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析基于职业标准驱动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意义
摘要:现代企业非常渴望招聘到职业素质好、基础理论知识水平高、操作技能强的员工,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点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在合作企业的参与下,应建立多学科综合化、多技术一体化的、动态的、多元的课程结构。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强调以“能力为中心”,围绕技术和技能开展教学,注重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素质要素的整合。以此推动课程改革,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旅游应用性人才,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职业标准;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在我国,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扩大,我国有892所高职院校开办了旅游管理类专业,培养了大批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在课程改革、办学机制、人才培养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部分用人企业对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不满意,究其原因是:①毕业的学生与市场所需的旅游人才相去甚远。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过程和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在探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时,大多研究侧重于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有涉及到实践教学内容、模式增加,但还没有真正系统全面“如何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相关研究。②在旅游管理专业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研究上偏重强调引入考证机制和岗位实习,没有充分利用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把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③从宏观上研究职业教育者众,但对旅游高职人才职业能力标准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教学内容相衔接的研究还比较罕见,造成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标、教学内容准参差不齐,在人才质量和规格培养方面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并因此制约着我国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同行专家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怎样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等这些问题,同行专家、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行业之间的人才需求难以达到协调统一。据统计,虽然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80%,有的甚至高达98% 以上,但毕业生中能从事与本专业或所学专业技能相关工作的学生仅占67%左右。这反映了我们在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本项目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标准、行业需求相关的问题,旨在提高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缩短人才培养与行业标准、行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二、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
高职教学以服务于行业为目的。研究行业标准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就是为了促进我们的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多年来,虽然专家、学者们大力倡导以能力为导向、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但是他们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没有多少专家、教授能够亲临各行业的第一线,亲自了解各行业的人才需求和用工标准。近年来,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加大了对高职院校的管理力度,各式各样的教学评估的确起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教”的作用。但是,由于学校和各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这主要是各高职院校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基层去、到生产第一线去搞调查研究仅流于形式造成的),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用闭门造车”来形容也不为过。要改变这种现象,一要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二要加强校企合作,三要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四要加强对高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必要时高职教师和企业的管理人员对调。
三、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提高学生毕业就业率的指导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缩短旅游行业标准与高职旅游管理教学之间的距离。学生的毕业就业与行业标准、高职教学的内容以及课程体系息息相关。高职教学以学生就业为目的。旅游行业标准以及行业的人才需求制约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办学方向和办学规模。如果能实现政府监督引导、行业协会、行业主管和学校几个方面联合起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的毕业就业有何困难?研究行业标准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旅游行业的兴旺发达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研究内容
1、为满足旅游新业态发展需要,对课程进行整合性设计和创生性实施
课程改革,根本在于整合性设计并创生性实施。整合性设计是指对两个不太关联的事物,通过凝练、萃取相关要素进行渗透融合;创生性实施是指依据一定的体系、标准,创新性地生产出新的体系并加以实施。因此,借助统整性理念和创生性理念对职业标准融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机制进行研究,可以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课程改革,从而提升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
2、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多数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包括“导游业务”、“模拟导游”、“景区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专业课程。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并结合岗位能力和职业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和实践,以旅游企业的基本作业程序为依据,以企业真实产品(或服务)为项目载体,开发课程的模块项目,并依据岗位职业能力确定了每个模块项目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使该课程标准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3、以目前课程改革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职业标准深入研究“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建设措施
加强校企合作,在行业专家和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对旅行社、景区、酒店以及旅游服务接待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标准、职业能力分析,紧密结合职业标准对技能的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实际操作和到企业顶岗实习,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做好“岗课赛证”的融合,把学习理论知识、锻炼实操能力与职业标准、职业资格鉴定、职业赛项有机结合在一起。建设过程中企业全程参与,并形成持续改进课程内容和评价标准的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志强. 旅游咨询师职业标准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专业课程机制—基于复杂性理论视角[J].课程教学,2019
[2]谢莉花、余小娟.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协调与融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
作者简介:顾静,1975 年7月,女,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副教授。
(基金来源: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校本课题《职业标准驱动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项目编号:LLXB20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