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一体化的《道德与法治》和《思想政治》课标比较
摘要: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一体化体系的建设前提是课程标准的一体化。因为课程标准是教学实施的依据,教学评价的指南。文章从内容和形式上对《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进行比较。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程度不同,两门课标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及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存在自身的内在逻辑关系和进阶发展。课程性质上,关键课程,各有侧重;课程理念上,思想引领,螺旋上升;课程目标上,明确素养,详略不同;课程内容上,差异显著,循序渐进;学业质量上,新的创举,形式不同;实施建议上,内容较多,表述不一。
关键词: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 ;一体化比较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而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一体化体系的建设前提是课程标准一体化。因为课程标准是教学实施的依据,教学评价的指南。《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2年版)》(简称“义教”课程标准)在2022年4月发布,是对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进行一体化修订而成。《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简称“高中”课程标准)是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实验稿为基础,基于十几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的经验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修订的。现将“义教”课程标准和“高中”课程标准从内容和形式上作一比较。
一、课程性质:关键课程,各有侧重
所谓性质,是指国家课程标准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课程性质的准确判断直接关系到课程的主要功能、价值取向、培养目标和教学的目标与方式。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定位关系到思想政治教学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问题,只有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特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贯彻和落实,思想政治课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义教”和“高中”课程标准都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但“义教”侧重于道德修养、法治修养和人格素养的教育,而“高中”侧重于思想性和政治性的教育,这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小学、初中和高中所形成的一体化。
二、课程理念:思想引领,螺旋上升
课程理念是课程标准的内在精神,是构建这门课程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追求。它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精神和基本理念在本课程的具体化。
“义教”和“高中”课程标准都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发挥思想的引领作用;坚持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相统一,关注生活、回归生活,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课程评价要围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课程设计上,“义教”课程标准更加注重思想政治课的一体化设计,明确提出一体化设计的方式,从“我”开始,到自然、家庭、他人、社会、国家,由近及远,螺旋式上升。开展主题学习,构建综合性课程。在评价方式上,提出了过程评价、 结果评价和增值评价相统一。“高中”课程标准在活动结构上提出了结构化设计,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在教学方式上,直接提出了议题式活动教学。
三、课程目标:明确素养,详略不同
思想政治课程目标是指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维度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程度。它既是选择课程内容的必要前提,也是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基本出发点。
“义教”和“高中”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方面包括两大内容,即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义教”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在学科的核心素养方面,“义教”课程标准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每个方面的写法包括涵义、表现和育人价值;而“高中”课程标准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包括要培养的是什么、育人价值和对青少年的重要性。虽然都有政治认同、法治观念(意识),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基于素养培育的目标的方式是通过A(话题),学习B(主体内容),来形成C(素养表现)。初中关注体验性活动,高中侧重思辨性活动。
在课程目标方面,“义教”课程标准采用总分式的写法。总目标按照核心素养的要素,分五段说明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各素养要素维度上期待实现的目标追求提出了基本的、整体性的要求和规定。在学段目标中,围绕着五个核心素养以表格的形式提出具体的、分学段的要求。而“高中”课程标准对每个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是将素养目标与学生的预期目标相结合。
四、课程内容:差异显著,循序渐进
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中核心的部分。“义教”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按照学生的认识和生活范围的扩展,从我的认识扩展到自然、家庭、他人、社会和国家等。按四个学段分开描述,分别包括三部分内容:(1)帽段定位。介绍这个学段学生的特点,设置的主题和目的。(2)主体表格。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左栏是学习主题,中间是内容要求,右栏是教学提示。涉及的主题有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3)学业要求。以行为动词来呈现所要达到的目标。
“高中”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前单列课程结构。其实也可以看作是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详细说明课程的设计依据、结构、学分与选课等问题。课程内容按照必修课程、选择性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种类型分开介绍。在呈现方式上,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分别从“模块概述”“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四个方面统一规范地呈现。“模块概述”是概述本模块的基本框架、内容和作用。“内容要求”是要学习什么,分为主题和专题两个层次。“教学提示”是指学生要开展怎样的学习过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学业要求”是指学习应到什么程度。必修课程采取列表的形式,左栏是“内容要求”,右栏是“教学提示”,以主题为单位相互呼应。选择性必修课程将“教学提示”统一放在“内容要求”之后。选修课程需要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不再列“教学提示”。
尽管课程内容结构不同,但相同的主题教育还是有的,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情教育等,要求的层次是不同的。例如,左栏内容要求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两门课程标准均有,右栏教学提示中要求采用议题式活动教学,但从行为动词来看,在“义教”课程标准中是作了解要求,在“高中”课程标准中作列举说明要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一体化要求。
五、学业质量:新的创举,形式不同
学业质量是课程标准新增内容。它是学生在完成本阶段、本学科课程学习后应该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应该达到的学业水平,处于课程标准整体框架的中枢,上承课程目标的分解,是课程内容的结晶;下启课程实施的建议,是指导教学与评价等方面的依据。
“义教”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方面包括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描述两个方面,但“高中”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方面包括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水平、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三个方面。在学业质量内涵中可以看出,核心目的和功能是一致的,都反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在质量描述中,用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呈现学业质量水平,采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来表明行为条件的差异。
在表现形式,“义教”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描述方面根据不同学段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以表格的形式按照学段呈现。左边是学段,右边是学业质量描述。而“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水平分为4级,以表格形式呈现,左边是水平层级,右边是质量描述。特别在第三部分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中明确了对接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及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测试依据,也明确了学业要求的基准,关照学生潜质的发掘,作了细化的要求。
从学业质量描述的内容上,由浅入深,从近及远,循序渐近,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发展规律要求。例如,关于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不同学段是如下规定的:第一学段,能够遵守与他人的约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第二学段,要遵守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能够与同学平等相处、与邻里和睦相处。第三学段,要理性思考,平等待人,主动分担家务劳动,积极服务社会。第四学段,能够自我管理,具有亲社会行为,敬畏生命,热爱生活。高中阶段阐述公民要有序参与不同领域、不同层级公共事务。在“义教”课程标准中,把学科的核心素养融合在学业质量描述中,但描述到什么程度,没有指出。
六、实施建议:内容较多,表述不一
为了保证课程标准的落实,减少中间环节的落差,两本课程标准均有实施建议。“义教”课程标准具体内容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高中”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包括教学与评价建议、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对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这一部分涉及内容较多,所以,二级分类也更为细致。
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教学建议,只有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才能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产生实际的教学效果。两门课程标准都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思想政治教师“六要”标准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八个相统一”作为开头。“高中”课程标准还提到了课程实施的依据,具体分析了教学方式,学科核心素养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独特价值。在篇幅上,比“义教”课程标准要多。在具体的教学建议中,“义教”课程标准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育特征、教学方式四个层次阐述。“高中”课程标准从教学设计、学习路径、综合性教学形式、系列化社会实践活动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运用具体的案例加以说明。两门课程标准都注重活动教学、采用优化案例开展教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和课程方案设计不断完善的重要手段。在“义教”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先以帽式形式,界定评价作用,再从教学评价和学业水平两部分进行分析说明。对于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列出若干样题作为参考,对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产生重要影响。“高中”课程标准评价建议只单列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但教学评价和教学建议合在一起。评价建议直指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从目标和要求、命题框架、命题要求、试题评分标准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教材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落实课程要求的重要形式,是教学实施的重要载体。教材的编写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和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义教”课程标准从教材编写原则、教材内容选择、教材编写与呈现方式三个方面分析。“高中”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提出了五项建议,相对于“义教”课程标准,但对高中学生指向性不够清晰。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义教”课程标准单列呈现,细化分析。“高中”课程标准没有单列,在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部分,对课程资源开发问题列专项内容,为第5点,提出原则性要求。
“义教”课程标准设“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先以帽段形式,明确总任务,然后分别从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指导、校本教研指导等三个方面进行细化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在对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部分,对教师的培训列专项内容,作为第2点。
最后,关于“附录”,“义教”课程标准为“核心素养学段表现”,以核心素养要素为根据,分成1-6年级和7-9年级两段,对核心素养表现进行细化。这里的内容,要与前面核心素养部分、学段目标部分、课程内容部分和学业质量描述的相关内容彼此参照。“高中”课程标准有2个附录,分别涉及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教学与评价案例。
总之,基于一体化的思考,两门课程标准的核心都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与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但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程度不同,两门课标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及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存在自身的内在逻辑关系和进阶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05
[2]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4
[3]韩震,朱明光主编.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1
[4]韩震,万俊人主编.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2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