌化疗患者的效果[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2,12(28):31-33.
[3]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8版)[S].中华肿瘤杂志,2018,40(12):935-964.
[4]李红杰,徐晓霞,张丹,等.拓展型舒适护理联合激励式心理干预在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9):63-67.
[5]金婉婉,梁敏,张晓艳,等.多学科康复干预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J].癌症进展,2023,21(2):158-161.
[6]王朝,韩雪,张爱霞.LIPI评分对PD-1/PD-L1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效果与预后的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3,33(6):55-60.
[7]刘丹,赵慧慈.基于需求导向的延续性护理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癌性疲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2022,8(1):133-135.
[8]沃金波,孙凯丽,张燕,等.基于需求导向的延续性护理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2,20(1):83-85.
[9]陈园园,李姗姗,匡名洋,等.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多维度健康教育在老年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J].老年医学研究,2022,3(5):33-38.
[10]王露.延续性护理干预对肺癌术后患者癌性疲乏与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11):1890-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