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边境地区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研究

——以西双版纳为例

陈彦劼 罗泳佳
  
富裕媒体号
2023年15期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 666100 福建江夏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 二级学院 福建省福州 350108

摘要:

本文探讨了西双版纳民族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作用。文章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指出其在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繁荣发展中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边境地区民族学校在保护边疆安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培养跨民族交往能力和推动地区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详细分析了边境民族学校的教育做法与经验,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包括教育资源不足和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评估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措施,包括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推动多民族文化交流、发展多元化评估体系、加强师资培训、加大社会支持和参与等,以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境民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资源

引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为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共同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在边境地区,民族学校作为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培养下一代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使命。本文将探讨边境地区民族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作用,分析其现状、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旨在为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阐释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命运共同体、 政治共同体、社会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归属感、面向世界的文化归属感,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 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一个目标”,即维护国家统-和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达到‘两个共同”,即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增强“三个意识”,即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增进“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树牢“五观”,即祖国观、民族观、文化 观、 历史观、宗教观。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提出的关键战略任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中华民族是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它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工程的深刻把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华民族一家人”的历史认同,也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这种意识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传承,更是对未来的引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保障。[1]

传统的民族理论主要侧重于对不同民族的研究,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更加注重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和共融,这为民族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共同体意识理论强调文化认同和多元共融,突出了文化因素在民族团结中的作用。它意味着不同民族应当在共同的文化认同基础上融合发展,这种文化认同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包括了当代文化的创新。这种强调文化认同的理论视角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共同体意识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形成更加团结一致的国家整体形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实践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有助于增强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豪感。这种意识既是内部团结的纽带,也是应对外部挑战的强大力量。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融入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以下重要实践意义,它有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团结。一个团结的民族,将更加有力量面对各种挑战,实现国家长治久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通过强化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和信任,建立和谐共处的社会氛围。它为各民族的和谐共处提供了基础。在多民族国家,和谐共处是社会稳定的前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各民族更加关心彼此,尊重彼此,建立起和谐的相互关系,促使不同民族共同发展。它推动了国家的和平发展。民族团结是国家安定和繁荣的重要保障,而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使得国家更具凝聚力,更容易实现内外和平,推动国家的长期发展。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推动了民族政策的创新。具体而言,它鼓励各级政府制定更加灵活和符合实际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同时,共同体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民族矛盾和分裂倾向,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2]

(三)边境地区民族学校铸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边境地区民族学校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熔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教育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传承、跨民族交往能力,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全和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培养和谐共处的多民族社会,以及推动边疆地区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1. 保护边疆安全和国家统一

边境地区民族学校是国家边疆的教育前沿,其教育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国家的热爱。通过深入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语言、历史、传统文化等,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得以加强,培养了他们对国家的责任感。这种自身认同和责任感不仅使得他们更加关心边疆地区的安全,也为维护国家的统一贡献着力量。

2.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

边境地区民族学校作为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承载了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通过教育,学校可以传授各民族的语言、历史、传统文化等,保护和发展多民族的文化遗产。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自信将激发他们传承文化的决心,促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3. 培养跨民族交往和合作的能力

边境地区常常是多民族共处的地方,学校教育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合作。学生在学校中接触到不同民族的文化,增加了对其他民族的了解,培养了跨民族交往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在学生个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未来的社会和谐共处奠定了基础。只有通过相互尊重和合作,各民族才能和谐相处,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

4. 推动边疆地区的发展

边境地区民族学校的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更培养了他们对边疆地区的热爱和责任心。将来,这些学生将成为边疆地区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追求和奋斗将推动着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他们将传承和发扬边疆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融入现代文明,推动地区的繁荣和进步。[3]

由此可知,边境地区民族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通过教育,这些学校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和国家责任感,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共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二、边境民族学校铸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现状与分析

(一)当地民族学校教育的做法与经验

在中华大地的边疆地区,民族学校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他们通过多种创新的教育方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自身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培养文化自信。以下是当地民族学校教育的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总结:

1. 课程内容的设置

边疆民族学校的课程内容通常涵盖中文、民族语言、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为主题。这些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的途径。通过深入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身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形成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豪感。

2. 学习氛围的营造

学校致力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他们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传统节日庆祝等,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提供舞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增强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 实践活动的开展

边疆民族学校注重实践教育。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民族传统手工艺制作、文化体验活动等。通过亲身参与,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并体验民族文化,这种亲历式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更容易记忆和理解所学知识,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4.基础设施的配套

为了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学校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他们投资建设现代化的教室、图书馆、体育设施等,以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良好的学习环境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5. 教育平台的搭建

学校积极构建教育平台,包括在线教育资源和文化交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学生能够更广泛地了解和传播中华文化。在线教育资源方便了学生随时随地获取知识,文化交流平台则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4]

(二)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边疆地区的民族学校在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可能影响到学生的教育质量和文化认同感,进而影响到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下是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1. 教育内容建设的系统性不足

部分边疆民族学校在教育内容的建设上还存在不足,缺乏系统性和规划。由于教育资源分散,未能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导致学校的教育内容相对零散,缺乏连贯性。这使得学生学习时可能面临知识体系不完整、相关知识无法有效衔接的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对文化的全面理解。

2. 教师队伍素质和专业能力相对较低

部分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和专业能力相对较低。这可能表现为教师缺乏对民族文化深入挖掘的能力,也可能表现为教师在教学方法、教育心理等方面的不足。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需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家庭、社会与学校衔接不够紧密

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家庭和社会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不够紧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了解和支持有限,导致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种情况下,家庭无法有效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学校也难以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具体情况,从而可能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需要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机制,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沟通,形成育人合力,共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5]

(三)当前存在问题的分析

边疆地区的民族学校在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和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以提高边疆地区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下是对当前存在问题的分析:

1.相关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边疆地区的民族学校,一些地区存在着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这包括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资源的分配。由于边疆地区的特殊性,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以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学校的政策指导,确保政策的贯彻执行,同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保障学校的基本教育条件。

2.学校重视程度不高

由于资源不足和地理位置的限制,一些边疆民族学校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这可能导致学校内部的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政府和社会应该增加对这些学校的关注和支持,提供更多的经济、物质和人才支持,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3.生活接触环境相对封闭

学生在边疆地区的生活接触环境相对封闭,缺乏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体验。这可能导致学生的视野狭窄,缺乏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学校应该加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引入国际化教育资源,帮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提高他们的国际竞争力。[5]

4.家庭学校协作机制需要完善

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协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社会环境,家庭与学校的紧密合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增加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机会,建立起家校合作的良好机制,共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可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加大对边疆地区学校的支持力度,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学校应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社会应该增加对边疆地区学校的关注度,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工作中来,共同推动边疆地区民族学校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三、西双版纳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对策

(一)主管部门层面

西双版纳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多样性和地理特点,这为民族学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特殊的挑战和机遇。在主管部门层面,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民族学校的教育质量、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进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 因地制宜制定学校教育规划

主管部门应该深入了解西双版纳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语言特点和教育需求,因地制宜地制定学校教育规划。这些规划应该综合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包括地理环境、民族特色、经济状况等,确保教育内容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评估需求相匹配。规划应该明确课程设置、教育目标和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具体安排,为学校提供明确的办学指导方针。

2. 加强对学校相关方面的监督

主管部门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定期对学校的教育质量、师资队伍、教材使用等进行评估和监测。监督的重点应该放在教育内容的传递、学生学习效果和师资队伍的素质上。监督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校,为学校提供改进教育工作的建议,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此外,监督机制还应该关注学校的管理和教育环境,确保学校的健康发展。[6]

3. 推动相关资金的投入与建设

为了提升民族学校的教育质量,政府应该加大对西双版纳民族学校的财政投入。这些资金应该主要用于提升学校的教育设施,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资金还可以用于购置优质教材、进行师资培训、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等,以提高教育质量。此外,政府还应该鼓励社会资本和企业参与支持民族学校的建设,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奖励措施等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民族学校的建设中,以提高教育资源的供给水平。在主管部门的引领下,西双版纳地区的民族学校将能够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培养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国际视野的人才,为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学校层面

1.加强师资队伍能力培养

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师资培训计划,针对教师的跨文化教育能力进行培养。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民族文化知识、教育心理学、跨文化沟通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培训,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授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质量和文化传承效果。

2. 促进各学科知识的融入

学校应该将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中,实现学科知识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例如,在语文课程中,可以选择经典文学作品来展现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历史课程中,可以讲解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多样性的理解。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体验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3. 挖掘当地相关教育资源

西双版纳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学校应该积极挖掘和利用当地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育和文化体验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传统村落、自然保护区,引导学生近距离了解和体验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当地民间艺人、文化专家等进行讲座和示范,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归属感。通过以上学校层面的努力,民族学校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的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贡献力量。

(三)社会层面

1. 加大在边境地区的相关宣传

社会各界应当加大对西双版纳边境地区民族学校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媒体、社团和民间组织等可以积极参与宣传活动,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如报纸、电视、网络等,向公众传递民族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和成果。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和数据,向社会展示民族学校教育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引导社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座谈会等形式的宣传活动,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华文化的瑰宝,增强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大家积极参与到中华文化传承中来。[7]

2. 增强文化象征与符号的展现

在边境地区,应积极展现中华文化的象征和符号,如传统节日庆祝、艺术表演等。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庆祝传统节日,举办文艺演出,展示民族特色的舞蹈、音乐、戏剧等表演形式。这些活动既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也能够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提高中华文化在边境地区的影响力。同时,这些文化活动还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营造和谐的民族关系。

通过社会层面的宣传和文化活动,边境地区的民族学校教育将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这种社会支持不仅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帮助,也将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促使他们更好地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四)家庭层面

1. 积极与学校进行联动

家庭应积极与学校建立紧密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情况,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议和活动。通过参与学校的活动,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心理状态。学校和家庭的紧密合作可以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家长还可以积极参与学校文化活动,鼓励孩子参与,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2. 提升家庭的重视程度

家庭应该高度重视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可以通过讲述民族传统故事、传统习惯的传承、传统美食的制作等方式,向孩子传递中华文化的精髓。家庭成员可以一起庆祝传统节日,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同时,家庭也要重视孩子的语言学习,尤其是家乡民族语言的学习,保持家庭语言的传承,让孩子具备双语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心。

四、西双版纳民族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作用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方式

1. 传授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知识

学校通过课程设置,传授中华文化的经典和传统。这包括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涵盖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强调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特色和贡献。通过系统的知识传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形成文化认同感,坚定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

2. 组织文化活动和体验

学校积极组织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文化展示、艺术表演等。这些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更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学习传统舞蹈、参观历史遗址等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了对文化的自信和参与感。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了他们深入学习的兴趣。

3. 跨文化交流

学校鼓励学生与不同民族背景的同学交往,促进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民族特色的合作项目等,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领悟到多元文化的魅力。这种交流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培养了学生的包容和友善的态度,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多元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学校活动和教育项目

1. 文化节庆活动

学校定期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如春节联欢晚会、民族传统节日庆祝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可以积极参与,参加舞蹈、音乐等表演,制作传统美食,体验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通过亲身参与,学生能够深刻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对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 文化考察和实践活动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文化考察和实践活动,走访民族村寨、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等。在实地考察中,学生亲身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了解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习俗传统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好地理解了多元文化共融的重要性,培养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3. 民族文化展示

学校设立文化展示馆,展示各民族的传统服饰、工艺品、文化遗产等。学生可以在展示馆内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欣赏到各种传统艺术品。这种直观的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各民族的传统和创新,增加了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促使他们自觉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

4. 志愿服务项目

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项目,帮助边境地区的社区建设和发展。学生们可以参与农村支教、环保志愿活动、扶贫帮困等项目,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区民众的需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志愿服务,学生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加深了对共同体的认知,形成了共建美好家园的共同心愿。

(三)学生的态度和认知变化

1. 增强文化认同感

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和活动,更加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他们深入学习传统文化,领略到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了文化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更体现在他们对中华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热爱,自豪地代表自己的民族,传承并发扬光大中华文化。[8]

2. 培养包容性和多元化思维

学生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学会尊重不同民族的观点和习惯,培养了包容性的思维。通过与其他民族的同学互动,他们更好地理解到社会是多样性的,不同文化、习惯、观点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这样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包容心态,使他们更能够在多元社会中融洽相处,更能理解多元社会的重要性,形成更加宽广和开放的视野。

3. 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

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项目和各类文化活动,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志愿服务中,他们深入社区,了解社区的需求,主动投身到改善社区环境、帮助社区居民的活动中,培养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同时,在各类文化活动中,学生需要团队协作,共同策划、组织和展示活动,培养了团队协作的能力,意识到共同体的力量和重要性。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4. 文化传承和创新意识

学生对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有了创新的意识。通过学校的文化教育,他们了解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精髓,明白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这种认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工作,传承传统技艺,保护传统文化,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文化创新的兴趣。他们在传承中发现问题、提出创新点子,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中,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五、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一)教育资源不足

首先,让我们更详细地了解教育资源不足的各个方面。在边境地区的民族学校,师资力量常常不足。缺乏经验丰富的教师可能会影响教育的质量,因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没有足够的教师,学校很难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除了师资力量不足,教材也是一个问题。边境地区的民族学校可能没有及时更新的教材,这会导致学生学习过时的信息,而不是跟上时代的潮流。缺乏多样化的教材也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变得单调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学设施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在一些边境地区的学校,教室可能不够舒适,缺乏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设备。这使得学习环境不适宜,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另外,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等,也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评估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评估问题在于,这种意识往往是主观的、文化的,难以量化。现有的评估体系可能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在考核和评价方面,很难用传统的考试和分数来评估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程度。如何建立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估体系,是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之一。

2.在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方资源,提出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政府应加大对边境地区民族学校的教育资源投入,包括拨款用于提升师资水平、改善教学设施、更新教材等,以改善教育条件。学校应组织多元文化活动,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彼此了解和信任,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摩擦。研究制定更为灵活、符合实际的共同体意识评估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观察记录、小组讨论等方式,综合评估学生的共同体意识水平。为教师提供跨文化沟通和教学方法的培训,提高他们处理多民族学生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入社会资源,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

六、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心、家国情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这一指引下,边境地区的民族学校显得格外重要。对此,边境地区的民族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使命。通过教育,这些学校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和国家责任感,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共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积极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信在各级政府、学校、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边境地区的民族学校必定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2021-08-29.

[2]万明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使命[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

[3]曹能秀,马妮萝.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

[4]蒋文静,祖力亚提·司马义.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及实践路径[J]. 民族教育研究,2020(1).

[5肖亮升.春风化雨润八桂——广西政协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政协报,2021-05-01(1).

[6]刘吉昌,金炳镐.民族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J].民族论坛,2016(10):4-7.

[7]彭谦,李阳.坚持共享发展加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3):20-24.

[8李莹.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光明日报,2022-06-09(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