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AI新技术发展与应用对高校法治安全教育工作的影响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一般课题2024XKT120
作者简介:呼延晓蓉(1989.01),女,陕西延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开展AI新技术发展与应用对高校法治安全教育工作的影响研究,旨在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法治安全教育。通过深入研究AI在教育内容个性化推荐、智能互动及法治安全教育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应用,我们期望能构建一个更高效、更有趣且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教育模式,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为构建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AI新技术 高校法治安全教育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给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等带来深刻影响。
在国内高校法治安全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积极研究AI新技术发展与应用对高校法治安全教育工作的影响。张新民教授不仅关注教育法治建设,也敏锐地洞察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法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西南大学法学院叶金育院长关注到AI技术对教育法治的潜在影响,并积极推动相关研究。
尽管国内专家学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法治教育理论的薄弱、学生法制观念的淡薄以及教育资源的不足等都制约了高校法治安全教育的发展。因此,如何将AI新技术引入到高校法治安全教育中,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AI新技术对高校法治安全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在教育效果方面,AI技术通过模拟情景培训,为学生构建高度逼真的法治实践场景。个性化学习推荐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偏好以及学习进度,智能推荐相关的法治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法律知识。同时,AI技术还能够将传统的法治教育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二)在教育管理方面,AI技术通过安全监控与防范系统,实现对校园安全的全方位监控。虚拟实验与仿真技术可以模拟各种法治实践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降低实验成本和风险。数据分析与预警系统能够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教师提供学生的学习进度、难点等方面的反馈,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三)在拓展教育领域方面,AI技术促进了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时,AI技术还推动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AI技术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和素养。
三、高校法治安全教育工作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一)技术层面:在运用 AI 技术进行法治安全教育工作时,可能会涉及到学生的个人信息和行为数据等隐私问题。例如,通过智能监控系统收集的学生行为数据,如果管理不善或被滥用,可能会侵犯学生的隐私权。
(二)教育教学层面:
(1)教师培训不足。教师是法治安全教育的实施者,他们对 AI 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但目前陕西高校的教师普遍缺乏相关的技术培训,对 AI 技术的原理、应用方法和优势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教学中不敢或不能有效地运用 AI 技术。
(2)学生适应困难。AI 新技术在法治安全教育中的应用可能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一些学生可能对新技术存在抵触情绪或难以适应,影响他们对法治安全教育的学习效果。
(3)在教学方法融合上也有难度。如何将 AI 技术与传统的法治安全教育教学方法有机地融合起来,是一个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案例讨论和实践教学,而 AI 技术则更侧重于数据分析和智能推荐。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平衡两者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三)在教育评估与监管机制建设方面:
(1)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目前对于 AI 技术在教育评估中的应用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不同教育机构、不同地区的评估结果缺乏可比性。例如,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估,不同的智能评估系统可能采用不同的评估指标和权重,使得评估结果存在差异,难以进行横向比较和综合分析。
(2)监管制度不完善。AI 新技术在教育评估中的应用带来了新的监管挑战,现有的监管制度可能无法完全适应。例如,对于 AI 算法的透明度、数据使用的合法性、智能评估系统的可靠性等方面,缺乏明确的监管要求和责任界定,容易出现监管空白或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四、高校法治安全教育工作中的应对策略:
(一)在技术层面,应加强对数据隐私保护的重视。高校应建立健全数据保护机制,包括制定严格的数据收集、存储和使用规范,引入先进的数据加密技术,确保学生信息的安全和隐私。同时,高校可以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共同研发适用于法治安全教育的AI技术。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技术培训和研讨会,提升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素养。
(二)在管理层面,针对教师培训与素养提升,高校可以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组织法治安全教育的专题讲座、开设相关课程,并邀请法律实务界的专家进行授课。同时,可以建立教师考核和激励机制,将法治安全教育成果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其次,在法律法规适应性调整方面,高校应及时关注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动,组织专家对法律条文进行解读和讨论,建立与政府部门和法律机构的沟通机制,确保教育内容和方式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三)在教育评估与监管机制建设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定期评估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监管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及时处理和纠正,确保法治安全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结束语
本文将AI新技术的发展与高校法治安全教育工作相结合,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探讨了AI技术对法治安全教育工作的潜在影响。不仅看到了其带来的机遇,也敏锐地捕捉到了潜在的风险和挑战。通过深入分析课题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和建议,为高校法治安全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江哲.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
[2]原蕾.信息时代发展下高校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2,(05):93-94.
[3]丘丽丹.论高校治安综合治理视野中的法治安全教育[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报,2013,22(03):120-122.DOI:10.13887/j.cnki.jccee.2013.03.048.
[4]薛庆水,李凤英.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安全风险与应对之策[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04):88-94.DOI:10.15881/j.cnki.cn33-1304/g4.2018.04.011.
[5]焦锋.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安全教育困境及应对策略[J].山西青年,2022,(04):79-81.
[6]讯飞教育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报告(2020)》[R],2020,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