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面向三环一体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责任意识培养目标体系建设探索

高艳梅
  
百家媒体号
2023年33期
唐山市丰润区迎宾路小学 064000

摘要:本文以“三环一体”的理念为指导,探讨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统筹规划,致力于全程优效的目标。通过统筹规划、各有侧重、协调推进三个要素的详细分析,提出在不同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能力,以及全面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本文旨在为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可行的目标体系建设方案,促进学生德法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 三环一体;道德与法治课程;责任意识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三环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日益引起关注。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教学浮于表面、教学形式单一以及缺乏学生的重视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整体规划与深入引导,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使思政教育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公民[1]。

一、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浮于表面

在一些学校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深度引导。由于该科目并不在应试教育的考试范围之内,一些学校和教师可能将其看作次要课程,对其教学深度不够重视[2]。这导致教学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和改进。学校和教师主要以提高升学率为主要目标,忽视了思政教育的渗透效果。结果是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难以产生浓厚兴趣,影响了其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形式单一

在当前的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老师们仍然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多采用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通常主导着教学过程,以讲解为主,而学生的互动与参与相对较少。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呈现出说教状态,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难以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小学中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老师们虽然意识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但在实践中仍然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尽管可能会引入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但教学仍然比较注重形式,而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往往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课堂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单向传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度思考。

在小学高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老师们可能会尝试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但仍然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虽然可能会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但教师仍然在课堂上扮演主导角色,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表现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课堂教学往往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缺乏学生的重视

由于一些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关注度不够,学生可能缺乏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学生可能更加关注与升学相关的科目,而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深入思考和体验,影响了其对道德法治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应用。

二、面向三环一体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策略研究

(一)小学低段策略研究

在小学低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道德观念,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游戏等形式,我们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规则等基本道德观念。例如,可以设计类似于开心大转盘的游戏,让学生们在游戏中分享自己所了解的规则制度有哪些。这种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快乐与分享的乐趣,同时也通过分享的过程,引导他们认识规则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教师在游戏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引导学生分享积极向上的经历,潜移默化地传递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理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中段策略研究

在小学中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具备承担责任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并能将责任转化为实际行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核心素养有两个方面:“道德修养”“责任意识”和“法治观念”。道德修养指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把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系列讨论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在学习《慧眼看交通》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活动一展开讨论,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出行经历以及对不同交通方式的体验和感受。在讨论中,学生可以描述一次难忘的乘坐某种交通工具的经历,例如乘坐公交车、地铁、自行车或者步行等。他们可以谈论这次经历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包括便捷性、环保性等方面的体验,从而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并将其内化为行为准则。

(三) 小学高段策略研究

在小学高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系列具体的实践活动来深化学生对责任意识的理解和认同。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更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在成长过程中培养起积极的社会责任感。举例来说,在《地球——我们的家园》这一课程中,我们首先以地球作为人类的生存家园为切入点,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环境危机及其后果,唤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认识,引导他们反思自身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保活动,让他们亲手参与垃圾分类、环境清理等工作,从中体会到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责任与使命。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了解到地球对我们的重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通过亲身参与环保行动,学生将更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地球做出贡献,并激发他们积极行动的动力,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三、结论

“三环一体”的课程优化思路为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责任意识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统筹规划”、“各有侧重”、“协调推进”三个要素的综合运用,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奠定坚实基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期待能够进一步完善这一体系,推动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立华. “五育”融合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策略探究 [J]. 考试周刊, 2023, (47): 123-128.

[2]王静. “融合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初探 [J]. 考试周刊, 2023, (47): 155-158.

[3]吴婉明. 依托绘本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 (21): 90-92.

[4]李少云.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学生法治意识的策略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 (15): 145-147.

本文系:市级立项课题.课题名称: 基于责任意识培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编号:LX202301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