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探究
摘要:当前,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以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迅猛发展,使得信息传播主体和传播方式多元化,这些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参与社会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不仅对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学生自身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推动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网络素养;对策研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新增网民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其中10-19岁占比14.7%,20-29岁占比13.7%,网络已成为当下大学生的“必需品”。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个人获取网络信息的门槛和成本大大降低,大学生作为学生群体中使用网络主力军,在网络时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因此,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和培养其合理利用网络空间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素养的概念
“网络素养”一词最先由美国学者麦克库劳提出,它是指受众将网络作为媒介获取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加工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分为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两个维度来衡量个体的网路素养。在知识层面,受众能够了解网络信息的产生和管理,对网络上的信息具有批判能力并树立一定的安全意识;在技能层面,受众能够加工利用信息,并通过资源整合来辅助个人做出决策。大学生网络素养,则指的是大学生能对网络资源有着良好的理解和分辨,并能积极利用网络的各种工具,广泛收集网络上的各种信息,网络素养是信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及自我发展能力。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调研与现状分析
1. 问卷设计与具体实施
为了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对在校生发放线上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线下访谈形式,最终回收有效问卷 956 份,访谈30余人次。线上调查采用自填问卷的方式,问卷设计主要针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四个方面:对网络知识的基本认知、网络操作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网络信息解读和批判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和利用网络提升自我的意识。
2.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智能手机在大学校园中的普及率已经达到100%,利用手机上网的学生也已经达到100%。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性大大增强,每天使用手机上网超过三个小时的学生占到8成以上,而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间控制在一小时内的学生比例仅有2%。手机凭借其便捷性和方便性,已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形式,大多数学生在访谈中提到他们利用手机上网主要是进行聊天、娱乐、购物、打游戏。
三、大学生网络素养缺乏的原因
1.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薄弱。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相对自由、独立的空间,在网络世界里,社会上的道德和法律对人们的行为约束有一定的减弱,从而也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及网络道德逐渐薄弱。他们可以自由地决定接纳哪些信息,屏蔽哪些信息,并自由自在地对各种信息进行收集或是删除,自由度是极高的,非常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但是大学生中的一部分人自控能力比较差,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不够强,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分辨网络里的有害内容,也不能分辨侵犯隐私等等违法行为。
2.具有盲目的从众心理。新媒体是大学生网络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大量的信息使大学生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且里面相当一部分是无用信息,有的甚至是虚假信息。部分大学生没有识别和筛选网络信息的能力,不能理性客观地分析和分辨,他们已离开了家庭,一直生活在校园里,既没有原有的束缚了,但又没有进入社会能独立自主的能力,在思想上希望能自主独立,但又具有比较强的从众心理。
3.缺乏专业的网络素养教育。高校对于网络素养教育滞后,后劲不足。国内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网络素养需求。目前,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尚未成体系,相关内容零星的存在于思政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中。
四、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路径方法
1.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当前时代大背景下,大力弘扬主旋律教育,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付诸行动,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面对社会转型期、文化多元化的复杂局势,国家和政府更要有针对性、更生动地向大学生群体输出主流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俱进、与世俱进地推动主流价值观深入大学生群体,认知、认同才能践行,从而占领“自媒体”这块新兴的思想阵地,发挥其独特的意识形态领导地位。
2.构建一套完善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
高校应当结合本学校的课程设置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能够促进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立足课堂主战场,利用微课、慕课、智慧树、雨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实现校本资源与网络资源的交融整合,增加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训课程,搭建课程平台;高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来促进网络素养教育的发展。
3.建设一个完善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
一是主题网站、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平台并行,构建网络矩阵。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网络素养提升为目标,面向大学生全方位多角度进行网络道德、能力、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二是建设融媒体线下工作站,培育孵化大学生网络文化项目,搭建文化产出、展示、体验、成长平台,网络文化内容具体化、过程透明化,成果可视化,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和获得感。依托工作站,利用新媒体平台举办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接收网络素养教育,实现线上线下协同互通。
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因过度接触网络而呈娱乐化,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薄弱,网络行为存在随意性,对网络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具有盲目的从众心理,缺乏专业的网络素养教育,完善改造大学生网络素养不是一个短时间的,容易的过程,是长时间的,徐徐渐进的,这些措施的实施离不开网络平台、学校各方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巍,陈志荣,李佳媛,等.融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2022,(27):147-149
[2]张梦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内容、载体及机制研究[J].新闻世界,2023,(06):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