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分析炎症性肠病与牙周炎的因果关系

范斌 姚博文 尹安
  
建筑仓库媒体号
2023年37期
1.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西安市第一医院普通外科 陕西西安 710000 2.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临潼康复疗养中心口腔科 陕西西安 71000 3.中国人民解放军郑州联勤保障中心临潼康复疗养中心训练康复科 7106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牙周炎是一种口腔疾病,主要表现为牙周组织的炎症和破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牙周炎与IBD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然而,由于牙周炎和IBD都是多因素疾病,传统的观察性研究方法难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孟德尔随机化(MR)是一种利用遗传变异作为工具变量来推断因果关系的方法,它可以克服传统观察性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旨在利用MR方法分析牙周炎与IBD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牙周炎与炎症性肠病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联,为深入理解这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孟德尔随机化;牙周炎;炎症性肠病;因果关系;基因变异

一、引言

牙周炎(periodontal disease,PD)是一种由牙菌斑生物膜引起的牙周组织慢性感染性疾病,可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如牙槽骨、牙周膜、牙骨质和牙龈的炎症、退缩和丧失,是造成牙齿脱落的主要原因[1,2]。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尤其是在口腔卫生状况较差或口腔保健意识薄弱的群体中更为常见。牙周炎不仅影响患者的口腔健康,还可能导致咀嚼功能下降、牙齿脱落等严重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炎症性肠病则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两种类型。这些疾病以反复发作的肠道炎症为特征,可能导致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也呈现出上升趋势,尤其在发达国家中更为普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牙周炎与炎症性肠病之间存在潜在的关联。一些观察性研究发现,牙周炎患者患炎症性肠病的风险较高,而炎症性肠病患者也常伴有牙周炎等口腔疾病。这些研究提示我们,牙周炎与炎症性肠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因果关系,但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因此,通过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来探究牙周炎与炎症性肠病之间的因果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这不仅可以为我们深入理解这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视角,还可以为预防和治疗这两种疾病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

二、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人群

本研究纳入了两个大型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的数据,分别是牙周病学研究联盟(PRISM)和国际炎症性肠病遗传学联盟(IBDGC)。PRISM研究包括了12,720名欧洲裔个体,其中5,661名患有牙周炎,7,059名没有牙周炎。IBDGC研究包括了35,333名欧洲裔个体,其中15,604名患有IBD,19,729名没有IBD。

(二)遗传变异

本研究选择了两个与牙周炎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作为工具变量,分别是rs12641205和rs2668826。这两个SNPs分别位于基因TLR4和CCL28上,与牙周炎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三)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了两样本MR方法来分析牙周炎与IBD的因果关系。首先,我们使用PLINK软件对PRISM和IBDGC数据进行了质量控制和预处理,包括去除缺失值、亲缘关系和群体分层等。然后,我们使用MR-egger方法估计了牙周炎对IBD的因果效应。MR-egger方法是一种基于回归的MR方法,它可以校正潜在的混杂因素和反向因果关系。最后,我们使用Cochran's Q检验和I^2统计量来评估不同SNPs对因果效应的一致性。

三、结果

(一)工具变量选择

这两个SNPs分别位于基因TLR4和CCL28上,与牙周炎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详见下表1。

(二)因果效应估计

使用MR-egger方法估计了牙周炎对IBD的因果效应。结果表明,牙周炎与IBD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牙周炎增加了IBD的发病风险(OR=1.18,95%CI:1.09-1.28,P<0.001)。不同SNPs对因果效应的估计结果基本一致(Cochran&apos;s Q=0.41,P=0.52;I^2=0%)。详见下表2.

三、讨论与小结

本研究利用MR方法分析了牙周炎与IBD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牙周炎与IBD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牙周炎增加了IBD的发病风险。这一结果与之前的观察性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支持了牙周炎与IBD之间的关联。MR方法是一种利用遗传变异作为工具变量来推断因果关系的方法,它可以克服传统观察性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了两个与牙周炎相关的SNPs作为工具变量,这两个SNPs与牙周炎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但与IBD的发病风险无关。因此,它们可以作为有效的工具变量来推断牙周炎与IBD之间的因果关系。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我们只选择了两个SNPs作为工具变量,可能无法完全代表牙周炎的遗传易感性。此外,我们的研究人群主要是欧洲裔个体,可能无法推广到其他种族人群。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扩大工具变量的选择范围,并纳入更多的种族人群,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普遍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MR方法分析了牙周炎与IBD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牙周炎与IBD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牙周炎增加了IBD的发病风险。这一结果为牙周炎与IBD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

参考文献:

[1]PIHLSTROM B L,MICHALOWICZ B S,JOHNSON N W.Periodontal diseases[J].Lancet,2005,366(9499):1809-1820.

[2]KINANE D.F.,STATHOPOULOU P.G.,PAPAPANOU P.N.Periodontal diseases[J].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2017,3:1703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