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党建引领下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育德能力的对策

罗彦玲
  
百家媒体号
2023年20期
江西警察学院 江西省南昌市 330000

摘要:在社会的发展下,多元价值观持续涌入,各类文化相互交融,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消费方式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目前高校教师队伍的变化,青年教师逐步成为了高校教学工作的主体。青年教师的学历高、学习能力强,与学生之间也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这也决定青年教师理应成为育德工作的重要主体。文章介绍了育德能力的内涵与特征以及高校青年教师在育德方面的优势,根据当前高校青年教师育德能力的不足探索了党建引领下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育德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党建引领;育德能力

高校是培育优质人才的摇篮,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各个高校达成这一目标的基本举措,根据2022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人数近127万,30-44岁教师占全体教师人数的59.6%,青年教师已经逐步成为高校工作的主力。随着新媒体时代下各类思潮的不断冲击,当代青年教师的育德能力也迎来了新的挑战,面对个性十足、观念新颖、思想活跃的“零零后”大学生,要让青年教师胜任岗位工作,必须要及早提高其育德能力。在培育青年教师育德能力的过程中,发挥出党组织的核心地位,用党建工作的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来影响青年教师十分必要。

一、育德能力的内涵与特征

从本质来看,育德与德育并无明显差别,而育德的范围更大,既有直接和间接的德育工作,还有一些非专门的德育工作,包括管理、教学、服务等方面,育德能力就是相关岗位教师、管理者需要具备的立德树人能力。育德能力具有几个特点:一是全员性。育德既要通过德育活动来实现,还需调动起其他的教育资源,因为在高校的各个场所中都有大量道德信息,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育德能力,才能够发挥出立德树人的作用[1];二是关系性。育德应当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平等交往,特别是要发挥出教育者的人格影响力;三是价值性。教育伦理决定育德也必须要符合伦理标准,首先要为学生传授具有价值的知识和内容;其次,教育方式和方法需要符合伦理;最后,育德教育必须是充满活力的。总之,育德活动需符合相关的职业道德和专业伦理要求。

二、高校青年教师在育德方面的优势

(一)青年教师占比高

根据上文所述,在目前的高校教师团体中,青年教师占据了较高比例,有的高校甚至超过了60%,且这一比例也将会不断提升。青年教师在学历、知识层次、工作精力、年龄上更具优势,与学生的交往机会也更多,因此,如果能够发挥出青年教师在育德方面的作用,将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正向又长远的影响。

(二)青年教师学习能力强

伴随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的存在方式与以往有了较大的不同,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在这一时期,青年教师的优势更加凸显。一方面,当代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大多为硕士以上学历,他们在专业学习上深耕多年,有这更强的学习能力[2];另一方面,青年教师与大学生的年龄接近,比之中老年教师,他们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这也让学生更乐于接近他们,发挥青年教师的育德优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青年教师具有思想优势

在师生的沟通过程中,思想冲突是影响沟通效果的主要因素,大学生正处于三观的成型时期,容易冲动、偏激,要做好育德工作,最佳方法就是因势利导,传统高高在上的说教很难让学生认同,也容易出现抵触情绪。相比而言,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年龄相仿,具有一些共同点,善于使用正确的沟通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能够利用互联网发现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与偏差,及时进行正确引导。如果青年教师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就可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育德质量。

三、青年教师育德能力的问题

由于青年教师的工作时间较短,在育德能力方面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育德认知模糊。目前,各个高校均高度关注青年教师育德能力的培育,制定了系列政策文件,但面对育德工作,依然有部分青年教师的育德认知较弱,对育德内容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对于育德工作的理解比较狭窄;二是内容吸引力差。育德内容必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部分青年教师在育德实践时忽视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脱节,不仅无法达到理想的育德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三是育德方法僵化。在育德活动中,有效的方法是浸润学生心灵的重要措施,但少数教师由于在思想上存在偏颇,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育德工作没有做到因人制宜,方法比较单一,简单的凭借经验进行灌输,应用新方法的能力还有待提升[3];四是育德人格魅力弱。高校教师承担着培育人才的重要任务,这不仅需要教师有过硬的教学能力,更需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帮助学生简单理想和信念。但青年教师投入工作岗位的时间还不长,对于职业的理解比较片面,没有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言传身教作用,不利于学生品德的养成。

四、党建引领下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育德能力的对策

高校是在党组织领导下前进,在青年教师育德能力的培养上也需发挥出党组织的核心地位,通过党建的引领使青年教师对育德工作有深刻认识,因此,在组织方面,高校需发挥出党组织的核心引导作用,通过多渠道提高青年教师的育德能力。

(一)强化理论武装,指引育德建设

理论是实践的最好老师,要提高青年教师的育德能力,只有转变教师自身的认识,让青年教师产生行动动力。为了发挥出党建的引领作用,高校党组织必须要对这项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和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一是要开展针对性的党性教育,通过活动竞赛、交流座谈、青年干部培训等措施让青年教师可以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理论有深刻的认识,提高青年教师的辨别能力。在此基础上,要帮助青年教师了解自身应当具备的道德操守准则以道德规范知识,使青年教师可具备自觉意识,能够主动发挥严谨勤奋的治学精神;二是定期召开党内外群众座谈会与党支部民主生活会,鼓励青年教师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挥出其他教师的带动作用,争取做到以点带面,提高青年教师的育德能力;三是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学校党委可设置“先锋讲坛”,由党员老教师负责率先垂范,为青年教师介绍教学、科研与工作经验。青年教师也需积极争先、力争上游,主动汇报育德进展,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在党员教师的带动下让青年教师可迅速成长。

(二)建设组织机构,优化管理制度

要发挥出党建引领的作用,还需从数量、区域上优化高校内部党组织的设置,根据青年教师在各个院系的分布情况优化党支部的设置,让党组织能够离青年教师更近,可充分了解青年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与思想状态。可以在高校内部选拔一批热爱党务工作、吃苦耐劳、立场正确、思想健康的人才来担任督导人员与党务干部,从而打造出一支能干事、想干事的党务工作队伍,为青年教师育德工作的开展提供全程指导[4]。同时,优化党建管理章程的建设,将各项工作细化,针对青年教师在育德方面的表现完善管理细则,从绩效考核、组织策划、实施管理、激励鞭策等各方着手,从顶层设计上建立一套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育德能力的制度体系,通过对青年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成长收获、综合素质培育等方式提高其育德能力。另外,还要落实好“三会一课”,让青年教师可以在思想方面铸魂立德,定期组织互联党建活动,形成以党建促育德的合力。

(三)发挥党员先进性,关注育德教育

为了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育德能力,还需发挥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利用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来提高青年教师的育德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需严格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方针,强化党员的带动作用,用党的精神来感染青年大学生。青年大学生需主动践行“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以及“管理育人”的理念,用党风来带动教风的建设。在这一方面,高校的领导干部也需有正确的认识,发挥出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主动成为青年教师育德能力建设的推动者。同时,要为青年教师提供党员先进性与纯洁性主题教育,让青年教师可以时刻保持纯洁的作风,提高其责任意识与党性意识,用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来影响学生,对此,可以将纯洁性教育纳入到青年教师育德建设工作中,使之形成一个积极乐观、敢于奉献的心态。高校各级党组织还要树立优秀典型,建立青年教师示范平台,通过评选“青年技能带头人”、“青年优秀人才”、“育德岗位能手”等方式将在育德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选出来作为正面典型。配合采用“青年骨干工作室”、“青年创新立项”、“青年文明号”等方式让青年教师有新的平台展示风采[5]。

作为青年教师自身,也主动配合党组织的活动,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观念对待,时刻保持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敏锐感,对育德有正确的认识,主动提高人文素养,在专业教学、新知学习、为人处事上发挥表率作用,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育德氛围,努力完善师德,将学生视为发展的主体,善于从不同学生的特点来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去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青年教师还要主动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心理沟通能力,将工作过程作为前进的基石,用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做好示范作用,使之成为育德工作的内生动力。

(四)建立实践基地,提高育德效果

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下,各类新型传播手段诞生,这为青年教师育德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渠道,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育德能力,还需充分发挥出实践的作用。高校党组织需积极创新模式,用好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平台。要注意到,宣传工作也是党的耳目喉舌,为此,可由高校党务牵头建立媒体信息中心,发挥出以宣传促展示的作用,巩固好宣传阵地,强化思想导向,立足于实际紧跟形势,让广大师生都可认识到育德工作的重要性。一方面,要选择青年教师熟悉的信息化平台,通过育德微博与微信公众号、育德建设电子刊物、育德建设专题网站党开展育德实践教育;另一方面,需凸显出新媒体的优势,借助其较强的互动性将以往的单一传播转化为互动交流,提高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参与感,打造全新的互联网育德实践阵地,让育德工作可适应青年教师的生活、学习特点,让育德工作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通过这一渠道,也逐步让青年教师对育德工作有了全新认识;三是要积极创新育德内容和形式,增强青年教师的政治素养,使教师的育德能力可在新媒体盛行的时代下得到巩固。

(五)完善评价制度,优化育德建设

高校党组织还需做好制度规范的建设工作,建立起自律、他律兼备的育德能力成长机制,为青年教育育德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具体来看,一是要促进育德考核、基层党组织建设之间的结合,建立科学的测评考核体系,这一考核体系的建设需做到操作性强、科学合理,除了要做好定期考察工作,还需建立起集齐个人自评、学生评价、同事互评、管理部门评价于一体的育德考核机制,将其与青年教师发展相挂钩,作为青年教师评优评先、职务聘任的依据,这可有效激活青年教师参与育德的主动性,使之可全身心的投入到育德工作事业中[6];二是高校党委要在做好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加大青年教师育德成果的宣传,挖掘一些典型素材,在学校内形成向优秀靠齐、向榜样学习的良好氛围;三是高校基层党组织还需以评选优秀党员为契机,鼓励青年教师自己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以良好的育德素养、过硬的职业素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成为其他青年教师的学习楷模,为高校育德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五、结语

在推进“立德树人”任务的实践中,教师是其中的关键所在,青年教师是育德的中坚力量,在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中,育德能力也处于其中的根本地位。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育德能力,高校需充分发挥出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立足于复合型人才的培育任务,调动起各类积极因素,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育德能力,为建设教育强国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程峰. 高校青年教师育德能力的现状、困境及改革路向[J]. 教育教学论坛,2021(6):9-12.

[2] 肖鹏飞. 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J]. 河北农机,2020(10):75.

[3] 杨秋莲. 高校育心育德融合模式的构建[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9,32(4):59-60.

[4] 徐文倩,王楠. 新时代高校教书育人的理论蕴涵与实践进路[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1):42-45.

[5] 初立苹,蒋宇杰. 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教师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的提升路径探究[J]. 中外交流,2021,28(7):822-823.

[6] 宋鸿翔. 不忘育人初心,争做新时代"四有"好教师和学生引路人[J]. 文教资料,2021(5):113-114,62.

作者简介:罗彦玲,1980.1,女,汉,江西南昌,中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