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原真性视域下丽江古城遗产保护现状分析
摘要:原真性是国际公认的文化遗产评价、保护和监测基本要素。本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云南丽江古城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置换、建筑景观和原真性体验三个维度探究丽江古城的原真性是否缺失。通过查阅文献和讨论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丽江古城原真性部分缺失;2)原真性部分缺失并不一定只有负面影响,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析;3)原真性的概念具有一定弹性,应与时俱进;4)公众应更加关注原真性在古镇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原真性;丽江古城;古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1.引言
丽江古城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但由于缺乏原真性体验活动,古城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危机和挑战。而古城原真性研究在保持原有传统性和促进古城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将从人口置换、建筑景观和原真性体验的角度,对丽江古城原真性进行研究分析,旨在进一步了解丽江古城的原真性是否缺失及其影响,同时希望外界对古城的保护和发展给予更多关注。
2.文献综述
原真性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学者对旅游地商业化程度的研究中,即游客是否是被旅游地的真实文化体验所吸引(何瑛 2015)。原真性不同于原生态。原生态主要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致力于维护原有的生态环境,防止任何人为的变形和破坏(赵欢 2017);而原真性注重人为的内容和实质,强调文化与发展的融合(徐江、彭雪妮 2010)。本文将原真性的概念定义为:(1)文化遗产未与原始自然空间分开;(2)基于多维度衡量原真性;(3)文化遗产具有传承性;(4)游客能感受到文化遗产地中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丽江古城相关文献资料有从整体出发研究丽江古城发展现状,也有侧重于某一方面的研究,例如客栈、人口、服饰、语言等。研究角度多样,如文旅融合、利益相关者、体验、地理学、全域旅游、建构主义原真性视角等。但关于丽江古城原真性现状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专注“原真性”这一评估古城保护的重要视域,以云南省丽江古城为研究对象,探索丽江原住民或利益相关者的真实经历,并提出三个研究问题:(1)丽江古城原真性是否缺失?若是,缺失至何种程度?原因又是什么?(2)原真性缺失仅有负面影响吗?(3)如何扩展对原真性的定义?
3.基于人口置换、建筑景观、原真性体验三个维度分析原真性
3.1人口置换
从1997年丽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开始,丽江古城旅游业迅猛发展,古城中的人口置换(原住民的迁出和外来人口的迁入)现象尤为明显。
原因主要有四点:(1)随着旅游区域不断开发,地价、物价逐年水涨船高,原住民面临生活成本上升、幸福指数下降的困境(墨绍山 2013)。(2)古城内原住民主要以传统农业为生,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则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由于转型期太短,古城内较多机会被外来投资者抢占先机。(3)旅游产业指数型发展导致游客激增,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和商家的不合法行为造成的噪音、水污染、环境破坏(詹绕芝、翟辉 2015)。(4)新成区居住环境更好、建筑更现代化、基础设施更齐全(墨绍山 2013)。
综合以上,古城原住民和外来人口形成强烈的置换互补,造就了如今的人口置换。人口置换经历了两个阶段:1997-2005,人口大幅度的置换;2005-至今,趋于平稳的置换。表1呈现了具体的情况:
1997年至2005年的人口置换数据显示,人口迁入和迁出数明显不成比例。虽然部分商业人口进入丽江古城,但迁出人数接近迁入人数的十倍。原来的纳西族居民搬出古城,开始在更舒适的地区寻求生计。由此可见,严重的人口置换现象说明丽江古城的原真性存在缺失。人口置换造成的纳西族文化流失,古城的商业化和景区化已经使丽江古城失去了其原本面貌,文化底蕴也在一点点消散,原真性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缺失。
3.2建筑景观
丽江民居建筑是纳西族文化的核心体现,然而,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外来经营者往往受经济利益驱动,不顾相关法律法规改造民居,对古城的建筑结构和风格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徐江、彭雪妮 2010)。
(1)民居建筑布局发生变化。丽江典型的古城建筑布局主要是以三坊一照壁、四合院为主。而如今为了在现有空间上尽可能多地创造客栈房间或店面,大量不规则形状的院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导致传统民居中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建筑特征丢失或被简化。
(2)民居建筑材料的改变。过去,除了使用木材外,传统民居的外墙是用石头或土坯镶边的青砖建造的。如今,水泥、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装饰材料被广泛用于丽江古城民居,与古城氛围大相径庭。
(3)建筑景观反映了严重商业化现象。客栈、酒吧、商店等商业形态在古城聚集,一些民居过分追求奇特的建筑风格、空间效率和豪华体验,对原有建筑进行不可逆的改造。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在上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建筑逐渐形成了沿河建筑、依山建筑、临街建筑三大类型(周天德、罗艳、郝钊、徐守艳、黄乐、杨莹、李琳 2015)。目前,仍有许多主要的历史建筑被保留下来,也正是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赋予了丽江古城独具特色的古典的民族韵味。例如,木府是一座辉煌的建筑艺术之苑,充分体现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风格,展示了纳西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以及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九年的五凤楼,始建于清的普济寺等诸多著名历史建筑。
作为上千年的商贸重镇,丽江古城就像“茶马古道”的一颗明珠。但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强烈碰撞下,古城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受到了巨大挑战,只有在保护性利用的原则下进行开发,古民居的再生价值才能得以延续和保持。
3.3原真性体验
丽江古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当地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纳西文化仍然存在于丽江古城中。
首先,从语言方面看丽江古城的发展。虽然讲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讲纳西语的人越来越少(邹媛莹 2013),但外来人口在开展商业活动的同时,间接推动了纳西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外来人口要想把纳西文化作为一种资源运用,首先就要学习纳西文化。此外,在与外界交流中纳西语也加入了一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新词汇。
其次,在古城当中还有一些诸如酒吧、客栈的地方,将纳西文化与商业相结合,使纳西文化迸发出新的活力。例如,丽江的一些酒吧的装修风格具有传统纳西族特色,工作人员身着纳西族服装为顾客服务,以及纳西族传统小吃等。
再次,许多外来商人选择穿着纳西族传统服饰做生意,因此游客对丽江古城最初的了解就是纳西族服饰。而且,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纳西族的传统服饰也朝着更简单方便的方向发展。
最后,虽然说东巴语的人数减少,仍然有很多纳西学者越来越重视纳西语的传承和保护,特别是东巴语的传播(邹媛莹 2013)。此外,在小学,特别开设了东巴语课程,使纳西人从小就为他们的民族语言感到自豪(于洪 2007)。许多纳西族家庭也通过教孩子东巴文字和在家讲东巴语,保护和传承东巴文化。
4.讨论分析
从人口置换角度,丽江古城原真性缺失程度较深。严重人口置换、过度商业化造成的纳西族文化流失,导致丽江古城的部分原貌和文化特征逐渐消散。
从古城建筑景观角度看,随着现代建筑的出现,传统民居建筑确实出现逐步消失的迹象,但仍有大量古建筑被保留下来。丽江古城的建筑景观在为商业发展服务的同时,也为其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在保护原有文化和建筑传统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商业改造,并保留了形成文化遗产的重要遗传要素(徐江、彭雪妮 2010)。因此,丽江古城在建筑景观维度上原真性的缺失程度不大。
从原真性体验维度看,丽江古城原真性部分缺失。在古城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民族文化、习俗、信仰,还是游客体验方面,原真性都受到了影响,历史悠久的纳西文化逐渐被外来文化取代。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也被不同程度地保存并流传下来。在当地民族文化遭受文化冲击时,纳西族改变了重农轻商的传统观念,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把握经济发展机遇也使纳西族的文化精华传承下去,在保持原真性的基础上构建“和而不同”的社会。
本研究还要讨论的是,在强调保护原真性重要性的同时,原真性部分缺失仅仅具有负面影响吗?本文将延续上述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在人口置换方面,丽江古城原住民的人口置换情况严重,很多人选择到古城外居住,不仅可以获得更便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建筑改造方面,古民居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居住能力,有安全隐患等问题,居住环境也难以被当代人接受(徐江、彭雪妮 2010)。因此,在不破坏原有古民居的前提下,用先进技术对建筑进行合理改造,能更好地发挥古城民居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在原真性文化体验方面,纳西文化与汉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融合,独特的纳西文化通过饮食、语言等文化元素传播给汉族人民,扩大了传播范围,加强了文化的传承性。
综上所述,原真性的概念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应随着不同历史时间和地域文化,容忍时代进步造成的部分损失,在保留原貌并传承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
5.结论
商业的发展和古城的保护一直是与丽江古城紧密相关的话题。基于上述“原真性”视域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丽江古城的原真性部分缺失。从人口置换、建筑景观、文化体验三个维度来看,丽江古城的原真性确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影响,但不同维度上原真性缺失的程度不同。
(2)从当地发展状况考虑,原真性部分缺失并不一定只有负面影响。
(3)原真性的概念应具有一定弹性,随不同历史时间和地域文化与时俱进。
(4)公众应更加关注古城可持续发展中的原真性保护这一重要本质。
总而言之,古城的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平衡好商业发展和原真性保护之间的杠杆,保留纳西族地方文化的同时又吸收现代化元素,让丽江古城既有历史积淀又富有时代力量。
参考文献:
[1] 何瑛.建构主义原真性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24).
[2]墨绍山.历史城镇人口置换问题研究——基于云南丽江古城的再思考[J].经济地理,2013,33(11).
[3]徐江,彭雪妮. 丽江古城民居改造的原真性保护研究[J].城乡研究, 20l0,17(8).
[4]詹绕芝,翟辉. 居民置换对古城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研究——以丽江古城为例[C]//.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文化),2015
[5] 赵欢. 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
[6]周天德,罗艳,郝钊,徐守艳,黄乐,杨莹,李琳.丽江古城建筑艺术特色赏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18).
[7]邹媛莹.云南丽江纳西族文化变迁的思考[D].昆明理工大学,2013.
[8]于洪.丽江古城形成发展与纳西族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