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标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衔接分析
摘要: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板块学习是一个长时间的、发展的、动态化的环节,应保证阶段性与连贯性的统一化。2022版新课标向我们传递了中小学道法课程有效衔接的理念,本文以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标背景下,选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生活离不开规则》和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两课课堂拓展探究性作业设计举例,以抗疫防疫期内人们常常佩戴医用口罩为切入点,以小学生从了解戴口罩的相关规定中严格遵守规则,中学生从不规范戴口罩的自由引起的探讨中充分维系规则。一个不起眼的医用口罩,在不一样的教育阶段、不一样的知识要点、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中迎来“初生”,从生活规则到社会规则,展现了从个体到社会的视线变换,学生们规则意识也在一次次的情境影响中慢慢加强。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衔接
一、新课标下定理念
2022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出台,“加强学段衔接”是新课程标准呈现的主要变化之一,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向我们传递了中小学道法一体化教学的理念。下面以三年级《生活离不开规则》和八年级《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两课举例,不同的教学阶段,知识点的由浅入深,从生活规则到社会规则,为学生架构认知平台,潜移默化中提升核心素养,凸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
二、不同学段育“规则”
1、生活离不开规则
《生活离不开规则》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的第二课内容,本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呈现生活中各种各样遵守或不尊重规则的图片创设相应情境,帮助学生认识规则存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进而在观察、分析、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了解规则的意义和重要性,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懂得如果没有规则,社会将出现无秩序的情况,人们将失去安全感和幸福感,同时还引导学生认识到规则对每个人既是一种约束又是一种保护,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规则的意义。
小学生对规则、法治内容认知偏少,与此同时,他们又对日常生活充满着好奇感和探索欲望,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更大限度地激起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撒下“规则意识”的种子。
小学的规则教学处于启发性阶段,不适应定义式、论题式的授课方式,老师可以把趣味性的授课内容融进实际的生活情境。在实际的作业设计中,老师可以以全员抗击疫情为背景,以医用口罩为线索,从童真童趣性的医用口罩创设情境,创造性地搜集互相联系的零碎生活实践。首先,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以“规则解说员”的角色,给规则归类提升对规则的熟悉感,思考如果没有了规则,我们的日常生活会变成什么样?知道不一样行为主体的规则有一定的差异,了解规则的功效;在此基础上,进入到“规则鉴别员”的角色,对日常生活中不同人物的个人行为进行鉴别,看他们有没有遵守规则,了解遵守规则的合理行为,借此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最后,来到“规则宣讲员”的角色,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规则内容对家长进行宣讲,并录制视频,上传班级空间,并且以文本或录音、视频的方式总结自己对规则的认知。
小学以“生活离不开规则”为着眼点,从偏向生活化的法治知识转为文字化法治知识,掌握好日常生活与学习教育活动的变换,感受规则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你我的身边,守护着人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进而启发学生的规则意识。在此作业设计案例中,与医用口罩有关的试题情境和应用案例的设计构思和编写并非顺手拈来,老师应用情景指引学生积极融入、自主发声,提升学生规则教育教学的自主参与性,那也是初中阶段的规则感受的先声。小学生的规则教育教学关键在于紧紧围绕日常生活规则给予培养矫正,需从发展、动态化的角度去评判学生,有目的地把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课里外实践效果列入量化管理范畴,有效地记录学生规则启发环节的主要表现[2]。
2、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中第三课内容,本课引导学生从规则的产生、运行、修订等角度深度认识规则,从而自觉践行规则。初中生具备相对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在生活和学习中大胆参与、乐意感受。根据小学时期形成的规则意识,学生早已构成了守纪律讲规矩的观念,为其在社会生活场景中遵守纪律、完善和维系规则奠定牢固基础。
初中阶段的规则教育还是应以实践性、体验性为主需引领学生来到现实的社会实践当中。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可以以不戴口罩引起的事件为引领,引领学生进入到有着分歧的情景,要求学生完成辩论性作业。首先,以“不戴口罩的自由”为主题,开展针对自由与规则的教学小讨论,了解两者之间的关联,确定规则的意义。接着要求学生以此为题,对身边的人进行访问,看看大家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探讨规则形成的原因和功效,体会规则的作用。最后,“防疫规则我改善”,维系规则人人参与,改善规则共努力,要求学生以文本方式提出自己对疫情防控方面的一些见解、想法和建议,因时制宜、润物细无声地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1]。
初中转移到以“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为主题元素,推进小学时期对遵守纪律的感受,提升维系和改善规则的教学内容,在了解公民合法的权利与义务的前提下,提高规则意识,集中体现由易到难的区分度,推动学生从低段到中段的延续发展。初中规则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应当借助法治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应用政府部门公布的疫防规则并仿真模拟日常生活的防疫情景,体会规则与社会日常生活融合交叉,依规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在遵从和维系规则中延续发展,为后续加强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奠定牢固基础。伴随学生学习眼界与生活范畴的扩展,初中时期的学习评价要重视升级量化管理的要领、核心,考查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方面感受与实践中的实际表现,核心考查学生规则意识的压实和发展状况。
结语
不重视升阶与衔接便会造成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适应能力衰退。因而,从源头上脱离部分思维的局限,从更宽阔的视野思考现阶段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法治板块存在的升阶不清楚、衔接缺乏情况,才可以从更为宏大立体的角度感受思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让新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更富生命力、更具有魅力。九年制道德与法治课程衔接是一个系统化的项目,要着眼于学校的办学宗旨,推动学校总体迅速合理地发展,从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基本方针。
参考文献
[1]吴建国.足下有规矩、心中有方圆——浙江省长兴县第六小学足球课程及文化建构实践与探索[J].人民教育,2019(9):46.
[2]邹维.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探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8(2):17.
[3]郑彩华.中小学校德育衔接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德育,2018(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