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史记·项羽本纪》与《汉书·陈胜项籍传》对比探讨
摘 要:《史记》与《汉书》同为中国史学史上最重要的鸿篇巨著,都为项羽作传,但两者之间却差异明显,既受史学家个人意志不同的影响,也是时代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史记》 《汉书》 司马迁;班固;项羽;对比
史书,是为我们历史研究、了解社会历史提供帮助的,但它毕竟是由史官编纂而成,会有很多的主观因素在里面,此外,很多客观因素同样也会影响史书的编纂,所以即使是描述同一段或者是同一个人的历史,不同的史书,记载也会不一样。《史记》与《汉书》同位于二十四史之列,均为中国历史学两大鸿篇巨制。,对后世的历史研究都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史记·项籍本纪》、《汉书·陈胜项籍列传》均记载项籍,但这两本书对项羽的记载却差异明显。
一、体例编纂的不同
“纪”是记载帝王的传记,“列传”是记载诸侯的传记,“传”是记载士大夫、名人的传记,因为身份的不同,人物传记又分为三六九等,等级森严。《史记》中项羽位列“本纪”,其事迹多记录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等,而《项羽本纪》在《高祖本纪》之前,足以看出司马迁只仅仅把项羽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来评价,而不是把他放在汉王朝的对立面。项羽不称帝,位至西楚霸王,按司马迁写《史记》的成例,应该把项羽放在“世家”部分里,似乎才更加贴切。然而司马迁将项羽列入了“本纪”之列,显然在他看来当时虽然项羽没有成为帝王,实际上其地位和作用与帝王无异,可以看出司马迁拥有比较客观的史学态度和正确的史学观,这一点是班固所没有的。他充分肯定项羽的历史功绩,实事求是地评价项羽,由此也可以看出,司马迁对项羽这位悲情英雄的喜爱和赞赏。而在《汉书》中,班固将《陈胜项羽传》作为项羽和陈胜的和传,不仅将项羽传记所属的等级由“本纪”改为“列传”,而且采用了合传的方式,将项羽与陈胜合为一篇,实际上是在体例上贬低了其二人的历史地位[1],由君主变成了大臣,否定了他的历史功绩,降低了他的历史地位。班固是从封建正统的角度出发,相对于刘邦所立汉室而言,项羽就是非正统,所以班固对项羽的评价就不可能很高,也不会过分夸耀他的功绩,且《汉书》为官修史书,班固在撰写史书的同时需要考虑维护汉王朝和汉高祖刘邦的形象,而《史记》是由司马迁个人编纂,他不必考虑太多的外在因素,只根据事实叙述。刘邦位列“纪”,而项羽位列“传”,从这之中便可以看出刘邦地位远在项羽之上,进而达到维护汉高祖刘邦与汉王朝正统地位的作用。
二、篇幅长短与内容详略的不同
《史记》中的《项羽本纪》篇幅很长,是《史记》中作者着笔最多的一章,司马迁以高超的笔法塑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的项羽形象,在这本传记中,司马迁不是一味是夸奖项羽,他写的不仅仅是项羽在军事上的骁勇善战,而且在政治上把他的缺点写得极其幼稚;项羽在司马迁的笔下,既宽仁率真,待人处事刚毅果敢,又不乏暴戾凶悍,任性优柔寡断的形象。正是对项羽性格的刻画,才使《项羽本纪》成为名垂青史的名篇佳作,塑造了一个悲情英雄的形象,直到今天依然深入人心。其中详细记载了项羽的生平事迹,尤其是部分战争的描写,“鸿门宴”“垓下之围”等重要战争片段,司马迁都详尽的描写了当时激烈的情况,似乎当时他身临其境,不仅详细描述了战争激烈的过程过程,对人物的脸部表情乃至心理活动也都有栩栩如生的刻画,突出了人物鲜明的个人形象和特色,而《汉书》中的《陈胜项籍传》本身全文篇幅就很短,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关于陈胜的事迹,关于项羽的记录就更少,其中,班固将鸿门宴、彭城之战、陈平间楚、彭越韩信会兵等一些重大事件通通闭口不谈,都没有详细记录[2],像文中“羽意既解,范增欲害沛公,赖张良,樊免之。语在高纪。”[3]“汉王数羽数十罪。语在高纪。”[4]班固将这些事件的详细过程全都移入《汉书·高帝纪》,极大地丰富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形象,使《史记·高祖本纪》在篇幅上大大增加。而在《陈胜项籍列传》中,项羽作为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却很少被提及,省略较多,这也令项羽的人物形象很不全面,而在部分内容里,班固将部分内容省略不写,明显影响了项羽的形象。如记叙项羽听到刘邦占据咸阳后的反应,“闻沛公欲王关中,独得秦府库之珍也。”亚父范增也大发雷霆,动羽伐沛公。乡士,旦日合战”[5],而《史记》中,范增谓项羽曰:“沛公居山东,贪于财货,善美姬也。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女子无所幸,此志不在小矣。我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之气也,急于求成不可失。”[6]两句一对照可知《汉书》所传达的项羽的亚父范增怂恿项羽讨伐沛公因为“独尊秦府库之宝”,而《史记》所表达的是刘邦有称帝之志故范增劝谏项羽早消此心腹大患。班固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渲染了项羽狂妄自大、英勇无畏、贪婪无度的形象。使项羽在读《汉书》的人们心里的形象大打折扣,与司马迁的《史记》极为不同。《汉书·项羽传》虽然大部分继承了《史记》的内容。与《史记·项羽本纪》极为相似,但《汉书》对项羽的部分进行了大幅删减。明显减色了项羽的英雄形象。
三、对人物的称呼不同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呼项羽的字,但班固在《汉书·陈涉项羽传》中直呼项羽之名,称“项羽”,这在古代是很失礼的表现。孔颖达疏:“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以‘加字’”。由此可见,“名”一般是由长辈来唤,而后辈和同辈要唤“字”,班固直接称呼项羽的名,实为不敬。班固出生书香门第,不可能不知道名与字的区别,可见在心态上,他对项羽一类失败的首领的持有轻蔑的态度,他不觉得项羽应该受到尊重,有维护汉室尊严的明显倾向。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班固坚持维护刘氏汉王朝的正统性,蔑视项羽,且《汉书》为官修史书,班固在写《汉书》的时候需要关注当朝统治者的内心想法,来迎合当朝统治者。且班固当世可谓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优良的治民措施,使百姓衣食不缺,官员们也百姓也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班固所经历的当世政治社会安定,所以他对当时的社会很满意,他也会尽力维护当时汉王朝的统治。
参考文献
[1]王亚昕.中国古代文学中项羽形象寻绎[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顾馨誉.《史记》《汉书》中的项羽形象刻画的差别[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No.559(12):8-9.
[3][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808.
[4][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816.
[5][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817.
[6][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