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高段语文教材家国情怀题材的德育内容与教学研
摘要: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中,家国情怀属于重点内容,根据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要求,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需要将家国情怀落实到课堂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全面发展目标。借助语文教材中的家国题材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可以让学生产生爱国情怀与民族认同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家国情怀;德育教育
前言
家国情怀教育对培养学生爱国思想、民族自信等有着积极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坚持从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出发,做好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工作,展现家国情怀育人价值,确保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借助家国情怀提升文化素养。
一、明确德育教育目标
(一)挖掘文本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积极开展德育教育,针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找出其中隐含的德育元素,确保德育教育能够与语文加家国情怀题材结合在一起,形成明确的德育教育目标。情感属于家国情怀题材中比较直接的表达方式,其本身也是爱家、爱国的情感,只有确保德育教育目标设置的合理性,才能有效提升教育效果。如讲述《父爱之舟》时需要学生完成场景梳理,分析出父亲为“我”做的事情,从细节出发,与同学探讨“心酸”“新滋味”的具体含义,在感受父爱的同时分享“我”对父亲的情感。在完成知识点梳理后,需要学生参与写作训练,利用所掌握的写作方法,完成细节描写,尝试表达思想情感。借助情感表达能够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尝试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情感[1]。
(二)展现文本价值
在家国情怀题材中包含了丰富的价值,甚至一些题材本身又具有较强的政治性特点,借助文本中的故事、描述等,能够展现文本的主题思想、价值观念等,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完成文本价值解读,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的主动的分析文本细节,掌握文字表达方法。在完成目标定位后,还需要掌握语文核心素养落实情况,提升德育渗透效果,根据主题思想确定目标。如在教材中包含大量的古诗词,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通过分析古诗词能够了解古人的生活情况、感受古人的智慧等。只有完成重点内容提炼工作,才能凸显教学主题,让学生在教学目标的带领下深刻理解文本内容。
二、整合德育教育内容
(一)提升分析深入性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属于重点内容,教师需要积极开展语言建构工作。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对语言的讲解深度不足,存在逐句逐段分析现象。在“少而精”理念全面渗透下,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到语言文字教学的重要性,从把握主题、概括主题、习得方法等方面出发,做好教学活动设计工作。一是确定人物形象。借助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能够将人物形象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在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展现其精神品质,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如讲述《军神》时文章主要以刘伯承的人物形象为主,虽然描写的语句较少,但是从侧面上展现了刘伯承手术中的表现,进而体现了“军神”。通过学习本文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反面衬托方法,提升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拉近思想情感。通过对文本中的细节情感进行深入挖掘,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思想,产生情感共鸣。如讲述《父爱之舟》时,学生只有找出“心酸”“新滋味”的依据,才能证明学生真正理解了父爱。
(二)保障资源丰富性
在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视频、音乐等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效果,所以在家国情怀题材教学中,需要做好德育资源引入工作,发挥为主题服务的作用,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家国情怀题材中的情感。由于家国情怀题材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以革命人物故事、历史事件等为主,所以在课文解读中需要确保资料的充足性,让学生在把握人物精神品质的基础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在做好资料补充的基础上延伸学生认知范围,围绕相同主题,提升主体形象的立体化与鲜明性,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在课前使用德育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题,提升基本熟悉感。在课中使用德育资源能够降低学生理解难度,近距离接触情感。在课后使用德育资源可以达到深化主题效果,不断延伸学生知识面,在感受文本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提升自身道德素养[2]。
(三)培养文化自信心
为了丰富学生知识储备,还需要做好课外阅读设计工作,利用课外阅读资源来实现家国情怀教育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做好课堂知识讲述,同时也要在课外时间鼓励学生阅读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借助阅读活动丰富家国情怀知识。为了提升学生阅读效果好,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喜好推荐适合的家国情怀素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或是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现有图书资源,参与读书交流活动,针对家国情怀题材进行分析,与其他同学分享,形成良好学习氛围。
三、借助效果检验德育
想要检验德育教学效果,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学生的表达进行分析,观察学生是否受到德育的影响。如果学生的表达存在语言生硬、用词不准确等问题,则可以说明学生并未真正理解文章情感与道理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表达中了解学习效果。一是口头表达。在口头表达中需要学生做到换位思考,尝试列举相关事件,实现情感迁移目标。如讲述《圆明园的毁灭》时,可以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要求学生分享自己在看到圆明园被毁以后的心情等。二是书面表达。在书面表达中应当满足表达真实情感等要求,尝试将自己的情感与文字结合。教师则需要完成细节研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表达方法。如在“舔犊之情”中,主要以爱的体会、表达为主,学生应当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开展写作训练,在融入写作要素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对文本思想情感的认知情况。想要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写话主题,确保问题设置的合理性,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检验[3]。
结语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层面的情感寄托。所以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好家国情怀题材研究工作,找准德育教育渗透点,设计出合理化的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使用高效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为未来健康发展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江兴安.探究德育与高段语文课文的结合方法[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 2019,(04):18-19.
[2]万琴芬.语文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切入点 ——"愤与悱"启发教育[J].天津教育, 2022,(02):102-104.
[3]罗玉珊.小学语文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策略[J].科学咨询, 2023,(10):241-243.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