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个性化多媒体技术指导的居家护理在宫颈癌术后留置尿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评价在宫颈癌术后留置尿管出院患者中运用基于个性化多媒体技术指导的居家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60例宫颈癌术后留置尿管患者为研究主体,运用信封法实施分组,其中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开展常规护理,剩余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其开展基于个性化多媒体技术指导的居家护理,评价两组自我效能。结果:观察组ESC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检验显示P<0.05。结论:在宫颈癌术后留置尿管出院患者中运用基于个性化多媒体技术指导的居家护理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应用价值理想。
关键词:基于个性化多媒体技术指导的居家护理;宫颈癌;术后留置尿管;出院患者
宫颈癌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首位,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早期宫颈癌患者首选的初始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广泛性子宫切除术(RH)+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经典术式,但是手术可损伤支配膀胱的部分神经,术后极易发生神经源性膀胱炎,并不利于术后康复。术后通过留置导尿管,可让患者膀胱得到充分的休息,能够预防尿潴留,促进膀胱功能恢复。为强化术后留置尿管效果,还需予以患者科学性、高质量的护理干预。本文选择医院60例宫颈癌术后留置尿管患者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60例宫颈癌术后留置尿管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信封法分组,其中30例纳入对照组,剩余30例纳入观察组。对照组年龄区间是27-53岁,均龄(40.06±2.71)岁;病程为5-9个月,平均(7.02±0.62)个月。观察组年龄区间是29-51岁,均龄(40.03±2.69)岁;病程为5-9个月,平均(7.05±0.65)个月。组间资料比较后未见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士向患者口头讲解居家导管护理的方法与意义,强调导管护理对留置尿管的重要性。住院期间护士在行尿管护理过程中要求患者及家属现场学习,并将尿管各项护理操作制作成健康教育手册,嘱咐患者居家期间严格执行会阴擦洗等操作。
观察组采取基于个性化多媒体技术指导的居家护理,具体为:(1)出院患者建立患者档案、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制定膀胱功能恢复计划, 有利于膀胱功能的康复。(2)制作留置尿管维护相应PPT或视频,通过微信分享给患者,嘱患者和家属按照其中内容学习并掌握。(3)出院后每周3次以视频形式再次详细指导讲解留置尿管日常维护操作方法操作步骤及膀胱功能康复方法、步骤。(4)出院第一周开展1次医护患座谈会,了解患者舒适度的情况、不良反应及对留置尿管自护掌握程度、膀胱功能锻炼情况、日常饮水习惯等,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宣教,通过微信分享给患者。第二周再次进行医护患座谈会,根据患者膀胱功能锻炼情况及病情、留置导尿管规范性情况等,进行针对性个性化指导(继续留置或拔出)。
1.3观察指标
以ESCA(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评估各组自我效能,分值与自我效能呈正比。
1.4统计学处理
所用数据分析包为SPSS23.0,对于计量资料,以t检验组间差异,采取表示,显著性水平通常为P<0.05。
2结果
观察组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
3讨论
手术为治疗宫颈癌的有效措施,但是手术中不可避免损伤到支配膀胱的部分神经(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以及盆底筋膜的盆腔自主神经),若肿瘤分期较晚,病灶严重,切除范围越广泛,就会发生医源因素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炎 (NB),发生率为48%-86%,主要表现为尿潴留、膀胱麻痹、排尿困难、尿感消失和压力性尿失禁等,对患者的生活、经济及身心造成极大影响。通过留置导尿管,可促进膀胱功能恢复,但是长时间留置导尿管可增加尿路感染风险,故加强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个性化多媒体技术指导的居家护理是一种结合了现代科技和个性化护理需求的护理模式,可通过多媒体技术需要居家护理的个体提供定制化的护理方案和指导。针对宫颈癌术后留置导尿管患者采取基于个性化多媒体技术指导的居家护理,可予以患者全面护理指导,有利于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综上所述,在宫颈癌术后留置尿管出院患者中运用基于个性化多媒体技术指导的居家护理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应用价值理想。
参考文献:
[1]罗捷,刘智华,王刘芳,等.宫颈癌带尿管出院病人的延续性集束化护理策略对降低尿路感染的影响研究[J].全科护理,2023,21(31):4321-4324.
[2]郑稳,付艳君.个案管理的延伸护理服务对宫颈癌术后留置尿管患者盆底肌锻炼依从性及自护能力的影响[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9,25(04):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