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对抖音平台上川渝地区方言短视频的文化属性分析研究
摘要:方言类短视频作为特色短视频,方言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重要标志物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体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与思维方式,方言短视频的出现打破了方言的区域局限对当地方言起到推广作用也增加了短视频的内容多样性,本文以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等对于川渝城市方言短视频传播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川渝方言、地域文化、方言短视频
短视频的出现,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将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相结合,使短视频能够快速传播。与以往不同的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接受者之间的鸿沟也在慢慢消散,每个人都是话筒的发声者,产出的本土化娱乐更容易被人看到实现了0到1的突破,方言类的短视频如雨后春笋不断冒出,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表征。
故本文以川渝地区为例,从方言传承与地域文化的相关理论出发,以方言短视频为主题,探究川渝类方言短视频成哪些特征,抖音方言文化发展的背后特征。研究本篇将以抖音平台上的100个川渝地区短片为分析样本,利用内容分析的技巧对其在主题内容、趋势倾向、发布背景以及表现形式上做出归类,从而探寻川渝方言视频在传媒领域内的流行情况。通过对10条典型川渝方言短视频样本的具体视频内容,同时发现发言短视频建构参与川渝精神内涵表现不足、缺乏创新等问题。
一、短视频方言传播现状
短视频用户数量不断突破的当下,短视频在不断裂变质量的同时也扩展了更多的可能,城市影像作为短视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快手、抖音、视频号等日活越用户突破亿的APP平台,也是地方方言对外宣传的重要载体,地方方言,是民族语言的一种地域性变体,具有地方性特征,某一地域的大众所使用。作为一个地区或民族的传承,方言与其地区、民族文化密切相关,当地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会在方言里体现出来,因此,方言是地方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物。清华大学联手抖音共同推出的《都市形象探究报告》显示,有11个热门城市相关的短片观看次数突破了一百万大关,其中部分的观看数更是飙升至百亿级别。
短片内容的“创意与传播”历经数个发展阶段:其一是以个人展示为核心需求的草根文化初期。尽管短片这一名词在近年来才渐趋流行,但其应用实践可追溯至十余年前涌现的UGC(用户生成内容)类型视频平台,那时起网友们已经开始尝试这一媒介。他们是最早体验短视频的群体。不论是过往的录像工具还是如今随手可得的智能手机,都是网友们创作视频内容的载体,他们以此来记录个人生活、传达自我观念,使短视频沦为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现象。因此,短视频自问世之始,便扎根于民间文化之中。除了美食、景观这种更让人观看者直观感受并建立的城市符号,方言类短视频输出的情感和联想的构建属于比较少的,截止到2023年6月,在抖音短视频平台,#四川方言#话题播放量达到170.9亿,地方方言的短视频实现了,时间、文化、地域的传播。
二、抖音中川渝方言短视频主要呈现哪些特征
经过深入观察抖音平台内带有“四川话”标签的短视频互动数据(见表1),我们明显察觉到,许多片段的长度集中于30秒以内。点赞峰值能够达到165万次,而评论和分享的数量普遍超出了一万条,显示出其互动频率相当高。从内容角度分类,采用川渝地区方言的视频作品大都倾向于幽默及日常生活类别,它们通常通过巧妙植入方言元素,打造出诙谐的语境和幽默的效果。此外,部分创作者结合自己的专长,如烹饪、美容等,使用方言展示他们的专业成果。
经过梳理和剖析高频现身于短视频标题的流行用语,我们可以观察到,多数关于川渝地区方言的视频内容主要围绕着当地象征性的元素,如熊猫、川式美食、幽默的配音以及教授四川方言等主题。这些内容通过反映地域特色和日常生活的场景来吸引目标观众。比如,在短视频平台抖音上,拥有近72万追随者的创作者四川小龙,主要以其故乡的自然景观和典型的家庭生活片段作为创作背景,采用纯正的四川方言进行所有场景的对话,对四川农村生活进行了较为真实的展现。其视频中频繁出现的热门关键词包括“口条”、“南充小龙”、“助力农业”、“风景如画”等。
抖音用户“重庆葱花”拥有96万7000追随者,“四川旅游”则有37万8100名粉丝,通过他们能够勾勒出一个川渝地区方言短视频观众的基本轮廓(见图2和图3)。这种类型的视频吸引了大量非四川地区的观众,其中占比最多的是24至30岁之间的年轻观众,达到了37.76%,女性观众在这个群体中占有更大的比例。这表明,川渝方言的短视频内容对居住在川渝以外地区的年轻人拥有较强的吸引力。
依托“四川话”这一特色标签,一名短视频内容制作者在抖音平台聚集了一波忠实观众,逐渐塑造了独特的个人风貌。其作品多以生活日常为蓝本,虽不及影视作品般精雕细琢,但其真实性赢得了观众的亲近。通过典型的地域口音,填补了传统城市宣传未触及的“普通日子”的表现空间。非川渝区域的观众们,借助这类方言短视频,得以窥见川渝人的日子原貌,并深度认识该地的社会习俗与人文特质。
三、抖音方言文化发展的背后原因
(一)受众压力排解需求
在这个节奏快速的时代里,人们承受着愈加沉重的生活负担。地方口音的短片往往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呈献,这些轻松幽默的元素正契合了大众减轻生活压力的心理需求。与此同时,短视频作为信息量集中、简洁扼要、醒目引人的传播媒介,满足了读者的片刻阅览需求,使他们在短暂的时间内轻松获得知识。此类短小精悍的视频内容传递模式,不仅激励观众去发掘和分享有趣、有创意的作品,而且还能够让用户根据偏好选择屏蔽不感兴趣或不喜欢的信息,这无疑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并且增强了观众的黏度。
根据人类心理学的研究,人类有追求快乐和享受的天性,更愿意呆在舒适的区域。对于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来说,身处现在的复杂环境和巨大的压力下,游戏和娱乐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不受时空限制,。伴随着短视频平台上银发族人数的日渐膨胀,年长用户群体逐渐在方言短视频领域找到心灵的共鸣点。这类短视频因操作简单、容易理解、观赏性高,为初涉数字世界的老年网友提供了良好的体验。它们不仅是生活中缓解压力的精神慰藉,更满足人们对文化娱乐的本能追求。不同于以往严肃的方言传播,搞笑元素的注入和本土方言的结合在传播上呈现出更为轻松幽默的风格。这种传播的趋势显示了去中心化、视觉化的特性,而这些正是新媒体技术所具备的显著优势,它们有效迎合了不同观众群体释放压力的需求。
(二)受众了解地域文化
地方语言微影片主要吸引了使用相应方言的本地居民作为观众,同时也激起其他地方人士对该地语言特征的兴趣。在众多拥有独特方言的地域,面临外来文化的影响,并逐渐被接受。尽管如此,当地社群仍旨在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方言文化。譬如,关注四川方言的微视频《埃及一枝花》就是一个例子,它选取了四川的风情和日常生活作为拍摄主题,以此展现本区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该系列视频的一期节目中,创造性地展现了四川方言的精华——简洁扼要的说话方式。方言不仅是地区独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档节目通过短视频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不同地方的语言习惯,使得这些内容不仅获得了本地观众的情感共鸣,也引发了其他地区观众对四川地区民俗生活的好奇心,满足了观众对不同地域文化了解的需求。
受众能从接触的媒介中获得信息,知识等是其最基本的需要。《江逸》系列短视频凸显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它不仅仅提供直接的信息表达,更担当起普及本区域文化常识以及对外教授方言的角色。在《川粤方言合集》视频中,小龙引领观众深入了解四川不同地区的独特口音,这不但搞笑且引人入胜,同时满足了众多观众对四川方言学习的热情,利用短视频的形式推广川渝地区的文化。在抖音的“四川小龙”账号里,尽管主打内容是展示与母亲的农村生活,但频繁使用本地方言进行互动,让观众对小龙所在的四川乡村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也开始用当地方言在评论区进行幽默互动,这样的交流加深了他们对不同地区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三)以人为本:方言短视频的文化底色
将“日常生活”元素融入,构成了基层短视频的基础色调,并在其向大众化传媒渠道拓展之初扮演着策略性角色。显然,随着时光流逝,“日常生活”这种特质可能逐渐弱化,然而不管发展走向如何,人性关怀始终是短视频内容传播的心脏所在。区别于传统媒介秉持的“内容至上”理论,新型媒介树立了“人为本质”的文化理念,寻求点燃观众的互动热情,着重考虑人的视角和情感体验。地方性短视频在很大程度上也承接并推广了地方语言文化。在这个领域,梨视频这一拥有专业媒介背景同时又具备新媒介思维的平台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尝试。通过微博频繁曝光并创造热门话题,梨视频彰显个性化故事中的人性光辉,许多地方语短视频更是表达了平凡生活里的温暖和触动人心的瞬间。。
四、方言类短视频存在的不足与措施
一些方言短视频,内容形式相近,缺乏独特性,出现形式千篇一律、内容雷同化。或是美食探店,或是方言文化配音教学,或是记录日常生活。方言短视频大部分来源为普通民众,由于一些民众发布者缺乏新媒体运营的专业素养,不具备报道重大议题与宏观讲述的能力,出现部分方言短视频的内容与形式一样,缺乏亮点,在城市环境和旅游景点、城市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呈现内容都比较宽泛模糊,议题分布不均。虽然利用本地元素凸显了城市特色,在不同角度呈现了城市的面貌,但只是重复性地扫视了城市的一些小场景,对细微面貌进行描述,出现一系列制作粗糙,缺乏原创性无意义模仿、复制的视频。形式几乎无差别,城市元素陷入无逻辑重复堆积的状态,无法呈现全面整体的川渝城市形象,难以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尤其是配音类方言短视频,形式类似的重复性内容与同质化呈现难以持续给受众带来惊喜的体验,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城市形象的建构沦落为对城市表面的重复性展示,难以给受众留下关于川渝城市更加多元丰富的印象,不利于城市形象的深层次建构。
(1)造成地域刻板印象的风险
以川渝方言类短视频为例,其短视频中的角色设置和观念传达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受众对川渝地区人民的刻板印象:性格泼辣、脾气火爆直爽。从单一维度设计方言短视频内容对立体多面城市形象的打造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此外,由方言短视频引发的负面舆论事件也会为城市形象的构建带来消极影响,让观众产生与负面事件相关城市的刻板印象。
(2)低俗趣味内容触碰“红线”
在抖音的地方口音短片领域,观察到其内涵往往停留于肤浅层面,大多通过滑稽夸张的手法寻求关注并吸引观众。这些短片时常追求怪异创意,仅仅为了博得目光,因此难以在内容深度上下功夫,导致它们的人气不易持久。一些地方言短视频刻意采纳不雅言词和通俗语汇的创意手段来获取观众关注,这种做法往往使得短视频内容在文化底线上挑战甚至逾越界限,而那些粗俗的笑料和内容设置可能不但有损城市的形象,还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针对方言微视频推崇文化主导、稳健持续成长的深入思索
地域话短片不宜只在本区观众中传播,反应不宜受限在地缘的狭隘范围。反而应成为城镇形象打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寻求结合“方言元素”的新模式。通过整合地方口音与城市氛围、居民生态、都市风光等因素的传播策略,开创对城市品牌传播的新途径。同时,为了提高传播效果,应该向使用方言进行短片创作的人提供必要的培训,寻找最佳的沟通手段。譬如,适当搭配普通话语言和当地话语言使用、完善字幕功能。另外,必须注意的是,一些地域话短片为了吸引眼球、获取流量而采用低俗内容,其问题在于与算法推荐的平台架构有关。短片分享平台需要拿起对内容的质量控管和监督职责,严把内容关。如果对这些内容放任不管,任其随意无章地扩散,就会导致市场上充斥劣质内容,造成优质内容被劣质内容所淘汰,最终破坏了整个行业的健康生态。
地方语言微影的创作与散播作为与乡村复兴及文化承继有着天然的紧张联系,同样反映了我们民族思想的局部共性。微影平台需重视这些包含地方特色和方言文化的传播意义,加强传播途径和原创内容的社会与伦理职责。归根结底,地方语言微影的流行趋势符合网络信息层次化、群落化的发展趋势。但是,这类微影从仅作为情感发泄的娱乐工具向承载地方文化传递的重要渠道转型是必要的。只有当其内容从追求新颖、稀奇的表层转向体现中国优秀文化的深厚、独到和博大精深时,才能开辟新途径和新方法,赢得更广阔的未来发展潜能。
参考文献:
[1]彭兰. 短视频:视频生产力的“转基因”与再培育[J]. 新闻界,2019,(01):34-43.
[2]华伊然,刘雨萱,詹佩艺.以“声”识城:CIS视角下方言类短视频城市形象构建研究——以抖音中的川渝方言类短视频为例[J]. 新媒体研究,2022,8(02):22-30.
[3]蒋淑媛,李子尧. 方言短视频创作特征及文化传播价值[J]. 电视研究,2021,(12):96-98.
[4]李卫锋. 活态传承:方言传播的短视频实践与价值思考[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09):65-67.
[5]覃洲. 四川方言中叠字现象之丰富性探讨[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6,(03):146-150.
[6]余鸿康. 语言景观视域下方言短视频对重庆城市形象的建构探究[J]. 西部广播电视,2023,44(01):50-52.
[7]梅熙语.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方言短视频的传播策略探析[J]. 汉字文化,2021,(23):20-22.
[8]赵金玥. 抖音方言短视频中的城市形象建构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21.
作者简介:田野(1980.12-),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数字影视,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黄美娜(2001.7—),女,汉族,学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短视频、数字媒体艺术,单位:四川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