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老龄化背景下的健康管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李珊珊
  
建筑仓库媒体号
2024年14期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5190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老龄化背景下的健康管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收取的1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设置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观察组老龄化背景下的健康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依从性、自我管理行为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老年慢性病患者采取老龄化背景下的健康管理模式,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自我管理行为及满意度,值得临床大力推广采纳。

关键词:老龄化背景;健康管理;慢性病;应用价值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口比例迅速增加,老龄化已经成为21世纪各国普遍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6%,这意味着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1]。老龄化带来了诸多社会经济挑战,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老年慢性病的高发,通常患有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这些慢性病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2]。因此,如何有效管理老年慢性病,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健康管理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策略,通过个性化的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健康监测和健康干预等手段,帮助个体维持和改善健康状态[3]。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而言,健康管理模式不仅可以延缓疾病进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能提高老年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探讨在老龄化背景下,健康管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收取的1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设置两组各50例。纳入标准:患者年龄≥60岁;符合以下慢性病诊断标准之一,且疾病处于稳定期;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愿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急性疾病或病情不稳定;严重并发症;重大手术或其他医疗干预;认知障碍;不符合研究设计的其他健康状况;无法持续随访的患者。对照组:男女比例29:21,年龄61-80岁,平均(70.15±5.41)岁;观察组:男女比例30:20,年龄65-81岁,平均(70.29±5.27)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统计意义,可对比(P>0.05)。

1.2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1)体检与监测:包括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记录每日数据,及时调整治疗方案。(2)药物管理: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避免漏服、误服,定期评估药物疗效及副作用,必要时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注意不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老年患者通常服用多种药物[4]。(3)饮食管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避免病情加重,必要时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4)运动管理:鼓励患者进行适量、适当的运动,如散步、伸展操等,保持体力和灵活性,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避免过度运动导致损伤。(5)心理支持:定期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参加社区活动或老年人俱乐部,增加社交机会,减少孤独感[5]。

1.2.2 观察组

(1)健康评估与筛查:包括病史采集、生活方式、用药史、慢性病的管理现状、体力活动、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2)个性化护理计划制定:根据健康评估结果,确定患者的护理目标。目标应包括疾病控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等。结合患者的实际需求,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确保治疗和护理过程的有序推进。(3)疾病管理与健康教育:重点对患者的慢性病进行有效控制,确保按时服药、定期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并做好疾病预防和并发症管理[6]。(4)药物管理: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减少漏服或误服情况。特别是对于多药物治疗的老年患者,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副作用等问题。定期评估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依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7]。(5)运动与功能康复: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如散步、柔软操、平衡训练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力,对于有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物理治疗、职业治疗等支持,帮助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注意避免过度运动,防止跌倒和运动损伤,指导患者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6)心理健康管理: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提供心理疏导、团体支持和心理干预,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鼓励患者与家人、朋友和社区建立联系,增加社交活动,避免孤立[8]。(7)健康监测:对于有认知障碍或老年痴呆症的患者,进行定期评估,制定认知干预方案,延缓认知功能的衰退。定期进行健康监测,包括血糖、血压、体重、肝肾功能等,发现问题及时干预。(8)综合管理与转诊: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通常需要多学科合作,如家庭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治疗师、心理医生等多方协作[9]。

1.3观察指标

(1)运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情况,重点评估患者在合理饮食、康复锻炼、按时复查、卫生清洁四方面的依从性。每项最高分均为25分,四项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则说明依从性越好[3]。(2)自我护理能力中文版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ESCA)[10],该量表包含疾病管理、安全用药管理、饮食管理、日常生活起居管理,共四部分。总分为172分。分数越高代表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越强。(3)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问卷中共包括5个项目10个问题,每个问题的评分最高为10分,最低为0分,85~90分表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态度是非常满意,60~84分表示一般满意,≤59分说明不满意[4]。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应用()、百分比描述,行t及卡方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依从性评分比较分析

观察组患者依从性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ESCA评分

观察组患者的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 满意度比较

经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3。

3讨论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4亿,占总人口的17.3%[11]。老龄化背景下的健康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及满意度,还在多个方面为社会和医疗系统带来了显著的影响和益处[12]。这种健康管理模式强调预防为主,通过定期健康检查和早期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慢性病的发生率和复发率。这不仅减轻了医疗机构的负担,也降低了社会医疗成本,为国家和家庭节约了大量的资源。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分析:健康管理模式注重个性化服务,根据每位老年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提升其生活质量,还能够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13]。通过教育和培训,患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法,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减少对医疗资源的依赖。此外,健康管理模式还强调多学科合作,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14]。这种综合性团队的协作,能够提供更加全面和专业的服务,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方面,专业的心理咨询能够帮助老年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通过远程医疗、健康监测设备和大数据分析,能够实现对老年患者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智能化的健康管理平台不仅能够记录患者的健康数据,还能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此外,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为老年患者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能够为老年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和温暖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15]。

综上,老龄化背景下的健康管理模式在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为老年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优质的健康服务,提升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林彬龙,吴晓园,吴心怡,等. 老年慢性病全周期健康管理的现实梗阻与优化路径研究[J]. 卫生经济研究,2024,41(5):5-8,12.

[2]刘宇,赵芳,王丽,等. 基于患者社会网络的健康教育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24,27(34):4295-4301.

[3]王先菊,司建平,郭清,等. 老年慢性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获得感调查研究[J]. 中医药导报,2024,30(4):196-200.

[4]罗瑶,方荣华. 互联网+全科团队模式在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应用现状[J].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23,44(2):240-242.

[5]陈倩,秘玉清,薛梓晨,等. 山东省社区老年人慢性病自我健康管理脆弱性综合评价[J]. 医学与社会,2023,36(5):68-74.

[6]晏开欣. 健康教育及管理在社区老年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生命科学仪器,2023,21(z1):476.

[7]毛佳,周戈耀,周先凤,等. 基于慢性病创新照护框架的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现状质性研究[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4,32(7):538-543.

[8]韩艳,夏莉婷,朱晓峰. SMG模式视角慢性病健康管理在老年体检人群中的应用研究[J]. 贵州医药,2022,46(8):1304-1305.

[9]李岩静,郝晓宁.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的慢性病共病对我国老年人多维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J]. 医学与社会,2024,37(1):85-91.

[10]潘婉玉,张春慧,宋方钰,等. 居家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药物自我管理干预方案的实施[J]. 护理学杂志,2024,39(10):97-102.

[11]刘佳欣,吴樱,彭丽霞,等. 健康赋权在养老机构老年人创伤后成长和慢性病自我管理的中介作用[J]. 现代预防医学,2022,49(12):2228-2234,2261.

[12]施博文,熊巨洋. 慢性病共病对中国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研究[J]. 人口与发展,2024,30(1):120-128.

[13]郑晓,张持晨,田峰,等. 社区中老年人多重慢病健康管理服务路径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24,27(17):2119-2123.

[14]李婧宜,马子媛,马亦晨,等.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的隔代照料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4,41(4):459-463.

[15]雷娅辉,张琪,李铮,等. 慢性病共病老年患者健康素养潜剖面分析及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4,40(19):1462-146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