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与他人相处的智慧》(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谢茜
  
百家媒体号
2023年12期
江西省赣州市 宁都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342899

摘要:在社会上,必不可免要与人打交道,学习人际交往的规则有利于与他人和谐相处。On the Art of Living with Others(《与他人相处的智慧》)这一节选内容对如何与他人和谐共处展开了论述,并提出了具体的规则方法,富含哲理,提供了可行性建议。因此,对该书进行汉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报告通过对《与他人相处的智慧》部分节选内容的翻译实践进行研究和总结,丰富了对议论文文本汉译的研究。通过对不同的例子进行分析,体现了交际翻译理论对此类文本翻译重要的指导作用,总结了各种适用于议论文文本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期望为其他进行议论文文本汉译研究的译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与他人相处的智慧》,议论文本,交际翻译理论,翻译实践报告

引言

本翻译实践报告以我翻译的《与他人相处的智慧》(节选)为文本载体,采用了比较研究法,通过在翻译过程中不断比较原文本和译文,确保译文做到忠实通顺;同时,通过比较译文和平行文本,观察译文的表达是否做到了准确得体。另外,本实践报告也采取了案例研究法,根据议论文文本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技巧和方法,来处理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重难点词汇和句子。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作者简介

亚瑟·赫尔普斯,181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商人家庭,中学就读于伊顿公学,大学就读于剑桥三一学院,毕业后担任了英国财政大臣的私人秘书,走上政坛。1960年赫尔普斯被任命为英国枢密院秘书长,深受维多利亚女王的尊敬和信任,1872年被封为爵士。赫尔普斯不仅在政治管理方面颇具才能同时精通文学创作,在戏剧、小说、历史、散文等各个领域均有涉猎。其中以散文成就最大,是英国19世纪重要的散文家之一。

1.2内容简介

在本翻译实践报告中采用的是《与他人相处的智慧》节选部分,主要是论证上文怎样跟别人和谐相处的观点,采取了多种论证方法,论据充分。一共有八段。第一段举例论证上文观点,提出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第一条规则“不要无理由地干涉他人,不要嘲笑他人的品味,不要反复质疑他人的决定,不要动不动对他人评头论足,要欣然接受他们和我们有不同的爱好”;第二段提出第二条规则“要避开会引起争议的老话题。”;第三段至第六段提出并论证第三条规则“不能凡事讲逻辑,以为一切可以通过充分的理论来解决。”;第七段提出第四条规则“不要因亲密而不讲礼貌”;第八段提出第五条规则“不能期望从同伴朋友那得到超出他们所能给予的东西,尤其是不能奢求他们不愿给予的东西。”这部分节选的内容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第二章 翻译过程介绍

2.1 译前准备阶段

众所周知,完善的译前准备对于顺利完成翻译实践来说极其重要。首先是查找作者的信息,了解他的著作,确定风格,然后对文本进行泛读和部分精读,以便对原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此外,准备翻译过程所需的各种工具,包括纸质词典、电子词典、各种翻译软件以及多种搜索引擎等,以此来查询和解决生僻词汇和短语的表达。然后,根据翻译难度和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翻译计划。最后对原文本进行研读,除了注重语体的严谨规范外,立足于原文的主旨与风格,将作者的观点、思想、价值观等准确再现出来。

2.1.1 原文本的分析

《与他人相处的智慧》是中世纪英国的一篇古老文章,在何兆熊主编的《高级英语》第一册第六单元第一篇文章中可阅读到完整的篇幅。节选部分主要提出了五条与他人相处的规则,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第一,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练,论证合理,逻辑严密;第二,修辞手法多样,如排比、类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便于读者理解,生动形象, “not to interfere unreasonably with others, not to ridicule their tastes, not to question and re-question their resolves, not to indulge in perpetual comment on their proceedings”,这四个排比句式,气势连贯,富有感情色彩;第三,句式灵活,长短句结合,同时还有祈使句、并列句、复合句,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第四,节选段落层次脉络清晰,论点在段首开门见山,循序渐进论证,把道理逐渐展开,迎合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全文遵循了议论文的风格,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辩是非的方法发表意见,提出主张,展现了说理论证的过程。

2.1.2 平行文本的参考

Hartmann(1980)提出了“平行文本”(parallel texts)的概念。“平行文本”这个术语常用于比较语篇语言学,概指不同语言文化中交际功能相似的语篇类型。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把握平行文本的内涵,深入理解平行文本所隐含的内容,对其中涉及语言等层面的特点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然后带着这些特点回归原文并与相对应的部分作比较,然后选取合适的内容并将这些成分与译文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产出原汁原味的译文[1]。用最为凝练的语言,简练扼要的陈述事实,整合严密的判断推理过程,周密的语言表述,突出逻辑性思维。

2.2 译中实践阶段

在初次翻译过程中,标出原文本出现的难点,例如专业词汇和表达、长难句以及难理解的词汇,在翻译时通过查询字典、平行文本以及网络引擎重点查询处理标出的部分。在对翻译项目进行评估时,翻译质量往往是一篇译文最重要的考量指标,因此必须予以重视[2]。借助翻译工具翻译后得到一稿,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些长句子处理困难、语段间连接不顺以及有些地方的译文不能很清楚通顺地传达出原文意思来等。在第一次翻译完成后进行第一次自改,检查有无明显漏译、单词拼写错误以及语法问题。

2.3 译后审校阶段

译后的修改完善是极其重要的步骤。一个翻译项目完成后,译者本人首先应该对译文进行修改,即进行自我改译,修改的幅度可大可小,可以从宏观上考虑对文章整体结构层次进行修改,也可以从段落、语句等微观的角度出发对文章中涉及到的措辞进行完善[3]。通读译文,精读各个重要细节,反复对比原文译文,尽全力保证译文最终质量,使译文行文流畅、逻辑清晰,通读全文,给人一种美的感受。除此之外,还应仔细检查译文的准确度类型错误和流利度类型错误[4],使得译文可读性更强。

第三章 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

3.1 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简介

1981年,彼得·纽马克在其著作《翻译问题探讨》中提出了“交际翻译”的概念并专门对交际翻译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交际翻译强调源语文本的语义内容,交际翻译的目的是使原文的内容和语言都能被读者接受和理解,从而准确地表达原文的语境意义。译者试图使译文在目的语读者看来是可理解的,而不考虑原文的句式和词汇或语法结构。因此,交际翻译是一种面向受众的翻译方法。它强调读者的阅读反应,试图使译文读者获得尽可能接近原文读者的阅读感受。

3.2 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对议论文翻译的指导意义

在翻译时,要摆脱英语句子结构和逻辑的限制,灵活调整,以目标语读者的思维习惯进行表达,才能产生高质量的译文[5]。所以,交际翻译指导下的翻译活动,译者享有更多自由的空间,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能够修改译文的结构,调整文体,甚至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扫清译本读者的阅读障碍。在某种程度上说,交际翻译将译本读者看作第一服务对象。

结合2.1.2中对议论文文本特点所做的详细介绍以及上述观点,笔者选择了交际翻译理论对本次翻译实践进行指导。该翻译理论强调交际的作用,以目的语读者为导向,认为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和反应与原语读者对原文本的理解和反应是一致的,译者在翻译时可以对原文语言结构重新进行组织,译文流畅地道,符合译入语文化和语言表达习惯,避免目的语读者感到晦涩难懂[6]。

第四章 翻译案例研究

4.1交际翻译理论下的词汇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英汉这两种诞生于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进程后,都已经被深深地刻上了各自文化的烙印,所以两者之间鲜有绝对对应的词汇,在翻译过程中,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要么体现在词汇的概念意义上,要么体现在词汇的文化意义上[7]。

4.1.1 标题的翻译

好的文章标题翻译应该具备以下三个功能,首先是信息功能,即通过标题,读者能够大致把握整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其二是美感功能,标题应该尽可能的简洁明了,同时突出其新颖性;最后是祈使功能,即一个好的标题应该激起读者阅读文章的欲望 [8]。

本段节选的标题是“On the Art of Living with Others”,初稿直接翻译成了“艺术”,二稿翻译成“技巧”,三稿最后翻译成“智慧”。art在牛津字典中作名词有十一种意思,在文中不应指琴棋书画,形而上学的事物,通读完一遍全文后,就作者提出的几条规则改为方法技巧之意,最后查阅到art有指人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或技巧的操作,遂改为了智慧。智慧是生命所具有的基于生理和心理器官的一种高级创造思维能力,包含对自然与人文的感知、记忆、理解、分析、判断、升华等所有能力。由于标题是整篇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要点,本文的标题是一个介词短语,art又是标题中的题眼,必须要突出文章精髓,揭示文章主题,所以把art翻译成“智慧”,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综合能力,体现了议论文用词的准确性。

4.1.2 增译法

由于中国与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尽相同,因而会导致双方的语言产生很大的差别。这时,为了缩小这种差异,有时会增加一些单词或词组,使译文表达更加自然,语义更为通畅。冯庆华指出,增词译法是指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必要的单词、词组、分句或完整句,使得译文在语法和语言形式上符合目的语习惯,并使译文在内容、形式和精神等三方面可以与原文对等起来[9]。“增译”指根据目的语词法、句法、语义、修辞或文体的需要,或因受制于目的语某些特定文化规范,在翻译中增添某些词、句或段落,以更好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或更好地实现特定翻译目的[10]。

例1:Many of the rules for people living together in peace follow from the above.

译文: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众多法则都遵循上述提到的观点。

分析:本句使用了增译法,增译了“观点”,可以看出原文的above后明显缺少宾语,此处的宾语正是上文的”opinions”, 属于翻译省略成分引起的增译。此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由于是节选文段,增译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更易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含义。

例2: and there is a tendency in all minor disputes to drift down to it.

译文:所有的小分歧都可能朝这一趋势发展

分析:本句增译“发展”二字,某些由动词派生来的抽象名词,翻译时可根据上下文在其后面增添适当的表示某种范畴的词,使译文更合乎规范,因此在此处增译“发展”,通过增加范畴词以符合中文中文的表达习惯。

4.2 交际翻译理论下的句子翻译

4.2.1 归化策略

“归化〞的本质属性,是“译文接受者取向”,即译者在翻译中尽量向译文接受者靠拢,具体表现为在翻译中,尽量用目的语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学、文化要素来替换源语的语言、文学、文化要素,恪守、回归目的语的语言、文学和文化规范。汉语注重意合,重意念连贯,结构不求齐整,以意役形、以神统法[11]。

例1:“Wretched would be the pair above all names of wretchedness, who should be doomed to adjust by reason every morning all the minute detail of a domestic day.”

译文:“可怜人说的就是夫妻,每天早晨都要为当天的柴米油盐争论不休。”

例2:And when we recollect how two lawyers, or two politicians, can go on contending, and that there is no end of one-sided reasoning on any subject, we shall not be sure that such contention is the best mode for arriving at truth.But certainly it is not the way to arrive at good temper.

译文:想想律师或政客如何互相争辩,滔滔不绝,我们就应该懂得这样的争辩不能了解真相,可以肯定的是,也不能和谐共处。

例3:such short scraps of sentences may remind many of us of dissertations which we have suffered and inflicted; and of which we cannot call to mind any soothing effect.

译文:这些只言片语会让我们中的很多人回想起我们被说教的那些长篇大论。听到这些没有人能够心平气和。

分析:例1句“who should be doomed to adjust by reason every morning all the minute detail of a domestic day” 翻译为“柴米油盐”“争论不休”;例2句“can go on contending, and that there is no end of one-sided reasoning on any subject”翻译为“滔滔不绝”,“it is not the way to arrive at good temper”翻译为“和谐共处”;例3中“we cannot call to mind any soothing effect”翻译为“心平气和”,中文习惯用四字成语,多用成语,有增加文采,表达凝练的作用,通过使用归化策略使译文通俗易懂,流畅自然,更接地气,更为中文读者接受,内容生动形象,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和文化底蕴,体现汉语言的文化特征。

4.2.2 修辞手法

文学作品中往往会用到修辞手法,巧用修辞手法不仅可以增加文采,还可以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中英文之间表达方式的差异和不可译现象的存在,译者在翻译修辞手法时要注重修辞手法的翻译,在准确传达作者情感的同时也要重视修辞的意义与功能,保留原汁原味。

例:But these self-elected judges, like their prototypes, are very apt to have the persons they judge brought before them in the guise of culprits.

译文:这些自诩的法官也经常把他们审判的对象当作罪犯传唤到面前。

分析:类比是一种作为论证手法而出现的修辞方式,是用一类事物的特征,解释说明另一类事物的特征,这两类事物具有不同的表象,但在内在某些方面又具有一定关联性和相似性。本例中将“一个总是挑剔自己行为的人”类比成“法官”,把“被挑剔的人”类比成“罪犯”,不是法官所作所为却像法官,不是罪犯却被当罪犯对待,表现了“法官们”居高临下的自傲态度,有悖于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原则。

4.2.3 祈使句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祈使句。虽然在句子结构上有些区别,但是其功能是一致的,即都是表明听话者对指令性言语行为的实施,例如要求,命令,请求,祈求等。

例1:Another rule for living happily with others is to avoid having stock subjects of disputation.

译文:和他人和谐相处的另一条准则是我们要避开会引起争议的老话题。

例2:Another rule is, not to let familiarity swallow up all courtesy.

译文:另一条规则就是我们不要因亲密而不讲礼貌。

例3:If you would be loved as a companion, avoid unnecessary criticism upon those with whom you live.

译文:如果你想要别人像爱人一样爱你,你就不要无端指责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

分析:原文中有肯定祈使句也有否定祈使句,没有主语,省略了主语“we”“you”, 它以一系列的动词开头突出动态性的动作,简洁明了。在原文中,主要是作者用来阐明一个论点或者就某一个观点进行深入讨论时对读者的建议,译者避免使用汉语口语的警告用词,如翻译为“禁止”,显得口气生硬,而是翻译成“不要”,体现议论文文本的鲜明性。

4.3 交际翻译理论下的语篇翻译

由于英汉文本在知识、观察、分析、评论和刻板印象等方面的不同,原文作者和译者在词汇选择和语篇组织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只考虑所翻译的章节,应该从整篇文章出发,站在宏观角度斟酌词句在整篇文章中所扮演的角色[12]。而语篇分析中讨论得最多的两种就是衔接与连贯,所谓的语篇衔接,就是使用一定的语言手段,使句与句之间在词法和句法上联系起来。

例:Many of the rules for people living together in peace follow from the above.For instance, not to interfere unreasonably with others. Another rule for living happily with others is to avoid having stock subjects of disputation. It mostly happens, when people live much together, that they come to have certain set topics, around which, from frequent dispute, there is such a growth of angry words, mortified vanity and the like, that the original subject of difference becomes a standing subject for quarrel; and there is a tendency in all minor disputes to drift down to it. Again, if people wish to live well together, they must not hold too much to logic, and suppose that everything is to be settled by sufficient reason. Dr. Johnson saw this clearly with regard to married people, when he said, “Wretched would be the pair above all names of wretchedness, who should be doomed to adjust by reason every morning all the minute detail of a domestic day.” But the application should be much more general than he made it. There is no time for such reasonings, and nothing that is worth them. And when we recollect how two lawyers, or two politicians, can go on contending, and that there is no end of one-sided reasoning on any subject, we shall not be sure that such contention is the best mode for arriving at truth.But certainly it is not the way to arrive at good temper. If you would be loved as a companion, avoid unnecessary criticism upon those with whom you live.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have taken out judges’ patents for themselves is very large in any society. Now it would be hard for a man to live with another who was always criticizing his actions, even if it were kindly and just criticism. It would be like living between the glasses of a microscope. But these self-elected judges, like their prototypes, are very apt to have the persons they judge brought before them in the guise of culprits.

译文: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众多法则都遵循上述提到的观点。比如,我们不要无理由地干涉他人,不要嘲笑他人的品味。和他人和谐相处的另一条准则是我们要避开会引起争议的老话题。通常情况下,当人们生活在一起的时间长了,由于产生了一些固定话题,围绕这些话题常常会发生争执,久而久之便恶语相向,互相羞辱。以至于原来简单的分歧最终演变成了激烈的争吵,并且所有的小分歧都可能朝这一趋势发展。再说,另一方面,如果人们希望和睦相处,他们就不能凡事讲逻辑,以为一切可以通过充分的理论来解决。当约翰逊博士谈到已婚人士时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他说:“最可怜的就是夫妻,每天早晨注定都要为当天的柴米油盐争论不休。”但是,这句话的适用范围应该比他说的更广泛。这样的评理白费时间,又毫无价值。再想想律师或政客如何互相争辩,滔滔不绝,我们就应该懂得这样的争辩不能了解真相,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能和谐共处。如果你想要别人像爱人一样爱你,你就不要无端指责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在任何社会里都有相当多的人自诩法官,行使特权。即便是出于善意,人们也很难和一个总是挑剔自己行为的人生活。因为这就像是生活在显微镜下一样。但这些自诩的法官也经常把他们审判的对象当作罪犯传唤到面前。

分析:for instance是表举例的连接词,后面列举说明与人相处的规则,给出佐证上文观点的案例;another是表罗列的连接词,again后面引出与上句话相对照的观点,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that 作连词有“由于”“以至于”的意思;and和or是表并列的连接词,后面连接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句子,使多个分句变为通顺、完整的句子 ,并对前面分句句意进行了补充;if, even if 是表让步的连词,后面接承让事实或理由;but为典型的转折连词,承先启后,在文中加强语气,强调争辩之于和谐共处的不利;as, like是表比较的连词,意为像...一样,把生活细节处处被挑剔与在显微镜之下放大观察这两种行为进行同类比较,生动形象,引发读者联想。这样的连接性词语在原文中大量出现,使得前后文衔接流畅,句子结构紧凑,逻辑顺序更加明晰,起承转合,张弛有度,有较为明显的语篇街接力。这也是中英两种语言在结构上的差异。英语讲究严密与逻辑性,句子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上下文逻辑关系较为清晰,属于形合语言,汉语则形散神不散,无明显的逻辑词,属于意合语言,在理解语篇时也应格外注意。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5.1 收获总结

通过处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这些困难,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一方面,任何的翻译工作都离不开大量的译前准备,这不仅有利于充分理解原文本内容,更有益于后续翻译工作的顺利展开。在议论文文本的翻译当中,译者应该用严谨的态度和批判性地精神看待原文观点。另一方面,深刻理解和运用翻译理论和技巧,积累大量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针对词法、句法和语篇层面的翻译难点,译者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技巧和方法,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让译文既忠实原文本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5.2 不足反思

笔者通过此次的翻译实践对议论文文本的特征和翻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译前准备到翻译实践过程的进行再到最后的润色总结,本研究报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议论文文本句式逻辑严密,大量出现长句,有时甚至一个长句就是一个段落。由于汉语短句较多,很少使用长句,因此笔者在处理长句的翻译过程中感觉比较困难,经常会出现译文读起来比较拗口的情况,不是很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在努力成长为一名合格译者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期待此次翻译实活动能为提高同类型文本的翻译质量尽点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德超,王克非.平行文本比较模式与旅游文本的英译[J].中国翻译,2009, 30 (04): 54-58.

[2]王华树,张彦希.技术视角下的翻译质量控制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 (04):1-5.

[3]冯全功,陈肖楠.刘士聪汉语散文自我改译评析[J].外国语言与文化,2020,4 (03):106-116.

[4]王湘玲,王婷婷.人工翻译与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对比实证研究[J].外国语言与文化,2019, 3(04):83-93.

[5]刘晓濛.从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探析科技英语的长句翻译——以《2015年度能源展望》为例[D]2016.

[6]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 2001.

[7]刘川,段跃萍.跨文化差异与词汇翻译[J]. 中国翻译,1996 (01):31-32.

[8]周永模.忠实通顺、简洁地道:标题翻译之准绳[J].中国科技翻译,2002 (03): 8-12.

[9]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0]熊兵.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J].中国翻译,2014(3).

[1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2]魏家海.翻译中的语篇视点差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05):114-11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