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教育家精神引领师范生培养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探索
摘要:教育家精神是教师的精神标杆,应引领新时代高校师范生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培养未来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当前教育家精神引领师范生培养仍面临培养方式单一化、培养内容零散化、培养环节割裂化等问题。为此,湖南城市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围绕理论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将教育家精神全面融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创新开展教育家精神“三个有机融入”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现实困境;实践探索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10日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回溯至2023年教师节前夕,总书记全面完整地界定了中国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内涵,涵盖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六大维度[1]。这一系列从“四有好老师”理念,到“四个引路人”角色定位,再到“经师”与“人师”融合,直至倡导“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以及“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构成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理论突破,为教师队伍的发展树立了精神灯塔与根本原则[2]。随后,202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与国务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为师范生教育明确了具体的发展路径。
至2023年末,我国专任教师总数已达1891.78万,而在校师范生规模亦增长至213.26万。作为未来教育领域的生力军,师范生培养质量不仅关乎我国教育事业的未来走向,更是决定我国能否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跨越的关键。因此,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优化师范生培养体系显得尤为迫切。然而,当前师范生培养在融入教育家精神方面,面临培养手段单一、内容碎片化、培养环节割裂等挑战,亟需依据新时代教育家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求,将教育家精神的六方面要求系统性地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与全过程,进而对师范生培养模式实施全面革新。
二、教育家精神引领师范生培养的价值意蕴
教育家精神是指引师范生迈向“国家卓越教师”行列的精神灯塔。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家精神的全面阐释,为教师群体设定了更为全面的标准,蕴含着深远的思想意蕴与鲜明的价值取向。将中国独有的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培养体系,能够助力培育出富有创新精神且全面发展的教育人才[3],进而提升未来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满足教育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为持续推进教育强国战略提供不竭动力。
1.筑牢“师魂”,教育家精神引领师范生坚定理想信念
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教育家精神不仅是师范生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也是实现“教育—人才—科技”深度融合这一时代课题的关键路径。师范生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重任,教育报国的情怀应成为其理想信念的核心支柱。教育的本质在于立德树人,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崇高信仰、道德品质、教育智慧、勤勉尽责、仁爱之心及文化传承等核心要素,对师范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这些要素促使师范生深刻理解教育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核心地位,激励他们顺应时代需求,成长为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应对社会变迁的教育实践者。拥有教育家精神的师范生更能领悟教育关乎国家兴衰的深远意义,具备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他们能将教育家精神中的“心怀家国、矢志报国”以及“放眼世界、以文化人的弘道理想”内化为个人成长的内在动力,引导师范生精准把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职业价值的深刻内涵,树立报效国家、强盛民族的远大志向,致力于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新时代“教育大家”。
2.传承“师德”,教育家精神引领师范生涵养教育情怀之本
新时代的教育家精神着重强调教育的道德使命与伦理原则,“率先垂范、行为世范”及“热爱教育、无私奉献”等特质凸显了教育家精神强大的道德引领力,深刻反映了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特征。通过传承、涵养及践行教育家精神,能够激发师范生坚守教育初心,增强其作为党的教育事业传承者、国家未来人才培育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坚定的教育信念成为师范生矢志不渝、献身教育事业的永恒源泉。这一过程促使师范生主动树立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教育理念,更加坚定地投身于教育事业的广阔舞台。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在于教师对学生深沉的关爱与周到的关怀,它激励师范生不仅在理想追求、道德品行、勤勉作风上实现“自我超越”,还需在教育智慧、仁爱之心、文化传承志向方面达成“助人成长”,促使师范生逐步构建起科学的教育观念与高尚的职业道德体系,以诚信为基、公正为尺、尊重为怀、关爱为本,为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形象。
3.夯实“师能”,教育家精神引领师范生提升育人本领
“师能”即指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能、培育人才的专业素养。在师范生向成熟教师蜕变的过程中,大力弘扬、培育及践行教育家精神,旨在培养师范生启迪智慧、滋养心灵、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砥砺其“勤奋向学、踏实磨砺、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教育风范,促进师范院校及师范生整体提升师德水平、教学技能及综合育人效能。通过深入研习教育家精神,师范生得以以教育家的思维方式、教育理念及行为规范为引领,塑造其教育信念与教学行为,并激励他们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践行这些核心价值与理念。在此过程中,师范生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日益深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育创新的引领者与推动者;既要关注知识的更新与学科素养的提升,更要重视教育情感的培育,尊重学生的个性与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们将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持续的学习与实践,不断精进教育技能与专业素养,以适应教育领域的变革趋势。此外,师范生将主动探索新型教育模式与技术,不断拓宽知识边界,强化技能更新,在实践中持续反思与成长,以更有效地应对教育实践中的各种挑战,为提升教育质量贡献力量。
三、教育家精神引领师范生培养的现实困境
在当前师范生教育体系中,教育家精神的培育与实践面临多重困境,具体体现在培养方式缺乏多样性、培养内容呈现碎片化以及培养环节割裂化等方面,这些因素共同阻碍了教育家精神全面且深入地融入师范生的培养全过程。
1.培养方式多样性不足
目前,对于师范生教育家精神的培养,其主要路径仍然较为局限,大多集中在理论讲授与学术研讨这两个传统框架内,多通过课堂讲解和专题研讨的形式,从理论层面入手,向师范生系统地传递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意义、基本内涵以及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所应遵循的具体标准,帮助师范生构建起对教育家精神的初步认知,并逐步深化他们对这一精神特质的理解与领悟。然而,这种侧重于理论灌输而轻视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对于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往往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记忆与复述层面,通常只能让师范生获得一些表面化的认知,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缺乏足够的创新与互动性而显得单一乏味,难以达到触及心灵深处、激发情感共鸣与职业认同感的深层次培养效果。由于处于较为被动的知识接收状态,师范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有效激发。
2.培养内容碎片化严重
由于现阶段师范生培养对于如何有效构建潜在教育家型教师的培育体系未能给予充分重视,导致教育家精神的培养内容在整体上缺乏必要的系统规划与明确界定。在实际操作中,教育家精神的培养要素分散于各个培养阶段,未能被整合为专门的课程或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培育。目前,大多数高校仅仅是将教育家精神的相关内容简单地融入相关理论课程之中,而在“师德规范”与“教育情怀”等培养模块中仅略有提及,缺乏一个全面且连贯的教育家精神内容体系,影响了教育家精神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与实际效果。
3.培养环节割裂化
尽管部分师范院校已将教育家精神的相关内容纳入培养体系,但在具体实施中,教学环节的安排多局限于理论教学等环节,缺乏实地教学观摩、微型教学实践及教学反思与评价等实践环节的支撑,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结合并不紧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的协同育人效应未能充分发挥,导致师范生难以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进而影响了教育家精神的实践应用。此外,由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贯通性存在不足,家校社协同机制尚不够健全,师范生的多元化协同育人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尽管校企合作、社区参与等多元化培养模式已有初步探索,但在深度和广度上仍有待拓展,社会、家长参与师范生培养的机会有限,还需充分挖掘育人合力。
四、教育家精神引领师范生培养的实践探索
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湖南城市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针对师范生提出了基于教育家精神的新时代要求,将教育家精神作为师范生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通过“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实践育人”等维度的“三个有机融入”,将其渗透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及“第三课堂”,并对培育环境、策略及保障条件进行优化,确保教育家精神培育的全方位覆盖与深度渗透,以期孕育更多的未来“教育家”和新时代“大先生”。
1.以课程为载体,推动教育家精神有机融入第一课堂,强化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一是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课堂,通过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强化师范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充分利用党的创新理论来不断丰富和提升师范生的思想底蕴,通过系统性的学习与实践,深化他们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同以及情感认同。在具体的教育培养过程中,积极引导师范生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怀,使他们的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群众,铭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神圣使命,激励他们主动担当教育报国的重大责任。高度重视对师范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教育,让他们深刻理解并认同这些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坚定他们投身教育事业的决心。通过这样的培养,师范生将能够以更加饱满的职业热情和坚定的信念,积极投身到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奉献自己的职业青春与智慧。
二是在课程理论教学中精准融入教育家精神,实现教育家精神系统、全面地融入教师教育类课程。通过深入的学理阐释与生动的案例解析,引导师范生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为其传承与践行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主动将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融入课程教学,精准设定课程思政目标,确保每一门课程都能明确教育家精神培育的侧重点,避免泛泛而谈,实现精准施策,全面而深入地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丰富育人潜力,使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融合贯通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育人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教育家精神,让师范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教育家们所展现出的爱国情怀、仁爱之心、科学追求以及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行动特质,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教育情怀,使他们更加热爱教育事业,愿意为培养国家的未来栋梁而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使他们在面对职业生涯道路上的种种挑战时,能够保持初心不改,坚定教育信念。
三是优化培育资源配置,构建内容丰富且与师范生实际紧密结合的教育家精神培育资源库。广泛搜集和整理了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涌现出的卓越教育家的杰出成就与感人故事,并将先进典型和榜样人物事迹与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结构,引导师范生深刻认识到教育事业与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人民福祉之间的紧密联系,使他们明确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职责与神圣使命,为师范生提供更加具象、立体、多元的学习体验。
2.以活动为依托,推动教育家精神有机融入第二课堂,创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一是将教育家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渗透至校园文化育人环境之中,构建起尊重教师、重视教育的浓厚氛围。通过定期打造教育家精神展示长廊、宣传橱窗专栏、官网官微专栏等形式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甚至结合VR、AR等技术强化教育家精神的宣传力度,让教育家精神浸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师范生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刻理解、高度认同与积极践行。在师范生进校、实习、毕业等关键培养节点,采取全方位、多角度、多样化的“浸润式培育”策略,营造浓厚的教育家精神文化氛围,增强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崇高感及使命感。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优势,拓宽宣传渠道,深化教育家精神内涵的挖掘,同时紧密结合师范教育特色,丰富宣传内容。
二是应致力于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确保教育家精神得以有效融入。以成为教育家型教师为职业追求的核心导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励师范生立志成为新时代的育人楷模与“大先生”。通过组织“我心目中的教育家”演讲比赛、教育家访谈竞赛、“卓越教师风采展示”等系列活动,激发师范生主动传承教育家精神的热情与创造力,深化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为实践养成奠定坚实基础。积极举办学术会议、专家讲座、学习研讨、朋辈沙龙等文化育人活动,广泛传播教育家精神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营造浓厚的教育家精神文化氛围,深化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激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身份的高度认同和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举办“青春成长经验分享会”、“优秀校友宣讲会”等文化育人活动,选树先进典型,树立朋辈榜样,营造师范生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鼓舞和激励师范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与目标。
3.以实践为导向,推动教育家精神有机融入第三课堂,全面贯通社会实践环节
一是要着重强化教育研习、见习及实习等实践环节,以此为基础,稳固提升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依据职业能力标准,实施精细化分类指导,构建一体化培养体系,引导师范生全面掌握学科知识,精通教学设计,通过师范技能大赛促进教学相长。同时,重视培养师范生的综合育人能力,包括班级建设、心理健康辅导及家校合作等。此外,提升课程思政融合能力,挖掘思政元素,实现教书与育人融合。鼓励师范生发挥活动组织能力,开展多样化教育活动。并将数字素养纳入培养体系,加强信息化教学训练,利用前沿技术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能力,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
二是要设立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为核心的社会实践项目,引导师范生在亲身实践中深刻领悟并积极传承教育家精神。从学习领悟到践行弘扬,需要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活动。教育家精神的内化不仅依赖于系统课程的理论教学,更需要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得以养成。依托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及科研探索等活动,深入展开对教育家科学探索精神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旨在优化师范生师德教育的效果。同时,在实践项目主题策划、内容设置、环节安排等过程中积极融入教育家精神,以此加深师范生对教育家精神及师德的认同,激励他们以教育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个人的职业风范与人格魅力。此外,高度重视科研育人的作用,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科研素养与科学探索精神,鼓励他们投身于深度科研活动,培养具备崇高科学理想、强烈创新意识及卓越科研能力的教育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石定芳.教育家精神:新时代高校师范生培养的新视域[J].当代教师教育,2023,16(04):9-16.
[2]周明侠.教育家精神引领师范生高质量培养的路径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4,45(04):125-128.
[3]王晓亚,杨其勇,刘慧玲.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师德教育的价值逻辑与实践[J].昭通学院学报,2024,46(03):46-53.
[4]张天雪,魏韵,汪文娟.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内涵、逻辑架构与实践路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46(05):96-104.
[5]吴婕,韩丽颖.新时代高校师范生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本质要求与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17):13-17.
[6]赵婧,杨默晗.新时代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培养: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实施路径[].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5):75-82.
[7]邓凌敏.教育家精神的演进历程、丰富内涵与践行路径[J].教育评论,2024,(08):79-87.
[8]马爽,吴云志.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基本内涵、生成机理与时代要求[J].当代教育论坛,1-7.
[9]张鹏雪.教育家精神引领下乡村定向师范生的培育困境与举措[J].智慧农业导刊,2024,4(17):135-138.
[10]邹运,高军.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教育家精神的培育路径[J].菏泽学院学报,2024,46(04):73-79.
[11]杨兆强.新时代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三维审视[J].中国大学教学,2024,(08):36-44.
[12]张旸,刘燕妮.教育家精神的理论逻辑、时代创新及弘扬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4,(08):40-47.
[13]韦瑞瑞,胡俊俊.以教育家精神赋能高校师范教育: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7(04):76-84.
[14]王永斌.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弘扬路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1(05):102-110.
[15]章申,卫洁君.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师范生传承教育家精神的互动进路[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4,16(04):7-12+95.
[16]林建辉,陈名烨.论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和弘扬路径[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3):155-161.
[17]刘星辰,任嘉羚.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11):26-30.
[18]马婷婷,李双龙.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J].教学与管理,2024,(30):1-5.
基金项目:2024年度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401001264、202401001260);2023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编号:23A37)。
作者简介:王琦(1984-),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城市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方玲慧(1996-),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城市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