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李雪梅
  
百家媒体号
2023年14期
宕昌县哈达铺小学 748501

摘 要:“三疑三探”是素质教育深化发展所衍生的新型教学模式,主张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在实际的应用中,“三疑三探”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将详细阐述“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应用意义,并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以期提升小学数学教学品质。

关键词:“三疑三探”;数学;应用

引言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结构做出调整,由单一的理论知识传输,转向于对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旨在培育出具有综合能力的优秀少年。在此情形下,数学教学不断改革与创新,并发展出诸多新型教学模式,“三疑三探”便是其中之一。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研究发现,“三疑三探”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在探究、寻找、分析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创新思维、合作能力。同时,还可对学生的意志、品质、人格进行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一、“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意义

小学是从事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小学教育所承担着的职责不仅是为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还需为其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夯实基础。于数学教学而言,则是要求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模型构建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培养。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时期,对事物的理解、认知能力有限,而数学知识相对抽象、复杂,学生在学习时常常会出现畏难情绪。此前,教师主要以理论知识传输为主,开启式课堂的方式多为“灌输式”“堆栈式”,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尽管教师也会设计课堂提问环节,但多为引出下移教育环节的机械式问题,不具备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数学课堂犹如一摊“死水”,翻不起一丝涟漪[1]。此时,“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提出为教师创造了新的契机,并为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该理念的指引下,教师更为注重情境创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教学设计,将学生推向了舞台的中央,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当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时,数学教学便会创造前所未有的品质。

二、“三疑三探”模式的应用路径

(一)设疑自探——科学创设教学目标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引导者,教师的专业素养往往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若想提高数学教学质效,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探究,并采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在应用“三疑三探”模式时,第一步便是要引导学生“设疑自探”,简单来说,便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具有探索性、吸引力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使其对知识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并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十分关键,唯有在正确目标的导引下,教师才可以设计出具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也才可以跟随教师的思路寻找到正确的答案[2]。例如,在学习“购物”时,本节课最终的教学目标便是希望学生可以运用相关计算知识解决生活问题,那么,教师在“设疑”时,便可以将实际生活实例当作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自探”能力。如:“假如你们有5元零花钱,需要买两个一元一只的铅笔,还剩多少钱?”这样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会充分吸引到学生的目光,使其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究当中,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解疑合探——巧妙设计教学情境

“解疑合探”可谓是“三疑三探”的中心环节,对学生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能力,还可以对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行培养,使其成长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少年。若想在数学教学中巧妙的运用“解疑合探”,并发挥“三疑三探”的切实效果,情境创设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唯有在近乎真实的教学情境当中,学生才能够被问题所驱动,并激发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正方体”时,若教师只是进行简单的提问,学生很难对知识产生欲望。而若能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学生便会自主地投入到对知识的研究当中[3]。如教师可为学生安排这样的任务:“大家可以设计和制作一个正方体的玩具吗?比如小汽车、小房子等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自发地进行交流和讨论,并会主动地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而完成手工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正方体性质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小学生不但完成了“解疑合探”,还对其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进行了培养。

(三)质疑再探——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新课标中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小学生而言,思辨思维是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之一。唯有对知识产生怀疑、怀疑、探索、挖掘的意识,小学生才可以做到真正的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并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很有助益。因此,当学生沉浸在收获知识的喜悦当中时,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辨思维,使其在主观意识的驱动下继续对知识进行探索[4]。如,在学习“圆”时,当学生掌握的圆的性质与应用后,教师便可推出:“正方形和三角形可以做车轮吗?我们要不要做实验来试一试?”此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兴趣,并积极开展实验。在对疑问进行探索与论证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内容抽象、结构复杂,对于小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学习难度。“三疑三探”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还能对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真正做到了将“授人以鱼”转化为“授人以渔”,在为学生夯实文化基础的同时,为其搭建其数学知识架构,使其可以独立地汲取、应用数学知识。教师应明确“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价值,并将其充分应用于教学工作当中,提升自身教学质量的同时,为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国斌,朱进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08):12.00012-00012.

[2] 张春艳.“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包头农村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3-09-18]:2.1017.093117.

[3] 王亚伟."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以"圆"一单元教学为例[J].科普童话:新课堂, 2019(37):001.1035-1036.

[4] 裴秀竹.以"五元模式"建高效课堂——"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东辽小学课堂中的创新与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9(S1):12.00021-0002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