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网络“泛娱乐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与路径探索

张奕雯
  
富裕媒体号
2024年4期
南通职业大学 江苏南通 226000

作者简介:张奕雯(1997-),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南通职业大学专职辅导员,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泛娱乐化”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其可成为公众的“泄压阀”,也可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阻碍。基于此,高校应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形成引领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综合素质;推进第二课堂建设,创新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泛娱乐化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探索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类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占据着人们的碎片化时间。“00后”大学生作为第一代的网络原住民,是网络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新媒体中的活跃者。然而“00后”们存在着心智尚未成熟、社会经验尚不丰富、价值观尚未成型等现实因素,互联网的“泛娱乐化”会对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由此,如何帮助“00后”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泛娱乐化”,减少互联网对其产生的不良影响成为了新的时代课题。

一、现实透视:网络“泛娱乐化”的内涵

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泛娱乐化”的内涵:“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尼尔·波兹曼 . 娱乐至死[M]. 章艳,译 .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4.]其表达的内涵是:通过网络媒介我们都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因此,我们可以将网络“泛娱乐化”定性为贬义词汇。笔者认为,网络“泛娱乐化”可以理解为娱乐现象过度泛滥导致的人们对娱乐的依赖与盲目;也可以理解为娱乐范畴扩大而致使的内容的肤浅与短缺,“泛娱乐化”会导致许多价值观与社会性问题。

二、困境反思:网络“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1、消解政治认同,偏离教育目标。

如今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下,各种政治、经济、教育等严肃的主题都被不同程度扣上了娱乐的帽子,使得历史、文化等领域被歪曲、捏造在大众面前,以“狂欢”的形式颠覆主流形态与消解政治认同。具体地,一方面,网络“泛娱乐化”导致政治话语传播“去中心化”。在如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介技术助推下,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成为“泛娱乐化”信息内容的制造者与传播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将严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戏称为“水课”,在课堂上专注于玩手机打发时间,失去了课程学习的兴趣,思想政治教育则不会引起学生共鸣。另一方面,网络“泛娱乐化”致使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西方政治思潮被裹挟进大学生的思维之中,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思维会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消费观与奋斗观,陷入虚无主义的陷阱。

2、致使道德肤化,弱化责任担当。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被卷入各种APP中。看上去接触了很多外界信息,拓展了视野,获取了“娱乐自由”。但事实上,这种自由把大学生关入了“信息茧房”。为了精准“俘获”受众,资本利用大数据深入挖掘大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据此形成固定推送偏好,这种碎片化的短视频会让大学生丧失系统化的学习能力与理性思考的能力。这种扭曲的现象致使大学生将娱乐放在第一位,把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给予他们短暂快乐的娱乐产品中,而没有追求自我能力的提升。在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会更在意娱乐的内容和形式,沉溺于肤浅化的娱乐快感中,对社会中的道德事件缺乏关注,缺乏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这就会对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产生不利影响。

3、迷失自我价值,动摇理想信念。

大学生如今面临着自我价值迷失的问题。网络“泛娱乐化”通过弥散性、渗透性的“虚假性”意识,将非理性的价值观念传导给大学生,致使大学生迷失自我价值,动摇理想信念。大学生在学校的时光本应是多学习专业知识,多丰富实践经验,但在网络“泛娱乐化”的影响下,大学生手机不离手,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小说等娱乐活动,追求感官刺激难以自拔。一方面易于致使大学生形成功利意识与不正确的金钱观,认为“读书无用,金钱为上”;另一方面偏离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正确方向,偏离了“奋斗观”,最终导致自身的精神世界变得贫瘠。

三、破解之道:网络“泛娱乐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形成引领力。

为防止网络“泛娱乐化”在高校场域的扩散蔓延,高校应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与领导权,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地位。首先,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这是学生工作最基本的遵循。学校应占据“泛娱乐化”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制高点,引领大学生辨析网络“泛娱乐化”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高校要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矩阵。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传播平台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激发大学生的话语共鸣。

2、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综合素质。

在网络“泛娱乐化”的不断冲击下,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正经历着挑战。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辅导员们共同面对的问题。首先,高校辅导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水平与理论能力。高校辅导员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加强党团和班级建设,强化理论武装。其次,高校辅导员应创新形式,用新媒体平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使以更加实际化、专业化的方式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更符合学生需求的教育理念应对“泛娱乐”思潮的影响。

3、推进第二课堂建设,创新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课堂是区别于传统的第一课堂而言的开放式教育活动与实践活动。开展第二课堂对于促进学生就业、引导学生成长、服务育人等方面大有裨益。一方面,第二课堂的开展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当代大学生应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提升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创新实践活动,融入社会实践大课堂。高校应把思想政治理论小课堂同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结合起来,精选一批社会实践基地,创新实践场所与手段,引导大学生将理想信念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

四、结语

当代社会各种思潮相互交织碰撞,网络“泛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其娱乐至上的价值观念与我国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会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价值理念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其有正确的认识与精准的定位,积极找寻应对措施,帮助大学生厘清不利影响,突出“泛娱乐化”重围,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肯吃苦、能奋斗新时代好青年。

五、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4.

[2]刘宇凌,张燕.网络“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负面影响探究[J].贵州开放大学学报,2023,31(04):49-55.

[3]杨红月,闫杰.泛娱乐化思潮下青年革命文化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3,25(06):130-134.

[4]赵业成.“泛娱乐化”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问题审思[J].高校辅导员,2023,(06):49-5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