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人工智能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简介:刘佳静,1998年,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山西省,学历:在读研究生,单位:闽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美术)
摘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让各个领域开启前所未有之大变革。美术教育作为一门艺术教育的学科,合理地引入和应用这一技术,为传统的美术课堂注入时代气息,提升教与学的效率,实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使美术教育既吸收了人工智能的逻辑思维,也容纳了美术的抽象思维,这一切的背后都是美术教育领域要做的变革,是我们新时代美术教师面临的崭新课题。
关键词:人工智能;美术教育;美术课堂略策
一、人工智能与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是教师系统地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必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以培育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美术教师以胜任美术教育、教学的工作为宗旨,可以更好地顺应国家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同时也要统筹兼顾培养从事与美术专业有关工作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人材。
调查发现,科学家们已经大胆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美术创作。因此,人工智能将在未来的美术教育中展现出一些特殊的才能,这是极有可能的。在未来,教师可以输人他们的想法和要求,然后通过基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智能系统将指令转换成一些课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参与人工智能机器时是再做无用功。美术教师可以通过修改和整合一些人工智能的好点子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在数字时代,我们的美术老师的视野也应该得到及时的扩展,使各种形式的课程开发能够参与进来,使美术教育能够真正与技术和智力相结合。
二、人工智能对美术教育的促进和发展
1.人工智能的教学优势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技术主要包括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人机交互等,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在线学习等。从综合实践运用的结果来看,人工智能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了显著的效果。一是丰富了教育环境:利用技术实现了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智能引擎,建立支持多种学习需求的智能服务能力。二是优化了学习过程: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构建认知模型、知识模型和情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支持各种场景的学习过程,从而达到学习者及学习服务的通信、集成、重建、协作、探索和分享的过程。三是提升了管理和服务: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建立智能管理方法,运用人机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符合自身学习进程的学习方法,起到科学计算教学效果、综合研判学生发展趋势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教育管理和服务能力。
2.人工智能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不仅给艺术领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还对学生学习美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方式,培养其养成灵活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强大的识图功能可以更容易获取需要的视觉图像信息,改变以往需要在不同网站收集素材的方式,大大提升学习效率。三是学生获取美术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化,相应的思维方式会更加灵活,突出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比如数字绘画改变了原有美术教学中对绘画工具的限制,使美术教学更便捷;翻转课堂、慕课等融入美术教学,突破了美术课堂的时空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美术或从事美术活动。
三、人工智能时代的美术教育
(一)人工智能时代的美术学习领域变革
未来教育的目的更多要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未来可能会有以下几种主要的学习形式,如下所示:
1.面向个人的系统学习
它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面向个人的,而不是面向主题,即学习者基于个人爱好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需要选择路径,而不是按照知识体系来研究该系统的需求。它以一系列问题为中心,像蜘蛛网一样向外扩张,形成以个人兴趣和需求为中心的个性化知识体系。第二,通过通常的零散的“零存”最终实现“整取”,根据个人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整合为特殊的知识体系。所以此研究也被称为零存整取式学习。
2.“互联网+课堂”
这种教学可以是线上的虚拟教室,也可以是线下的实体课堂,但它与互联网紧密相连。学习的方式主要是用翻转的学习方式上。当人们分散的时候,他们通过网络进行个性化的自我学习,在集中的时候进行分享、讨论、交流、练习和创造等活动。学习内容主要来自互联网和生活实践,而不仅仅是书本和课本。学习者可以自由地进入这样的课堂,而不是严格地限制节奏和进步。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创建一个个性化的知识系统。
(二)人工智能时代的美术教师
人工智能再次成为社会的热点。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美术老师,我们有必要思考如何才能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并利用人工智能使美术课程变得更好。
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场美丽的相遇。人类与机器大战对 AlphaGo 来说,只有取胜和失败而没有人文关怀。也就是说,在 AlphaGo眼睛是看棋子而不是看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不是知识和知识的集合。“在教学过程中,一旦你忘记了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你就会遭遇悲惨的失败。”教育是要“走心”的,教师要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没有足够的亲和力,即使老师的绘画水平都很高,但不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在某种程度上也只能是战胜李世石的“AlphaGo”。美术教师,不要把自己变成目中只有“作品”而无视“学生创作过程”的“人工智能”,更不要把学生变成“只会画画的机器”。
四、合理运用人工智能的美术课堂策略
1.辅助教师备课。
备课是教师进行高质量教学的前提和保障,但是在以往的美术教育中,教师经常碰到教学素材收集途径少,且素材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等问题。对此,人工智能可以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例如,教师可以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进行多渠道的精准搜索,借助虚拟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等平台,快速获得国际或国内前沿美术教育理念和学科动态,打破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充足“新鲜”素材以及获取跨学科、跨领域知识的困局。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课件的动态性、时效性和新颖性。对教师来说,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一方面为其提供备课过程中的解决方案,使其为学生构建更具时代感和人文情怀的美术教育,另一方面也为其提供冲破时空限制的“自我升级”的机会,时时提升专业技能,扩充知识储备。
2.丰富课堂体验。
人工智能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视觉、听觉的感官体验。目前人工智能机器人已较为常见在课堂中,教师完全可以合理借力。比如教师在教授鉴赏课时,可以先让机器人对需要鉴赏的对象进行简短、概括的初步介绍。学生没有见过这样的“机器人老师”。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对学生来说,这能在其精神集中的短暂时间内,迅速完成知识的传递。对教师来说,这就像是请了一位“助教”。在“助教”讲解完成后,教师再做进一步的补充和讲解,则能让知识的教授更为扎实和透彻。除此之外,在需要学生动笔绘图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依托智能绘图软件让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对学生来说,使用这类软件进行绘画创作,不仅可以在绘画过程中获得体验感和满足感,建立起学习美术的信心和动力,还能切身感受多种知识交叉下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
3.拓展课后学习
美术教学的课堂一般会受到时空限制而难以延续开展,生动的美术课堂不应该局限于有限的时间、地点和工具,而需要更好地拓展延伸。人工智能恰好能够充分弥补这一点。中学生想象力十分丰富,面对一个主题的绘画任务,常常会创造出不同的画法。教师在课外可以利用翻转课堂延伸教学内容.布置课党上难以完成的实操项目。引导小学生利用人工智能的数字化绘画软件展开绘画实践。这样,同一个主题的绘画任务,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绘画工具和材料,天马行空地发挥自己的艺术感知力进行艺术创作。人工智能技术悄然渗透进生活的点滴,技术固有的特点和特性决定了学生会在与技术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主动探索发现。不论是在庞大的信息网络中,还是在丰富多样的软件的使用过程中,学生都在不断地更新和升级自身的思维方式,逐步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行为。
五、人工智能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展望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势必会对人们的学习认知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将有利于美术课程教学,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上也会有更多选择。然而,从现行的美术课程教学情况看,人工智能技术在美术课程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受人工智能技术的限制,把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日常的美术教学中还处在探索阶段,如今,人工智能已经实现了对人类语言的理解、逻辑推理等能力的模拟,随着机器学习的深入,它在各行各业的运用逐步加快。在美术课程教学中运用人工智能,将会优化美术课程教学活动,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赵宏斌.《浅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J].艺术科技,2013,6:322
[2]崔永光.《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嬗变与创新--一种基于过程教育哲学的后现代视角》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