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构建家 园 社协同育人新路径的实施和探索
摘要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是儿童生活、学习的重要场域,均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三者在共同的育人方向下协同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能实现“1+1+1>3”教育成效。笔者认为,家庭教育提供基础教育支持,幼儿园教育提供科学育儿经验,社区教育提供丰富可实践的资源,三方完全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而且唯有如此才能使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育人成效优质化。
关键词 家园社;协同育人;新路径
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是幼儿生活、学习的重要场域,均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三者在共同的育人方向下协同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能实现“1+1+1>3”教育成效。教育好儿童,既是幼儿园的任务,也是家庭和社区的责任,三管齐下,充分发挥家、园、社协同育人的职能,全面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一、家.园.社协同育人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协同育人在“同向同心”方面需加强
家.园.社协同育人在“同向同心”方面需要进一步凝心聚力。幼儿园教育具有立德树人的明晰的根本任务,由于家庭具有私人性的特征,长期以来家庭教育的目标不如学校教育明晰,《促进法》的出台,使得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在培养目标上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其明确规定了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促进法》的出台彻底扭转了长期以来家庭教育重智轻德等错误倾向,也为协同育人提供了目标、方向上的引领,即家庭教育必须和幼儿园教育、社会教育在育人目标上保持高度一致,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协同育人在“同力共行”方面还需加强
首先是理论研究滞后于协同育人实践的发展和需要。多个国家文件明确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但是行之有效的理论研究还不多,对于机制的内涵、理论支撑、模式研究等还很不够。有研究指出,我国本土化的系统理论尚未建立,相关研究还停留在工作总结、政策诠释和国外经验分析上,难以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因此,现实迫切需要加强家园社协同育人相关理论研究,以科学理论为引领开展协同育人工作,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其次是协同育人实践中还存在种种现实困境。我国师范院校开设的公共教育类课程中,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而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课程非常少,在教师的职前教育中基本缺失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这种情况使得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前不具备基本的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理论知识。教师入职后的培训中缺少专门设计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多数教师的在职学历教育中完全没有接受过任何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培训课程,导致教师从事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严重不足。
(三)协同育人在“同源共用”方面需加强
当前,家、园、社协同育人主要以家长进校园、家长开发日、家长支教、亲子活动等融合式活动为主,而邀请社会各类专业人士进校园、到社区开展举办育儿宣讲活动、幼儿园与社区共同宣传科学育儿方式等活动还是欠缺、幼儿园组织幼儿和家长到博物馆、社区中心、图书馆等利用社区资源进行实践教育活动尚有待加强应用。
二、家.园.社协同育人问题产生的原因剖析
1.家庭教育研究的范围基本在学校、幼儿园和专家学者中,范围较窄,和现代教育不匹配;家庭教育参与的部门还没比较单一,没有广泛发动社会多方资源联动,家园社或家园社共融共研家庭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缺乏,导致影响面狭窄,这种新模式的构建和摸索需要扎扎实实地研究;2.家长学习、接收家庭教育科学育儿的方法比较少,一般是通过学校、幼儿园的老师信息的引导或自己看专业书籍学习,缺乏社会上的媒介系统性的对家庭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故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意识、知识、能力、方法均缺失;3.家校社或家园社协同共育活动稀缺,社会上共同的亲子活动稀缺,即便家长有需求,但资源缺乏,导致儿童在校外、园外获得发展的机会少,公益性的资源少,资源整合更稀缺;4.家园社三方协同育人的体系、机制缺失,没有系统性的建立,形成文字性、经验性的素材更少。
三、家园社协同育人新路径的探索
(一) 树立正确家、园、社区协同育人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行为的先声。毋容置疑,家庭、幼儿园、社区协同育人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正确的协同育人教育理念的支撑。
(二)聚焦关键,构建三方协同育人的体系和机制
1.构建家.园.社协同育人的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根据《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幼儿园应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联合家庭、社区形成教育合力,建构互动、互补的教育生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建立常态化的组织机制。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中,组织机制是重要的内容。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中心幼儿园非常重视家园社协同共育机制建设,科学地为协同育人工作绘制发展蓝图。发挥“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作用。建立了“一核两通三圈”的常态化机制,“一核”是协同育人的宗旨与理念,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幼儿园、家庭、社会形成平等互助互动的教育共同体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体同力、守望成长”是协同育人的理念;“两通”是以名师工作室为主阵地,打通家园共育和园社携手的两条通道;“三圈”是深耕幼小衔接联动教育圈、赋能家庭教育圈、拓展社会教育圈,三圈相互交叠又各有边界。
(三)融爱汇力,提升园长、教师、家长的能力和方法水平
1.提升园长、教师专业性能力和方法水平。提升教师专业性能力、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家园社协同方法是家园社协同合作走向深入的前提。家庭教育指导是教师重要的工作内容。能够承担家园社协同育人重任的人员很多,包括教育专家、一些社会人士等。但是与孩子接触最紧密、开展家园社协同育人条件最便利的,非教师莫属。2.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培训。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培训是工作的重点。幼儿园要改变观念,不能将家园合作停留在家长对幼儿园支持、参与的单向交流模式之下,进一步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指导。建立健全家长学校制度,开发适宜的课程,丰富家园互动的形式,切实做好对家长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三)名师赋能,打造“协同+精品”的协同育人模式
近年来,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中心幼儿园积极 发挥名师工作室作用,联动多方资源开展协同育人活动,开展了“走进博物馆之双星进校园”,由袁宇家庭名师工作室联动石碁镇中心幼儿园、石碁镇中心小学到石碁镇塱边村松露小学参加《双星耀中华——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的革命之路》活动;开展了“名师进社区之幼小衔接活动”、“名师进社区之家庭教育宣讲活动”、“名师进社区之共建禺源课程活动”……一系列的“名师+”活动,有效于构筑家园社教育共同体,发挥了名师工作联动家园社协同教育的主导作用,引导家长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效支持全面育人,形成家园社“三位一体”合力助教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2]《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
[3]《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4]《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5]李晓巍,刘倩倩,郭媛芳. 改革开放40 年我国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的发展与展望[J].学前教育,2019(2):12-20.
[6] 李萍.家、园、社区三位一体的学前教育模式研究[J].学园,2013(8):11-12.
[7] 邵杰.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家园共育的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8):151-153.
[8] 陈红梅.幼儿园与社区互动行为类型及其推进策略[J]. 学前教育研究,2013(5):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