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3.0T磁共振扩散加权及动态增强成像在乳腺癌诊断及病理分型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以乳腺癌疾病的诊断及病理分型中的应用疗效为主要研究目的,回顾性观察分析基于3.0T磁共振扩散加权及动态增强成像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不同治疗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效用。方法:本文筛选研究样本所涉及时间为2023年7月-2024年6月, 研究将在我院收取的80例磁共振成像检查的乳腺癌疾病患者之间展开,按照就诊顺序将本次研究所选取的患者进行分组,参照组实施常规高频超声检查模式;实验组实施3.0T磁共振扩散加权及动态增强成像模式。对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检查结果和成像特点,并通过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予以多方面的科学测定。结果:经不同检查方式对比可知,实验组行3.0T磁共振扩散加权及动态增强成像模式在各项指标比对后更具优势,从3.0TMRI动态增强扫描特征、信号强度曲线、病灶表观扩散系统值、病灶扫描结果各项指标数据来看,实验组均体现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实行3.0T磁共振扩散加权及动态增强成像干预模式对乳腺癌患者而言,其作用性显著,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对提高患者诊断准确度效果很好,具有较好的应用意义,为其提供相应诊断数据,以此制定适宜治疗计划,能够为病情的治疗提供确切的依据。
关键词:乳腺癌;诊断及病理分型;3.0T磁共振扩散加权及动态增强成像;应用价值
【引言】
乳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是乳腺癌中最具侵袭性和预后最差的一种,且复发率高,其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挑战性。关于症状方面首先是乳腺肿块,大多数患者是先发现乳腺肿块后就诊,小部分肿块伴有疼痛,同时还有患者发现皮肤改变,伴有皮肤水肿、橘皮样变,少数皮肤局部有凹陷等。肿瘤发展比较迅速或者到晚期的时候局部皮肤会出现溃烂,甚至出现铠甲胸的表现;如果乳腺癌出现了全身的转移,会发生伴随一些全身转移的表现,病情严重会威胁女性的身心健康。不同的检查方式具有自身的优势,只要选择正确的方法便可以有效的确诊病情,使病情可以尽快进行治疗。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3.0T MRI逐渐应用于乳腺癌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意义。乳腺超声对乳腺癌诊断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低。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作为一种新型的乳腺检查技术,由于其对软组织高分辨力,已逐渐被临床应用。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乳腺癌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的特征展开分析,探讨其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筛选研究样本所涉及时间为2023年7月-2024年6月, 研究将在我院收取的80例磁共振成像检查的乳腺癌疾病患者之间展开,按照就诊顺序将本次研究所选取的患者进行分组,参照组实施常规高频超声检查模式;实验组实施3.0T磁共振扩散加权及动态增强成像模式,各组均等设置患者各40例,并对其进行分析检查结果。参照组,年龄24~48岁,平均(36.11±0.23)岁;实验组,年龄27~49岁,平均(36.17±0.20)岁,P>0.05。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须符合设定的疾病判定标准。(2)在收集临床资料时,要确保没有任何缺损。(3)在手术进行前均展开乳腺MRI检查,同一机型,所有扫描参数一致。(4)在进行MRI检查前未行穿刺活检等有创检查及任何治疗。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过于不完整的病例将被排除。(2)如果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心脏、肾脏或肺部器官功能障碍,将无法参与本研究。(3)精神或语言上存在障碍的患者也将被排除在外。(4)传染性疾病患者也不适合参与本研究。
1.2方法
1.2.1参照组
本组患者给予常规高频超声检查,选择了EUB6500超声仪,探头频率控制在6-13MHz,取仰卧位来对患者乳房实施横向、纵向、放射等扫描检查,内侧直达胸骨旁线、外侧直达腋中线,对脂肪比较多的患者可以选择将探头晃动及按压扫描,对乳腺内病灶位置、形态、大小、有无钙化、边界、回声、血流等进行详细观察,并根据内部回声特点来对增益、聚焦、深度等参数进行调整,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检查效果。
1.2.2实验组
该组患者给予3.0T磁共振扩散加权及动态增强成像模式,检测仪器为飞利浦 Ingenia 3.0T CX MRI,采用乳腺专用线圈,在检查之前告诉患者要保持镇定,不要乱动,病人采用俯卧位进行检查,保证双乳自然地进入到检查线圈孔中,并对病人的双侧乳房、腋窝等部位进行检查。对60例乳房病变的病人进行了 MRI平扫、 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在T1加权序列中,使用了一系列的梯度回波,其中 TE=2.6毫秒、 TR6.5毫秒、 FOV 340 mm、层厚1毫米、矩阵269×448。在T2序列扫描过程中,快速的自旋回波法和脂肪抑制法,检测参数为: TR=5000 ms, TE=61 ms, FOV=340 mm,矩阵314×320;磁共振弥散系数(b)取0,500,1000S/mm2, TR=4700 ms, TE=76 ms,层厚为4.0 mm,矩阵64×132,利用旋转回波-回波平面成像的方法,利用三维容积插值的方法,对 DWI进行动态增强,检测参数取0,500,1000s/mm2,弥散系数(b)取0,500,1000s/mm2, TR=4700 ms, TE=76 ms, TE=76 ms,层厚为4.0 mm,矩阵64×132,采用3D容积插值方法,检测参数为: TR=4.23 ms, TE=1.57 ms, FOV=340 mm,基质296×384,动态增强时间59秒。
1.3观察指标
(1)3.0TMRI动态增强扫描特征:研究主要从环形强化、均匀性强化、不均匀性强化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2)信号强度曲线:主要从流出型、流入型、平台型几个方面展开详细分析;
(3)病灶表观扩散系统值:研究主要从病灶表观扩散系数值方面展开科学分析;
(4)病灶扫描结果:主要从峰值时间、峰值、强化幅度、强化率几个方面展开疗效分析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3.0专业统计学软件,以()表示,通过T比对检验,同时以(n,%)整理,得出X2数值完成检验,P﹤0.05代表本研究相关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组间3.0TMRI动态增强扫描特征对比
经过对表1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实验组患者经实施3.0T磁共振扩散加权及动态增强成像模式后的3.0T MRI动态增强扫描特征方面指标明显更优于参照组, P<0.05。
2.2组间信号强度曲线对比
经过对表2数据进行分析可知,经实施3.0T磁共振扩散加权及动态增强成像模式后的信号强度曲线指标体现两组之间研究数据无对比意义, P<0.05。
2.3组间病灶表观扩散系统值对比
经过对表3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实验组患者经实施3.0T磁共振扩散加权及动态增强成像模式后的病灶表观扩散系数值方面,数据有明显比参照组增高, P<0.05。
2.4组间病灶扫描结果对比
经过对表4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实验组患者经实施3.0T磁共振扩散加权及动态增强成像模式后病灶扫描结果在峰值时间、强化幅度较低,而峰值、强化率则高于参照组, P<0.05。
3讨论
乳腺癌是乳腺癌中一种特殊的疾病病理分型,由于没有常规的靶向治疗选择和缺乏内分泌治疗受体,使得面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较高的治疗难度。然而,近年来3.0T MRI作为一种高清晰度的成像工具,逐渐应用于乳腺癌的诊断中,其意义较为明显。对此,本文旨在探讨3.0T MRI动态增强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首先,3.0T MRI具有出色的空间分辨率和软组织分辨力对比度,对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借助3.0T MRI的高清晰度影像,医生可以更准确地检测肿瘤的存在以及其形态特征、强化方式、大小和位置。此外,3.0T MRI还能够评估潜在的淋巴结转移,并提供关键信息来指导后续治疗。其次,在乳腺癌患者的术前评估中,3.0T MRI具备一定的优势。相较于传统成像技术,3.0T MRI可以提供更详细且准确的肿瘤信息,从而更好地规划手术方案和临床治疗策略。此外,3.0T MRI还可以评估肿瘤的血供情况,为病情评估和治疗效果提供重要依据。最后,在乳腺癌治疗过程中,3.0T MRI可用于对治疗效果进行监测。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MRI影像,医生可以评估肿瘤的体积变化、边界清晰度等参数,以及附近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结合上述信息,3.0动态增强MRI能够指导治疗的具体操作,并为分析患者预后提供重要参考。
对于乳腺癌病灶转移的判定,MRI检查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乳腺癌病灶转移的准确有助于判定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本文研究经不同检查方式对比可知,实验组行3.0T磁共振扩散加权及动态增强成像模式在各项指标比对后更具优势,从3.0TMRI动态增强扫描特征、信号强度曲线、病灶表观扩散系统值、病灶扫描结果各项指标数据来看,实验组均体现优于参照组,(P<0.05)。结果证明对于乳腺癌病灶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和强化程度,MRI检查能清晰的显示出来,因此成为乳腺癌病灶淋巴结转移的重要诊断手段。
对于分析乳腺癌病灶组织学成分,MRI检查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经过MRI检查,乳腺癌病灶特殊的信号强度变化清晰可见,信号的增强与病灶内的新生血管有关,信号强度变化会受到造影剂进入组织细胞外间隙数量的影响。本文研究对象的信号强度变化为:T1W1信号降低或呈现等信号,T2W2信号升高,在MRI动态增强扫描下观察,乳腺癌病灶信号强度表现为呈斑片状环形增强,观察病灶增强后的形态学表现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
乳腺癌是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重大疾病,通过对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可以有效地提高乳腺癌的治愈率,特别是保乳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病人的乳房,减少因不完整而造成的精神和生理上的不良后果。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 DWI被认为是唯一一种可以在活体内实时监测水分子在体内扩散的非侵入性手段,其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将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扩展到分子层面,可以根据组织中水分含量的改变来评估其生理功能。DWI对良性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肿瘤细胞的生长速率较良性肿瘤细胞存在异常增生现象,且细胞外间隙较小,细胞内核质较多,导致其与正常细胞存在较大差异,这是 DWI用于良、恶性病变区分的依据。
3.1动态增强MRI对乳腺病变性质的诊断价值
动态增强成像是病变血液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的成像方法。增强对比剂GD-DTPA对乳腺肿瘤本身并无生物特异性,病变出现强化主要依靠病变组织内血管密度和对比剂进入组织细胞间隙的多少。研究显示病变的强化程度及强化快慢与肿瘤的微血管有关。增强扫描后形态学的分析也是良恶性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恶性肿瘤由于生长快且多为浸润性生长,不断破坏周边正常组织,边界往往不清楚、多毛刺、分叶。恶性肿瘤由于血供丰富生长一定程度时,或由于供养供血不足,肿瘤内部可出现液化、坏死、钙化,因此病灶多呈不均匀强化。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对周围组织无浸润,仅表现有推压、移位的征像,边缘光滑、清晰,强化较均匀。但单以形态作为判断病变性质的标准,容易造成误诊。
3.2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对乳腺病变性质的诊断价值
TIC曲线反映病灶的血液灌注和廓清情况。目前对TIC曲线分型已无争议,良恶性病灶在II型曲线重叠明显。乳腺病灶表现为II型曲线时应密切结合病灶形态学特点进行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由于恶性肿瘤供血丰富,对比剂流入较快,TIC曲线表现快速上升,强化后即可表现为快速廓清,因此TIC曲线多表现为III型。而良性病变血管生成相对较少,经静脉流出的对比剂量少,局部信号强度可持续上升,TIC曲线多表现为I型。
3.3 DWI对乳腺病变性质的诊断价值
DWI能够检测活体组织水分子的扩散运动。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细胞密度、细胞外间隙大小、大分子蛋白含量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应用DWI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鉴别乳腺肿瘤的良恶性,已表明具有检查时间短、无需对比剂且有较高敏感性的特点。恶性肿瘤因为细胞间隙的减少和组织间液压力的升高,导致ADC值得下降,也就是说恶性肿瘤会由于细胞外液的压力大,细胞间隙较小,导致水分子活动不自由,造成DWI信号增加,ADC值下降。乳腺良性病变的细胞外容积分数较恶性的高,故良型病变的ADC值较高,以此来鉴别良、恶性肿瘤。DWI扫描b值得选取中,b值越大,所测得ADC值受血流灌注影响越小,能更好地反映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运动。研究显示,应用高b值(b=1000s/mm2)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特异性明显高于低b值DWI。研究采用b=1000s/mm2,以ADC值1.194x10-3mm/s作为界值,评价乳腺病变性质取得了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结语
综上所述,3.0T MRI动态增强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MRI的一些特征和一些定量参数判断乳腺癌的分子分型,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为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及预测预后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罗兆丽,杨春华,王芳芳,姚辉莉,刘跃娜.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在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2,19(4):173-177.
[2]关岚,赵波沣,张春红,邵牧民.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与病理学对照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6):1327-1328.
[3]周博,秦永欢,尹倩,唐瑜,黄香,叶满君.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扫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9):116-118.
[4]罗涛,肖文丰.探讨3.0T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乳腺癌检查中的技术要点[J].当代医学,2020,26(20):65-68.
[5]温栋梁.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8,19(2):131-133.
[6]韩小双,高胜新.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在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17):84-85.
[7]李洪松.3.0T磁共振动态增强及波谱成像对乳腺癌定性诊断的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4,15(1):22-24.
[8]周志强,秦思思,张昕昕,张秀玲,殷倩.3.0 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医学研究与教育,2021,38(5):7-14.
第一作者简介:刘丹,1988.09,女,汉族,重庆,重庆医科大学,中级,大理学院,本科,研究方向:医学影像与核医学
通讯作者简介:杨全,1965.5.,男,汉,重庆潼南,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教授,重庆医科大学,大学,研究方向:胸部影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