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骆驼祥子》为例

孟凯漩
  
教育管理媒体号
2023年15期
聊城大学

摘 要: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而整本书阅读则是其难点。整本书阅读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使其能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阅读经典文学名著,促进学生扩大阅读量、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等。但整本书阅读情节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对学生阅读的要求也就更高。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辅助性工具,它具有发散性和具象性,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以《骆驼祥子》为例运用思维导图挖激发学生阅读的趣味性,消除学生对长篇阅读的抵触心理,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骆驼祥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与鉴赏部分提到: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构建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1]整本书阅读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对文本进行分析,促进整本书的思维阅读能力发展。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思维导图,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思维导图在与整本书阅读的结合下,可以对文本内容进行划分和整理,帮助学生面向最直观和形象的文本,其对学生理清整本书的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和关系、整理基本信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必读书目《骆驼祥子》的为例,对初中语文中如何使用思维导图来进行整本书阅读进行了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方法进行阅读,不断积累阅读经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导读——梳理脉络

导读是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首要和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导读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语言风格以及作者的简介进行探索。同时在导读教学前,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能只注重外部资料的搜索而忽略掉书的封面、封底、前言和目录,这些也是一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观察封面和封底可以猜测这大概是一个怎样的故事,通过前言可以了解到作者创作书籍的意图、作者的情况以及当时写这本书时作者的心境,有的前言也包括其他作家对本书的评论,通过目录学生们能够知道整本书的主要架构和内容并猜测到一些故事情节,使学生通过题目能够展开对故事的联想。从导读使学生深入了解文本内容,使学生在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文本的整理和归纳,以便梳理整本书的脉络。以《骆驼祥子》的导读阶段为例。

在《骆驼祥子》的导读环节,首先,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老舍先生的生平,让学生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再让学生对《骆驼祥子》的写作背景、语言风格、故事情节、主要人物、书籍评价等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同时围绕“骆驼祥子”提问的方式,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例如“文中的主人公是祥子,题目为什么叫骆驼祥子?”“骆驼和祥子有什么样的关系?”“祥子为什么要买三次车?”“祥子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等等。通过这些提问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对文章的大致内容和感情基调形成初步的认识,从而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其次,《骆驼祥子》共有二十四章节,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阅读的目标和计划,先抛开复杂细致的故事情节,从文章整体入手,初步对整本书的内容进行一定的了解,概括出每个章节的大致内容,并为每个章节起一个小标题,再引导学生串联文章的线索——主人公“祥子”人生的“三起三落”。然后,教师再以题目中的“骆驼”为切入点,让学生来阐述自己印象当中的骆驼并画出骆驼的外形,根据“祥子”人生命运的三起三落绘制成类似“三座山”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发现这“三座山”就像是骆驼的驼峰,一起一落。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故事情节的起伏以及文章的整体脉络,并了解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故事走向。祥子的“一起”:攒够一百块钱买了新车;“一落”:连人带车被拉去当壮丁;“二起”:卖了骆驼,干活攒了钱买了新车;“二落”:攒的钱被敲诈去;“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车;“三落”:卖车给虎妞办丧事,小福子又上吊自杀。通过骆驼外形绘制“三起三落”的思维导图,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故事情节的发展,并能在阅读过程当中关注到祥子性格的变化,在思维导图下面以箭头的形式来表现出祥子从“一起一落”到“三起三落”的性格是由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变成了麻木不仁、爱占便宜。这样文章的大体脉络就已经在思维导图的建构当中理清了,在对以后进行细节阅读时,学生就不会因不熟悉文章内容而错误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奠定了基础。

二、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自主阅读——聚焦细节

教师通过导读阶段的教学让学生理清了文章整体脉络,接下来再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是决定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采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可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学生领悟整本书的核心内涵。[3]自主阅读是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需指导学生聚焦整本书的细节、梳理人物关系、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将思维导图与该阶段结合起来,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够有效的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整本书阅读当中会出现较多的人物且人物之间的关系复杂,只有对文本内容进行全面细致地了解,才能使学生梳理明白人物关系,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设置整本书阅读的任务。

以《骆驼祥子》为例,该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确定文本核心议题,找出整本书中的主要人物,探究主要人物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人物关系。自主阅读阶段可以让学生采用精读和猜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整本书阅读,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导读阶段的学习,学生可以得知整本书的核心议题:骆驼祥子,再从《骆驼祥子》的每个章节入手,让学生用猜读的方式进行,其后再用精读的方式进行文本验证。例如可以让学生猜一猜祥子在经历磨难后的反应,还可以猜猜虎妞和刘四爷在刘四爷的大寿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通过猜读可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再让学生进行精读验证他们的猜测正确与否,通过精读学生对各个情节和人物有了更深层次地认知。《骆驼祥子》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名著导读”部分。该单元所选取课文讲述着“小人物”光辉品格的故事,引导学生向善、务实、求美,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注重熟读精思,感受文章的意蕴。[2]所以,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也要对人物部分进行特别关注。通过精读与猜读后,学生已经对人物有了进一步地了解,但想让学生梳理清楚文中的主要人物及关系,还是要结合思维导图。《骆驼祥子》中的人物有祥子、虎妞、刘四爷、曹先生、高妈、小福子、二强子、老程、老马、孙侦探、阮明、陈二奶奶、夏先生夏太太、曹先生曹太太,首先让学生确定核心人物:祥子,再通过祥子这一主干延伸出许多枝干构成思维导图,再对祥子、虎妞、刘四爷、曹先生和高妈这些主要人物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进行全面地分析。人物关系可分为四类:夫妻或恋爱关系、主雇或同行关系、父女关系和其他关系,那么学生就可将人物归到其中。例如:夫妻或恋爱关系——祥子与虎妞、小福子;主雇或同行关系——祥子与刘四爷、夏先生夏太太、曹先生曹太太,祥子和二强子、老马,高妈与曹先生曹太太;父女关系——刘四爷与虎妞、二强子与小福子;其他关系——祥子与孙侦探、阮明、陈二奶奶、高妈,曹先生曹太太与阮明。学生理顺这些人物关系后,再对主要人物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进行整理。例如:祥子——经过“三起三落”后,由吃苦耐劳、善良淳朴变成了谎话连篇、爱占便宜,是旧社会封建剥削下的产物,他的经历反映了黑暗统治下北京底层劳动贫苦人民深受荼毒的现状;虎妞——虎头虎脑、不讲仁义、粗俗鄙陋,旧社会封建剥削造成了她的不幸,最后死于难产;刘四爷——一个鲜明的旧社会的剥削者形象,为人吝啬苛刻、视钱如命、自私自利,再跟虎妞闹翻后变卖车行去享福,后来知道虎妞死后孤独无依;曹先生——待人宽和、温厚,被祥子认为是“圣人”,由于因为教书思想过激而被认为是革命党逃到上海,后又回到北平,还帮助了祥子重拾信心开始新生活;高妈——爱助人为乐、心地善良、为人要强,常常开导祥子,经历了不幸后学会了旧社会的生存方式,是能适应旧社会的为数不多的底层劳动人民。

在自主阅读阶段,以整理分析人物形象为核心,教师引导学生在归纳中理清人物关系、掌握人物经历和性格,学生在慎思明辨中走进人物世界、理解文章情节故事、感悟作品主题,最后促进整本书阅读的升华。

三、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拓展——深化感受

在完成整本书阅读后,通过思维导图展开阅读拓展,深化学生感受。阅读拓展阶段是整本书阅读的强化环节。学生在阅读过后,需要对文章内容有一个自己的感受,在回顾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既能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章内容也能梳理其感受,一举两得。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绘制的思维导图,重述整本书的大体内容。例如《骆驼祥子》的阅读拓展阶段,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在导读和自主阅读阶段绘制的两幅思维导图来思考祥子的具体境遇,并获得启发和深化感受。

如“一起”中祥子买车成功,说明我们要通过努力奋斗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一落”中祥子被人骗去当壮丁,说明贪小便宜反而会害了自己;“二起”中祥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又攒钱买了新车,说明我们要为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不断努力;“二落”中祥子的钱被孙侦探敲诈了,说明我们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学会识人;“三起”中虎妞给祥子买车后他却变得低迷颓废,说明当时黑暗的社会迟早会把人“吃掉”;“三落”中虎妞和小福子的死让祥子彻底变成行尸走肉,说明在祥子的结局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是历史在底层贫苦劳动人民身上的烙印。通过再次分析祥子的“三起三落”来拓印学生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明确本书的主题:借助祥子的命运来揭示黑暗社会的剥削和压榨,表达了对旧社会吃人现象的痛恨。使学生清楚,正是因为这个封建残酷的时代历史背景,使得许多同祥子一样的人遭到了荼毒,人们的思想并不健康,在社会剥削中比较种种社会阶级,一级一级往下剥削,最后让最底层的老百姓喘不过气,仗着自己稍高一点的阶级对百姓进行无底线的欺压,也让陷入黑暗的老百姓因看不到光明而无法自拔,而像祥子一样开始努力奋斗,想要靠自己的一己之力赢得光明的人,也逐渐在这个时代的黑暗洪流中和祥子一样逐渐变成木偶,丧失对生活的信心,最终沦为行尸走肉,是这个时代的悲剧。在这一环节,还可以利用交流讨论,以自由交流的形式可以使学习者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拓展,强化理解整本书。如阅读完《骆驼祥子》整本书后,学生可以从主旨如入手,利用自己所作的思维导图,并根据教师抛出的关键性问题——假如你是老舍,你会把祥子的结局写成一个旧社会的提线木偶吗?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这样学生还能从他人的视角来发现新的阅读视角,促使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过程更加全面、完整。在该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有见解的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再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层次地分析,最后进行总结提升,升华整本书的主旨,完成让学生体会到悲天悯人的情怀的目标。

在阅读拓展阶段,运用思维导图全方位解析《骆驼祥子》的情节以及每个情节带给学生的启示和感受,使得学生对“祥子”和其他人物的认识更加饱满。不仅仅对祥子肉体的进行“解剖”,还对祥子灵魂的“重新建构”,在此过程中与他成为真正的朋友,与“祥子”共情,体会他的喜怒哀乐,体会他悲惨坎坷的人生。到此,才算是真正完成了整本书阅读。

思维导图的方式具有很强的具象化特征,能够让阅读知识以形象的图形结构展现出来,以此让学生可以在明确的架构下深挖文本背后的情感和精神,对学生的整体领悟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4]而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将整本书阅读引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及丰富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采用思维导图与整本书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满足初中学生在阅读时的许多学习需求,能够加强学生对可视化思维的锻炼与提升,成功凸显出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地位。学生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整本书阅读中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新的阅读方法,而且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这一方面的训练,合理利用思维导图结构化、具象化、发散性的特点,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分析人物形象、深化内心感受并获得启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学习知识框架结构,学会在阅读过程中抓住重点,在此过程中积极积累阅读经验,并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效率和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推动语文阅读教学的前进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

[3]林竹英.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2)

[4]胡梅金.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2(24):144-14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