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
摘 要:近年来,虽二胎政策放开,但中国独生子女的比例依旧庞大,不少学生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差距很大,因此所凸显出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面临学业与竞争的重压,许多小学生没有乐观自信的心态,悲观心情强烈,亦或出现抑郁的情绪。这些现象导致当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免因为心理问题阻碍了学生学业进步与健康成长,促使学生走向健康的生命之路上不断前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形成于二十世纪末的欧美,更加重视人的积极因素,主张用积极的情绪对人的许多心理状况进行解释,并调动人内在的积极动力,以此培育人的良好品德。
1 积极心理学概述
1.1 积极心理学的定义和背景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分支,致力于研究和促进人类幸福、积极情绪和个体潜能的发展。相较于传统心理学关注问题和疾病,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人类的优点、资源和积极经验。积极心理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正向心理学”的概念。他认为,心理学不仅要为人们解决问题,还应该为人们创造更积极、更有意义的生活。在此基础上,积极心理学开始探索幸福、乐观、流畅体验、意义和目标等主题,并发展了多种研究方法和干预实践促进个体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积极情绪、幸福感、满意度、乐观主义、心理弹性、人类优点、情感智力等。通过了解这些因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同时,积极心理学也为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总而言之,积极心理学旨在帮助人们创造更加积极、有意义和满足的生活,强调个体的潜能和优点,为心理健康的促进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1.2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强调了个体的积极心态、情绪管理技巧和心理成长的重要性。积极心理学鼓励学生培养积极的心态,积极应对挑战和困难。这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更好的自尊和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小学是学生情绪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积极心理学教育,学生可以学到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情绪识别、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的方法,以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情绪波动。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适应的能力,即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挑战。这包括培养适应性思维模式、灵活性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积极心理学也关注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即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和坚韧的能力。这种韧性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继续前进。通过积极心理学,学生学会关注自身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并积极寻找快乐和成就感的来源,这对他们的整体心理健康和学业表现都非常重要。
2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2.1 多方联动,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协作机制
为了促进家校社多方联动、形成教育合力,学校不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协作机制:通过电子屏幕、广播电视、校园网、校刊校报等媒介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知识;以校园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环境氛围;通过朋友互助、心理情景剧等形式,增强学生之间相互关怀与支持的意识;有机渗透适合不同学科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模范作用。在家校协同上,学校主动将关口前移,对成长环境不佳的家庭或已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提供指导帮助,主动向家长宣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常识,指导家长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家庭育人环境。每年,学校为家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让家长与心理教育专家面对面交流;每期,各班举办以“引领孩子成长”等内容为主题的家长座谈会,请教子有方的家长分享教育经验,解决家长遇到的教育困惑;举行“关注心灵,拥抱健康”亲子心理专场会,开展心理游戏、心理健康知识有奖问答等活动,邀请家长走进学校与课堂,和学生一同听课、玩耍、竞赛,促进亲子关系和谐融洽,生成家校间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
2.2 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理念
积极性心理健康研究提倡对心理学研究的正面观念,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品格养成,重视教师的人文价值。全体教师都应该与时俱进,继续掌握新知识,逐步改变教育观念,矫正对传统的积极性心理健康研究教育认识的误区,发现学生的优势与特长,协助学生实现积极性学习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感受主动生活的快乐,培育学生优秀的心灵品格。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与教学过程中切实地感受到积极性心理健康研究的价值与含义,从而提高学生对积极性心理健康研究学习的情感感受。通过培养学生主动的心灵情感感受、氛围和感官上的享受、心灵体验以及主观幸福感,提高了学生对学校环境的适应与情感,以更快乐积极向上的心态投身到学校当中,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
2.3 教师要时刻保持良好的情绪
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情绪和态度对学生的影响作用特别重要。教师的情绪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影响到课堂气氛,进而传导到学生心里。小学教师要做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主动地和学生交往互动,以轻松快乐的心情给学生讲课。而唯有教师以生为本,给学生传播正能量,才可以引导学生更主动地投身到学习当中,从而激活课堂氛围,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学校课堂上要以引导为先,调动学生积极投入上课学习的主动性,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并捕捉学生在上课出现的亮点,给予学生激励与帮助,使学生更具有信心与荣誉感,进而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为热情。
3 结束语
全新社会环境下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成为教育关注焦点,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教育体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准确契合学生的基本特点和发展需求,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持续发展,逐渐达到理想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积极心理学强调从积极角度关注个体心理,促进人的积极品质发展,充分激活内在积极潜能,这有效拓宽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与内涵。
参考文献:
[1]刘晓.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12):116-118.
[2]郑迎春.基于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3,(23):1-6.
[3]张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J].好家长,2023,(1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