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三元共育公共实训基地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
【课题项目:本文为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三元共育公共实训基地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课题批准文号:教函[2020]597号-SCJG20A04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而对于人才在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协调能力等素质要求也愈加提高。培训对于企业而言是筛选人才、培育人才的良好方式,而对于学校和政府而言也是锻炼学生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利活动。为进一步提高跨企业培训中心模式在国内的实施质量,促进三元共育模式的实训基地发展,本文将以跨企业培训的根本优势为出发点,对依托政府、学校、企业建设实训基地的培训模式展开具体分析。
关键词:跨企业培训;三元共育;实训基地;培训模式
跨企业培训是指在不同的企业之间进行培训,旨在提高员工技能和综合素质,以满足企业多样化的需求。这种培训模式可以加强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人才交流,提高培训的效率和质量。跨企业培训作为一种培训模式,有利于各企业之间进行资源整合,因此具有高效率的特点,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本文主要聚焦于跨企业培训模式下三元共育公共实训基地高质量发展模式的研究分析,因此下文将从三元共育的意义和其具体构建策略两方面展开分析。
一、三元共育的意义
三元,即政府、企业和学校。所谓三元共育,即在实现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各类资源有机联系的基础上,利用这些资源打造更加完善的培训制度,让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让企业达到吸收新鲜力量的目的,让政府能够接收到更多高素质人才。
以往的跨企业培训在开展过程中,通常只强调各个企业之间的资源与信息流通,这一模式固然能达到加强企业合作,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的效果,但却缺少以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历程为参考的动态眼光[1]。实际上,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取得良好成绩的当今社会,各大高等院校、职业学校都有着丰厚的生源,也亟需获得多元化、高频次的实习机会,而另一方面,企业和政府又都具有从源头获取新鲜力量和培育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三元共育是一种有利于实现三方共赢的先进理念。
二、跨企业培训模式下三元共育公共实训基地发展模式构建策略
(一)搭建信息沟通平台
在跨企业培训模式下,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平台已经较为完善,然而部分情况下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当培训活动扩大到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时,如何构建一个优良的信息沟通平台则成为了首要问题。
要建立信息沟通平台,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样的信息是必须沟通的,而什么样的信息是值得沟通的。针对开展实训基地研究这一事项,三方信息交流的核心应在于人才。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政府、学校和企业可以建立一个共享数据库,将具备参加实训基地素质的人才信息集中登录,实现高效率管理。与此同时,数据平台也可设置内部反馈评价模块,管理人员可对进行过实训的人才素质进行综合评估,以供参考。为保证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三者可举办项目合作、定期交流会议等活动,日常通过文件方式进行交流,为打造三元共育的高质量实训基地打好信息基础。
(二)精细学习任务设计
在开展传统的以企业和人才两方为面向对象的培训时,会出现培训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在跨企业培训理论的支撑下,当培训的面向对象范围扩大到政府、企业和学校时,如何清晰化培训目标,确保实训过程按照计划进行并达到应有的效果成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精细化管理实训任务设计的解决策略。首先,精细化管理并不意味着刻板、一成不变,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对实训过程具备精细化管理的能力,实训基地才能开展变化更为丰富灵活的实训活动[2]。以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开展3+2工学交替实践活动为例,学生在学校学习3天,企业岗位学习2天或者在学校学习2天,企业岗位学习2天。学校在实施工学交替前,应该与政府、企业进行座谈,从企业实际、政策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讨论。政府应对企业开展工学交替进行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保障企业利益。学校应与企业在学习时段、学习岗位、管理要求、跟班教师等方面进行充分的沟通,确保学生入企学习顺畅、有效。在整个工学交替的过程中,政府应加强质量监督;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学校应提升育人质量。
(三)加强培训团队管理
为构建高质量的三元共育人才实训基地,政府、企业必须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就是加强培训团队管理。三元共育模式下,实训队伍的主要人员组成为在学校接受了一定课程教学但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因此,在实训队伍投入实训任务时,通常需要培训人员的积极引导。政府、企业在管理培训队伍时,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精心挑选。政府、企业挑选培训人员时,可参考工作经验丰富、性格温和俩个指标,这样既确保培训人员有相应的能力,又有利于其与实训队伍进行沟通。二是定期开展培训。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更迭的速度越来越快,培训队伍的组成人员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政府、企业定期开展培训,可采用讲座、座谈会等形式。三是上交报告。培训人员在与实训队伍的相处过程中,对于培训模式的意见及对于人才素质的评价等均可汇总为报告,提交到相应部门。
(四)设置评价反馈机制
要实现模式的良性运转,反馈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在构建三元共育理念下的实训反馈系统时,可从两方展开评估。一方是实训队伍的接收方,即政府、企业,而另一方则是实训队伍的提供方,即学校。在一次实训结束后,首先,参与实训的人员可对本次实训经历进行评价,如是否通过本次实训提高了个人能力、在本次实训中都学习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对实训开展环节有什么建议等[3]。企业和政府作为接收方,可针对实训队伍的成员展开针对式评价,即围绕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和沟通能力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估,并将数据汇总到三方共建的数据平台中。与此同时,在跨企业理论的支撑下,不同企业之间均可与当地政府实现信息沟通,以便更高效率地开展下一次实训活动。
结束语
融入三元共育的理念是对跨企业培训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实现社会各界的资源整合,从而高效率地培育高素质人才。本文从三元共育的意义和此理论下公共实训基地发展模式的具体构建方式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些许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 尤莉.共生视阈下职业教育资源竞合关系演化机理及运作——以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3):8.1
[2] 乔龙阳,吴教育,刘大力,等.关于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阳江五金刀剪产业园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6(10):5.DOI:10.3969/j.issn.1672-5727.2016.10.016.
[3] 林渊.基于“双元制”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企合作改革研究——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DOI:CNKI:SUN:CXYL.0.2018-1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