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职学校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实践探究

王凯婷
  
百家媒体号
2023年21期
佛山市南海区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在“三全育人”的德育背景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的一大课题,是构建中职学校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重视家庭和社会的育人作用,树立协同育人的关键,搭建多种合作平台和探索丰富的合作途径,弥补学校教育空间、时间的局限性,发挥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作用。

关键词:中职教育,协同育人,“三位一体”

在每一位青少年的成长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共同的育人目标和责任,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所谓“三位一体”,即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通力合作,形成一个大而统一的育人主体。因此,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要主动搭建合作平台,探索合作渠道,充分发挥三方的育人作用。相较于中小学,在中职学校的学生培养工作中,更加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更要注重调动发挥家庭和社会的育人资源和力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赋能。

一、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现存的问题

(一)协同育人观念淡薄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不少家长认为学校是教育工作的绝对主体,学生的教育应由学校全权负责,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来自家庭的教育引导和家风的熏陶。同时,学校在建立评价机制的过程中,也忽略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教师在开展育人工作时,往往没有充分利用到家庭和社会的育人作用,缺乏对协同育人工作的规划。而社会对育人责任的认知也不够全面,较少地主动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来。

(二)协同育人渠道单一

在中职学校中,主要由学校来承担协同育人工作的发起和组织,虽然各班有成立家委会,但也只是简单地为班级开展工作提供某部分的支持和协助,或者被动地接受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家访等活动,家长和学校之间协同育人的渠道单一。而对于社会而言,社会各机构同样被动地配合学校开展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的工作,未形成固定的协同育人渠道和机制。

(三)协同育人实践不到位

在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学校通常未能充分整合三者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在开展实践时,形式单一,流于形式化的参观、讲座形式,使协同育人的力量未能充分发挥。与此同时,部分家长也缺乏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经验,无法科学有效地开展相应的育人任务。同样,社会各级也缺乏类似的实践经验,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积累。

二、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探索实践

(一)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为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学校首先搭建了班、部、校三级家委会,完善了家委会的运行与管理机制,举行聘用仪式,定期召开家委会议,将家委会的管理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与此同时,通过培训活动,加强班主任对家委会的管理,使得班级家委会的工作常态化。在家校工作中,按照计划定期举行家长案例教学活动、家长讲座活动、亲子实践活动等,组织父母定期接受家庭教育的相关培训活动,提升父母的家庭教育素养和能力,同时通过亲子实践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增加家长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机会。

(二)重视企业的参与,完善协同育人途径

对于中职学校的育人工作而言,企业的参与必不可少。每个专业通过考察筛选,与优质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开展的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聘用企业教师。企业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中来,对学生的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二是开发共育课程。将课程的场地迁移到企业中,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重视企业评价。将企业评价纳入到学校的评价体系中,重视过程评价,有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充分挖掘社区育人资源,丰富协作育人的内容

在协同育人中,社区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资资源、信息资源等,学校连同社区,结合学校和社区的实际情况,共同整合现有资源,丰富协作育人的内容。例如在社区开展防诈骗、环保、安全、法治、劳动、公益、爱国教育等教育活动,利用社区派出所、法院、博物馆等教育环境,邀请相应的专家进行指导,打破了学校教育时间、空间和师资的限制,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社区线上教育资源逐步丰富,可为协同育人提供更高效和便捷的合作方式,例如开发在线课程、建立线上学习社区等,都将为协作育人丰富内容和途径。

目前, 我校的家校社 “三位一体” 协同育人模式尚处于探索实践的初级阶段,未来需要继续在不断探索中一步步完善,逐步拓展学校、家庭、社会的职能,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环境,从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吴瑞华.中小学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现状分析与优化建议[J].教书育人, 2023(02):13-14

[2]刘翠.指向学生成长的“三位一体”家校协同共育模式[J].江苏教育,2021(49):10-12

[3]张长征.寻求家校社 “三位一体” 养成教育的有效路径[J].新教师,2021(12):17-1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