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职业资格考核的电机与电气控制类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
摘要:紧密围绕将高职职业资格认证融入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理念,把握电机与电气控制类课程以中级电工职业资格认证为融合点的核心思想,将职业能力标准嵌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教学过程引入质量控制,提出课程改革方案,提高中级电工证的通过率,提升学生从事相关工作岗位的实操能力。
关键词:人工智能与制造学院,双证融通,职业资格考核,《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级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JY2023010,省级质量工程项目 项目编号:2023sdxx307
我国早在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就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任务属性,并将双证融通写进了法律。在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首次提出了“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理念,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将工作岗位、课程体系、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是对双证融通模式进一步的延伸、发展和完善,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市场、行业需求进行对接。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是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需要学生能够识读电路图,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安装方法、检修技术和其它常用电动机的维护和检修方法;能分析铣床、镗床等常见机床电气控制电路,能正确检查、排除电气控制电路的故障。《电工》中级工是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推荐必考职业资格证书之一,学生双证才能完成学习内容。它要求学生掌握变压器、电机、电器、电力拖动等相关知识。其中有很多知识点与《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是重合的。因此必须对《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进行重构,将该课程原有知识点与资格考核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构建新的《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实现“一教双证,双证融通”。
一、研究基础与目标
按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人工智能与制造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就业方向为现代自动化生产、机电设备制造及相关产品技术服务等领域。该专业就业领域对应的典型工作岗位有自动化生产线和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以及技术服务岗位。根据工作岗位对应的工作场景以及工作任务,对学生必须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归纳,找出相对应的职业资格,可以看出电工证在职业资格证中是学生最急需的。《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这门课在我院已经连续授课5年,且我院已连续两年组织电工证的考培工作,二者的理论知识体系大部分重合,因此《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可以作为电工(四级)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的配套课程,也可以作为电工(三级)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的前导课程。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具有知识点多、逻辑关联性强、综合实践性高的特点,如果讲授的理论知识点过深,则违背了高职院校授课“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如果讲授的理论知识点过浅,则无法满足电工(四级)职业资格的考证要求。因此将电工证作为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以相关的知识点、能力点为融合点,构造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以岗位职业能力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就是本项目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必要性
1. 基于电工证的《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高职教育发展改革的要求。高职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要以应用为关键,以够用、必须为度衡量,以明晰概念、强调应用为教学重点。但高职院校实训项目缺乏项目生产场景,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缺乏就业实用性和针对性。
2. 基于电工证的《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需要。企业要求一线员工进行安全用电、安全生产培训后上岗,双证融通能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更贴合生产实际,使学生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能够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
3. 基于电工证的《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需要。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低,上课积极性不高;对动手实践课程更感兴趣,希望获得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因此,如何将更多的实践内容引入到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为了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实施途径
1.重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1)将职业标准引入课程标准:邀请一线员工和“1+X”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专家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根据典型工作岗位任务及场景,可以对学生必需职业能力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确定其对应职业资格。将职业资格标准体现在课程标准内,提升课程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优化教学内容:《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的课程内容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教学内容需要体现课程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与电工证关联性。本着遵循实操由易到难、理论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将教学内容分为元器件的检测与使用、电机技术、控制系统设计及故障诊断三大模块,每个模块由多个子项目组成,每个子项目由若干具体教学任务组成。将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重构及模块化处理,有助于学生对标电工证构建起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锻炼实操技能,增加考证通过率。
(3)融入课程思政、安全培训:“重技术、轻安全”是电工培训以及授课过程中的常态,但电工安全技术培训应是课程的重中之重。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技术思维和安全技术水平。
2.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1)打造有趣、有效、有用课堂;针对教学进行创新与实践,打造内容有用、方式有趣、教学有效的高效课堂。例如在学习双控电路时,以学生冬季进入房间开灯和睡觉前关灯的例子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是实际有用的。
(2)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采用 CAI课件、虚拟仿真软件、实训实操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使学生接受立体、直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项目导入制教学:采用项目导入制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以分组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在进行课程评价时,可以采用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作为课程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
四、小结
本文以《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为例,系统地分析了基于“双证融通”思想的课程改革与实践,将中级电工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引入课程教学,重构了《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体系,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电工证通过率。加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学生考证通过率在本市平均水平以上,评教满意率均达到教学要求,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基本实现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
校级质量工程项目 项目编号:JY2023010
省级质量工程项目 项目编号:2023sdxx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