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习近平“两个结合”文化思想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王蓓蓓 ,女,汉族,江苏泰州人,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摘要: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原创性地提出“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习近平“两个结合”文化思想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与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目标相一致,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和课程内容相一致,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中思政课。两个结合融入高中思政课要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两个结合”深入人心;要坚持以“两个结合”理论逻辑,创新其教育内容和方法;要坚持以实践为评价,用“两个结合”指导生活实际。
关键词:习近平“两个结合”文化思想、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一、“两个结合”文化思想的提出与意义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将“一个结合”发展为“两个结合”,原创性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023年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作出了更为系统的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以全新视野对两个结合进行阐释:“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够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不断变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不断回答时代之问。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焕发传统文化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其不断贴近中国当代实际,适用于新时代。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
二、“两个结合”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逻辑及重要意义
(一)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目标相一致
从两者的上位概念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灌输。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论述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根本遵循。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学习、传播和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途径,对其有推动促进作用。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途径。高中思想政治课更是重要一环,高中时期是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尤为重要。
将“两个结合”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与灌输的本质。当然高中思想政治课并不重灌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更高的要求。同时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智育德育美育等多重价值的实现,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和课程内容相一致。
基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旨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公共参与的意识与能力。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与新课标中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目标相一致。有利于同学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从课程内容和逻辑建构方面看,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应“哲学与文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应“经济与社会”和“政治与法治”,科学社会主义对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中政治教科书的中国化内容与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普遍与特殊关系,我国带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和政治法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结构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设计必修课程的整体框架,包括四个模块。模块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循历史进程,讲述为何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2“经济与社会”、模块3“政治与法治”、模块4“哲学与文化”,依托模块1的基本原理,讲述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要用两个结合大逻辑指导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
(三)习近平“两个结合”文化思想是加强和改进高中思政课的重要资源
思想政治课并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或政治宣讲,高中思想政治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两个结合”文化思想,对丰富政治教育理论实践、提升思政课的时代魅力、强化思政育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载体,为思政课赋能,深入挖掘资源素材,将思政课的理论内容生动鲜活显现出来,让课程温暖鲜活、可亲可信。“中国实践是思政课最大的针对性,中国实践智慧是思政课最美的亲和力,助力扩展思政课课堂空间,打造有智慧有温度的思政课。”[]中华传统文化阅尽五千多年的历史沧桑,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独特精髓,其包含着传统文化的智慧、思想、道德、价值观、生活方式、艺术等丰富内容,具有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重要意义,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脉络和民族自信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让中华文明重新焕发强大时代精神力量,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的理论法宝和思想武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外化为实实在在的奋斗实例。用事实讲道理,就是用这些活生生的事例讲出实实在在的道理,才能实现以理论服人、以理论育人。这些事实是“两个结合”的重大结果,也是在“两个结合”视角下被发现挖掘的。
三、“两个结合”文化思想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路径
要注重“两个结合”文化思想的关键引领作用,依托高中思想政治课打造理论与实践、虚拟与现实、校内与校外等多维度融合的大思政格局,努力强化贴近性、感染力、代入感、时代感,真正将“两个结合”的内涵意蕴讲清楚、讲具体、讲深入、讲生动,需要从教师、教材、课堂、评价多个方面以“两个结合”为纲“培根铸魂”。
(一)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两个结合”深入人心
教师要把握好主阵地,首先要讲好马克思主义,最为直观的是讲好模块四“哲学与文化”,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辩证地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以及文化。讲授模块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要着眼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刻了解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讲好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的艰辛探索、伟大成就,赓续红色血脉,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在思政课堂上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发展脉络、鲜明特色等精准传授给学生,帮助其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伟业、凝聚磅礴力量的精神源泉。”[
][2]要讲清马克思主义如何扎根中华优秀文化土壤,并开出时代之花。
让同学们在生动的现实经验中理解理论之深刻。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本质就是讲道理,旗帜鲜明地正面阐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道理要讲透,要动人,要有感染力说服力。使“两个结合”理论要深入人心,必须要增强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强烈的认同感。教师话语要有感染力,技巧只是锦上添花,究其根本是情感认同。教师要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满自信与自豪。教师自身要饱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才能提高思政课堂的生命性,生命性也即是感情性。让学生在生命互动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及其在中国具体实际中的伟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刻理解与认同两个结合。语言的感染力与生动性来自于情绪,而情绪来自于内心的支撑,教师要做的不是向外求技巧,而应该向内找情绪,不然就会陷入一种自以为生动动人的形式化表演。思政课教师要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情。
(二)坚持以“两个结合”理论逻辑创新其教育内容和方法
教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联的人物、事例,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与文化自信融会贯通的形式,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
首先要精准挖掘和巧妙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及中国实践资源为思政课教学服务,善于将历史事实、案例、素材融入思政课,让学生通过生动的纵横比较,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历史自觉。深刻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比如在讲授我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时,首先让学生学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寻求智慧,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找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支撑。特别是在导入环节,要运用传统文化开启课堂教学,从“和合”思想谈起,追根溯源,引导学生在史实支撑的科学论证中,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民族,也为后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探讨奠定基础。又例如在讲授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民主时,纵向可以向儒家的民本思想探究,横向可以与西方民主对比,从而得出中国式民主是适合于现代中国国情的新型民主模式,既有普遍性,又植根于中国具体国情,也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深刻理解“‘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方法创新上,可以借助数字技术的发展,例如显像技术和拟态技术之类的,来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创造情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虚拟和现实的统一,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事例的理解,情感的认同。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形态。
(三)以实践为评价,用“两个结合”指导生活实际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也是其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将其与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讲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实质就是指不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人,更要强化实践教学、深化实践育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两个结合”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沿着现实逻辑展开,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充分融合,以实践为评价标准,让高中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正确认识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并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让学生通过特色且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在实践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在实践中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和时代价值,体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与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J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杨婧.“两个结合”融入思政教育的逻辑机理及实践路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8):98.
[3] 蔡卫华. “两个结合”赋能思政课的学理逻辑[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7-04(008).DOI:10.28131/n.cnki.ncshk.2023.002738.
[4]苑素梅, 吴争. “两个结合”指引思政课创新[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07-04 (008).
[5]李铁军,徐国民.“两个结合”的内涵意蕴和价值指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1):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