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危重症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及预防护理
摘要:目的:对危重症患者出现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护理对策,观察患者预防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21.1-2021.12收治的64例常规护理的危重症患者进行观察,设为对照组,总结患者出现双下肢DVT形成的因素,并在2022.1-2022.12收治的64例危重症患者中根据双下肢DVT形成因素提出针对性预防护理对策进行干预,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双下肢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经预防护理后患者的双下肢DVT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总结分析危重症患者出现双下肢DVT并发症的原因,从而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安全性。
关键词:危重症;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
危重症患者需要长期卧床静养,部分患者还存在创伤或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导致患者发生DVT形成风险增高[1]。这是由于患者长期处于制动状态下,其双下肢未进行必要活动,使得双下肢的血流流速过慢,进而诱发血栓形成。而创伤或静脉穿刺的外科手术会导致患者的静脉血管出现破损、破裂情况,使得患者发生免疫炎症反应,导致血流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诱发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双下肢DVT形成会刺激患者下肢动脉出现严重痉挛反应,并伴有水肿、下肢发青发紫等现象,进一步导致患者肢体坏死,或者是诱发患者出现致死性肺栓塞,对患者生命产生极大威胁。研究发现,针对双下肢DVT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后,采取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能够极大程度上降低患者发生双下肢DVT并发症的风险。本文基于此背景对危重症患者的双下肢DVT形成原因做进一步分析,分析应用针对性预防措施的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21.1-2021.12本院收治的危重症患者中选取64例设为对照组(一般资料:男35例,女29例,年龄68.59±6.64岁)实施常规护理;在2022.1-2022.12选取本院收治的64例危重症患者进行研究,设为观察组(一般资料:男34例,女30例,平均年龄67.83±6.71岁)实施针对双下肢DVT形成的预防护理对策。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危重症常规护理。观察组分析危重症患者发生双下肢DVT的形成因素,并提出预防护理对策。
形成因素:①高龄因素,由于大部分危重症患者为身体机能退化的老年人,其自身各器官功能在逐渐减退,导致体内血液流速放缓,增加了双下肢DVT形成风险。②久卧因素,危重症患者受原发性疾病病情影响导致患者需要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久卧或久坐状态,影响了下肢静脉血液的回流,诱发双下肢DVT风险。③外伤因素,部分危重症患者原发性疾病为外部暴力创伤或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导致的创伤,使得患者双下肢静脉血管内皮可能出现损伤情况,导致其血管内环境发生了变化,使得患者血小板凝聚效果增强,进而诱发双下肢DVT形成。
预防护理对策:①对长期卧床的危重症患者定期按摩下肢肌肉,从脚踝处向小腿、大腿进行慢慢按压,放松肌肉,这种肌肉被动收缩活动能够促进患者下肢静脉血液的回流,从而预防双下肢DVT形成。对尚不能自行活动下肢的危重症患者,可对其踝关节进行被动屈伸与旋转活动,如平躺时先跖屈(向上勾脚),再绷紧脚背进行背伸,每次对两个动作重复做30组,每天进行4~6次。或者进行下肢伸举活动,两侧下肢每次进行30次重复活动,每天4~6组。②可以通过保护下肢静脉操作,即减少对患者股静脉或动脉的穿刺行为,避免进行下肢动静脉输液。③对于双下肢DVT高风险患者可以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或者是穿戴血栓弹力袜及间歇式充气压进行预防。
1.3 疗效标准
比较两组的双下肢DVT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在SPSS20.0软件中,计量资料用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危重症患者双下肢DVT形成的发生率为3.13%(2例/64例)远低于对照组发生率17.19%(11例/64例),(x2=6.935,P=0.008)有统计差异。
3讨论
危重症患者的双下肢DVT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下肢静脉血管内血流滞缓、血管内膜破裂损伤、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等。若发现不及时或治疗不得当,很可能诱发患者出现肺栓塞,或者是患肢出现溃烂和感染并发症,对本就处于高危病情下的危重症患者而言危害性极大。本研究中,对双下肢DVT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后提出预防护理对策的观察组患者其护理干预后的双下肢DVT发生率远低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针对因活动量少而出现的血流滞缓情况,可以对危重症患者采取按摩、被动活动下肢等措施进行干预,通过康复锻炼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身体机能,也促进患者下肢肌肉收缩,加快患者血液流速[2]。注意其活动量不可过大,活动切勿剧烈,切勿长时间活动,以避免对血管造成损伤。对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下的危重症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抗凝来控制并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同时辅以生活调理,如适量摄入水分等,从而让患者血液更健康[3]。此外,还可以通过穿戴血栓弹力袜及间歇式充气压能够有效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4]。
综上所述,对危重症患者的双下肢DVT形成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进行护理,能够极大程度上促进患者下肢血液流速加快,改善患者的血液回流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双下肢DVT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颖,秦贤,孙乔,等.危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评价[J].护理学杂志,2021,36(06):35-38.
[2]曹守燕,李洪倩,王姗姗,等.集束化护理干预对危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失禁相关性皮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4,30(03):75-78.
[3]刘志恒.优质护理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研究[J].系统医学,2021,6(04):167-169.
[4]武利凤.预见性护理干预预防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吉林医学,2023,44(11):3227-3230.
[5]王利丹.精细化护理配合间歇式充气压预防重症监护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4,28(11):123-12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