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医学院校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创新实践与探索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在高等院校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医学院校中比较具有特色的专业,采用“理论+实践”、“课堂+课外”、“线上+线下”、“小组+个人”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实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导师通过学术引领进行专业指导,并结合自身教学科研情况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对专业有着更清晰的规划,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C
1、前言
随着高等院校的多元化发展,大学教育模式也随之发生新的变化。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国外引进的培养模式在很多高等院校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在1854年颁布了大学改革法[1],由导师直接负责学生的教学指导,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计划,每周学生在课前完成论文、读书报告或其他形式的作业,在课堂上由导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此,本科生导师制成为一种较为通用的本科教学制度得以发展,在北美、澳洲、亚洲等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2],较早引进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还有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内高校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这种教学制度依托于学院学科系,其主旨围绕本科教学开展学生的个性化教学,从而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20世纪40年代,浙江大学引入了导师制[3]。从1999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扩招,国内高校为不断提高大学教学质量,采取多种本科人才培养措施,这其中包括本科生导师制,其作为一种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些较具代表性的高校逐渐开始推行起来,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入了多元化阶段,有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元培计划模式、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清华堂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模式[4]等,元培计划模式提倡本科阶段实行低年级通识教育、高年级宽口径教育相结合的专业培养模式;清华堂模式则是以营造浓厚的学术和科研氛围为主,定期召开高水平学术讲座,教学课程内容因材施教,采用小组讨论和研究型等多种学习方式,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交流,定期交换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与国际接轨,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模式则是以学校和企业建立一种新型合作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的双赢模式,并且和社会实践接轨,做到学以致用。
2、本科生导师制在医学院校中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本科生导师制在医学院校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安徽医科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结合医学专业特色,从2017年开始逐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制定了相关制度手册,采用了“理论+实践”、“课堂+课外”、“线上+线下”、“小组+个人”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旨在通过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环境,认识和了解本专业特点,逐步建立稳定的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标,清晰规划大学生活。本科生导师制能够针对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提高探究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坚定专业思想,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并养成扎实良好的学风。从一年级入学新生开始,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和互选的方式进行全方面的指导,学生根据导师教学科研情况选择感兴趣的学习研究方向,并与导师进行面对面沟通和交流,实现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导师通过制定小组学习规划和内容,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指导学生制定短期学习计划和长期远景目标,并且导师结合自身教学科研情况给学生提供各种科研与创新实践的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科研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在学生生活上出现的困难问题也能够及时的给予帮助并进行解决。
2.1 “理论+实践”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秉承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人格养成“三位一体”教育模式,顺应当前医学信息化发展需要,以医疗卫生机构信息部门和医药软件公司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宽口径、厚基础、重技能、高素质为主要目标,本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医学、管理学与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四大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具备医学背景、管理知识、数理基础、信息技术,拥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导师通过学术理论引领进行专业指导,并结合自身教学科研情况积极带领学生开展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文献信息检索、申请科研立项、开展科研活动和科研论文撰写,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等,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习范围从学校课堂拓展到社会大课堂,通过深入社会进行专业实践调研,从而能让课堂所学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发挥专业特长,为社会所用。
2.2 “课堂+课外”
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未能很好地开展深度教学。为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采取“课堂+课外”的模式进行拓展学习,通过把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业余时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育人理念,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在课余时间导师和学生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导师对课堂未能进一步阐述的问题和方向进行提问和解答,学生也可以向导师提出各种学习和生活问题,使导师能够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做到及时解疑答惑,对专业学习有着更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对学生未来的专业学习和深造发展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同时,导师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医学类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社会活动,为学生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训练提供机会和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
2.3 “线上+线下”
从2020年开始,由于国内疫情防控和假期提前等原因,高校普遍采用线上教学模式,导师和学生由面对面交流转变成线上交流,面对这种转变,导师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线上QQ、微信、腾讯会议、电话等方式与学生保持联络和沟通,关心学生日常生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与学生个人的情感沟通,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环境,正确规划大学生活,积极与学生保持畅通交流。由于线上方式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灵活性比较强,因而学生也比较乐于接受和支持。通过线上沟通的方式,导师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有助于师生沟通和交流学习。
2.4 “小组+个人”
目前,多元智能理论和进步主义思潮更是丰富了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论成为重要的教育理念,该理念充分体现了个性化教育的本质[5],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从具体实施过程中来看,本科生导师制采用“小组+个人”的方式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导师通过和学生定期开展沙龙学习,通过深入了解和交流后,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个性化和差异化引导,结合专业学习对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尽快了解专业特点,及时疏解专业困惑,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以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全面发展;做到扬长避短,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爱好,从而让每位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
3、小结
本科生导师制在实际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师生交流等。但是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相关配套措施还不够完善,师生比例较为固定,未能根据学生需求变化形成灵活的选择机制[6]等,这些方面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得到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需要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努力培养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较强的专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从而推动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魏志荣,吴胜,任伟伟,等.英美中三国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的比较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297):139-143.
[2]郭莎莎.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硏究—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5.
[3]焦腾,张杨,于霄,等.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探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7,38(3):150-152.
[4]谭菊华.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基于大学生就业视角[D].武汉:武汉大学,2014.
[5]陈垚.个性化教育理念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创新与优化[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21.
[6]王晓宁.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河南大学为例[D].河南:河南大学,2015.
作者简介:彭娟娟,计算机应用硕士,科学技术哲学硕士,任职于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信息系,安徽医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兼职教学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智慧医疗。
基金项目:安徽医科大学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2xjjyxm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