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教学做合一”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浅探

雍珮
  
教育与研究媒体号
2023年8期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即生活、社会、时代。“真正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而《生活教育》这本书就是他的经典之作。前段时间做一个课题又仔仔细细的阅读了陶先生的这本书,再次阅读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再结合最近的教育热点课程思政,谈谈我个人的一点见解和认识。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是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什么便“学”什么,要“学”什么便“教”什么,“做”之重要,是“学”与“教”的中心。陶行知在阐释“教学做合一”时为“做”进行了内涵界定:“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是行动;二是思想;三是新价值之产生。

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全力协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要实现树人目标、完成树人任务,首先必须“立德”。“德”是思想基础,“道”是行为升华,就是“教”“学”“做”中的“做”,作为受教育者首先要有思想目标,我为什么而学,为了获得技能?甚或是为了某个信仰?围绕这个“做”展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生为什么而学,需要教师在思想教育上多做价值引领,而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陶先生的理念是“教”“学”要围绕“做”展开,而课程思政要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目标首位,由此可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思想与当下教育改革热点课程思政并行不悖,互为协同,前后呼应。

作为一线中学数学教师要传承陶先生教育思想,要紧跟新时代教育改革步伐,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如何做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

(1)教师要在数学思政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认识。

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如果一个人尽管学识渊博,但是连一个最基本的品质都缺乏那么这个教育无疑是失败的。因此将思政教育寓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德育和智育协同并进,在除思政课以外的课程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是对思政教育一体化教育时代的积极回应,为了避免思想教育和学科教育“两张皮”,将思政教育和学科教育润物细无声的融合在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中需要陶行知教育“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引领。

把学习当成生活,让学生体会“生活处处是数学”把生活与工作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魅力。把兴趣与意义相结合,让学生发现“数学”的无穷魅力。 数学学科思政从宏观层面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数学人才,为谁培养数学人才。而思政教育“去生活化”现象严重。这势必会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力,蜕变为被动的遵守,而数学思政教学的激活点正在于如何结合实际,融入生活,将育才与育人相统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可以为数学学科思政教学提供实践研究的理论指导价值。

(2)教师要充分理解和挖掘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做好初中数学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教育科学,理性强逻辑性强,正难则反,化归转化等数学思想本身就具有哲理性,数学文化的内涵,简单说是指数学思想、精神、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上将,还包括了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都是学生理解世界和思考问题的窗口。数学教材中可以挖掘的数学史以及思政元素不胜枚举。教材章节内容的前言,引入,课后阅读与思考,乃至数学内容本身都是思政元素融入点,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将其作为重点素材进行挖掘整合,在每个章节的教学设计中,除了关注知识与能力目标,还要注重德育目标 ,在平常教学中注意渗透,将民族荣誉感,爱国主义精神,辩证主义思想等等融入到课堂中。

(3)研究中考题中大量的课程思政试题,挖掘出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命题立足初中数学各板块知识所承载的教育价值,关注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通过对近几年的中考题研究发现,立德树人,时代气息浓厚已成试题的亮点和新的动向,新视角新课改下的数学命题,也必在文化主题这一方面有所体现。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分化科技国防力量显著提升,在世界地位大幅提升,中考命题的背景和内容形式也在力争展示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考查的角度也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民生大多关注的问题。这种命题风格既可以激发爱国情怀和自豪感,又可以带领学生多多关注生活,多关注民生问题,以身作则,共创国家美好明天。

“双减”政策提出:“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中考试题就是我们一线教学的指挥棒,结合考题特征,一线教师也要在平时的作业和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

中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阶段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中学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意义重大。数学学科培养了学生思维和逻辑能力,更肩负着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价值塑造的重担。在陶先生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国内开展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课程,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贯彻“陶公”思想,种好“学科”田,守好“思政”渠,才能为立德树人的千秋伟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主要参考文献

[1]韦志中,卫丽.“双减”政策下教育改革的逻辑、难点和策略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1): 22-24.

[2]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2.

[3] 朱燕菲.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数学中的渗透[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2):57 - 5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