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学美术教学中引入非遗文化的可行性及策略分析

王亚雯
  
建筑仓库媒体号
2023年15期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摘要: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鼓励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这正呼应了之前“非遗进校园”的活动。由此可见,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非遗进校园”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有助于学生全方面发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让中学美术教育散发出更独特的魅力,还能提高中学美术教育的可行性和践行价值。希望本文能引发广大民众和艺术爱好者对非遗文化给予更多关注,同时也希望中学美术教育领域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非遗文化;可行性

一、中学美术教学中引入非遗文化遗产的可行性

(一)利于提高中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由于中学生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刚好是从儿童期向青年期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欠佳,学生经常不善于表达自己导致缺乏信心,不愿意尝试新事物。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学生自我表达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积极地设计出具有创意性的美术教育方案,不断提高美术教育的效果。对此,一旦非遗文化以其别具一格的魅力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出现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就会备受师生的欢迎。对教师而言,引入非遗文化能够丰富中学美术的教育内容,对提高教学效果十分有益。而对学生而言,非遗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很强,远比美术课本上的线条、插画等有趣得多。因此,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增加一定的非遗文化内容,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修养能力,而且还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美术课堂上找到自己喜欢的非遗文化项目。

(二)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当前,非遗文化的传承非常迫切,将非遗文化理论化和与系统化,对接下来的教学和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将理论化、系统化的非遗文化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渗透到美术教育中,不但可以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产生想要传承非遗文化的心愿,还能够增加非遗文化的影响力,扩大其传播范围,带给中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内容。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引入一定的非遗文化内容,可以为学生接触、学习、领会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宝贵的机会,让学生接受更多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三)技艺传承有益于美育

中学美术教育引入非遗文化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一种教学方法。我国曾对美育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即要易于学生掌握和理解,且不会成为学生学业的负担和压力。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富有特色的本地非遗文化进行讲授,并结合一定的非遗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各种非遗文化,从审美的角度欣赏各种非遗文化。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各种非遗文化相关的景点或者博物馆等场所。通过实地观察、体验,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各种非遗文化,更为直观地体会到非遗文化的美感,激发其对非遗文化的兴趣。所谓美育,其实就是情绪体验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一种表现,而非遗文化则正好涉及这些方面,可见,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引入非遗文化对美育非常有帮助。

二、中学美术教育中引入非遗文化的可行性教学策略

(一) 丰富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流传多年的艺术形式,难免会显得有些刻板。因此,在引入中学课堂时,要根据中学生耐心不够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对非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和重建。此外,还可以带学生们参观下本地的博物馆等场所,让学生们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背景。总之,通过将中学美术教育与本土非遗资源优势联系在一起,深入进行非遗文化与美术教育的结合,能够利于学生更好的领悟和参悟非遗文化,掌握不同非遗文化所具有的特点。

(二) 选择代表性非遗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非遗文化涉及多个方面,如文学、手工艺等,在各个省份我们都能够看到令人叹为观止的非遗文化,而且其所绽放的艺术情怀也与美术教育内容存在一定的出入。因此在中学美术教育中,需要美术教师利用非遗文化所具有的灵动的和跳跃性的艺术气息,以及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教学演示方法,为学生营造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非遗文化的兴趣。例如,剪纸文化是我国非遗文化类型之一,剪纸形式多样,尺幅灵活,内容丰富,表现题材不仅贴近现实生活,还富有时代气息,还往往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美术价值。中学教师在讲解剪纸方面的知识时,可以将非遗文化特色剪纸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融入其中,这样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够深化中学生对剪纸记忆的了解。总之,采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手段,能够让课堂极具地域特色,让小学生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三、引非遗入美术课堂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独特的各类优秀文化内在价值、思维力和表达方式、想象力,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华民族的强大文化生命力和精神文化创造力,是个展示中华民族文明伟大智慧的宝贵文化结晶,也甚至可以认为是影响全世界乃至人类文明的珍贵文化瑰宝。自然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情感和态度,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引入非遗文化的根本,就是为了加强对中学生传统民族文化精神教育,培养中学生非遗文化保护意识,传承非遗文化。美术教育中对中学生非遗文化教学的目标并不是灌输多少知识,而是要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了解非遗文化知识,进而将保护非遗文化成为自己的一种日常行为。可见,美术教育内容不应过度夸大和魔幻,而是应该根据当地的情况灵活地选择,让中学生形成更好的认知和感受。

参考文献:

[1]王雯菁.论非遗文化及其传承价值——淄博剪纸艺术为例[J].作家天地,2023

[2]邹杨.小学美术教育中引入非遗文化的可行性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2

作者简介:王亚雯,女,满族,籍贯:辽宁抚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21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