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生活化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向艳
  
百家媒体号
2023年35期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南湖小学

摘要:当前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知识被动接受等诸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难题,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生活化情境,将枯燥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案例,帮助学生在熟悉的语境中重新理解和吸收语文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巧妙运用生活化的情景对话和真挚的情感交流,来让学生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领会所讲课文的情感。此外教师还需要挖掘生活当中的资源,为学生们设置相关的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利用生活化情境进行语文教学,有利于提升语文课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情境;情景案例

一、利用生活案例来为学生重新解读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往往比较枯燥和抽象,学生难免产生一种与生活脱节的感觉。因此教师应该巧妙地利用生活化情境,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互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重新理解和吸收语文知识。比如在学习《池上》这一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河边或池塘边玩耍的经历。学生可以讲述自己是如何观察水面上的波纹、垂钓或者捕捉小虾米的。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把池塘比作一个小小的世界,水波就像人生中的波澜起伏,那么池塘里的青蛙、小鱼、小虾等生物就代表着不同的人。教师可以再次朗读课文,请学生想象文中所描写的景象,联系自己的实际体验,去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敬畏。

在学习成语时教师也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比如在学习"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时,教师可以提出:假如有一天你发现家里的羊圈坏了羊跑出去走丢了,作为主人的你应该怎么办?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引出这个成语的含义。同时教师还可以请学生讲述一些自己或者身边人的相关经历,加深对这个成语的印象。总之教师应该发挥创造力,尽可能把枯燥的语文知识嵌入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中,营造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环境里重新理解和领会语文知识,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趣味性。

二、利用生活化情景对话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能够巧妙地运用生活化情景对话,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领会课文蕴含的情感内核。比如在学习李白名篇《静夜思》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分享自己夜晚独处时的感受。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每逢夜深人静时,自己都会被大自然的宁静所折服;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在夜色笼罩下内心常会涌起一种淡淡的忧伤;还有学生可能会表达夜晚是自己独自思索人生的好时机。通过这些真实情感的分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诗人夜观天象时的心境。

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于这首诗进行情景对话,一人扮演诗人李白,描绘出他在皓月当空时对大自然的赞叹以及对往事的追忆;另一人则扮演李白的挚友,对诗人的孤独忧郁加以安慰和开解。这种生动的对话形式能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内心独特的情怀。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们在实际的夜色下,独自行走或是仰望星空,体味一种"静夜思"的意境,感受诗人当年的那份孤寂和伟大。然后回到课堂就个人心得交流讨论,把诗词内涵与生活情感融会贯通。通过这些生活化的真实情感体验和交流分享,必将拉近师生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更加亲和自然,从而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培养他们的人文底蕴。只有让语文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语文的教学价值才能得以充分彰显。

三、结合生活资源,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在学习萧红的名作《火烧云》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的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教师可以先准备几张色彩绚丽的夕阳照片,景色浓烈如火的夕阳缓缓落下,晚霞绚烂一片。在放映这些照片后,教师可以请学生描述一下看到这般景色时的感受,有的学生可能会直言这景色美不胜收,令人无法自拔地沉浸其中;有的学生可能会感叹大自然的造化鬼斧神工,能打造出这等绝美景观;当然,也可能有学生会联想到生命的短暂和生命的渺小。在学生描述感受后,教师可以接着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这般极为普通的自然景观,为何在文章中会被比拟为‘火烧云’呢?作者笔下这几字,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就的呢?”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展现出各自的理解和见解。可能有的学生会联系到文章中那个破败贫困的村庄,推测作者是在通过对比这绚烂的霞光。

在学生们发表各自独特见解和理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时的点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引导,鼓励学生从更多的角度进行思考,开阔视野。例如教师可以说“你这个视角非常新颖,给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解读方向,那么除此之外,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些不同的方面来解读这段课文呢?”通过这种打开思维的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回答中得到提高。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就“如何用简单朴实的语言来表达深邃的思想感悟”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这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素养。教师也可以请学生们试着模仿课文的语言笔调,学会用生动鲜明的笔触去描绘出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伟大意义,通过这种语言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结论:语文教学固然要讲授知识,但更应该着眼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为此,教师们要充分运用生活化的素材和情境,让语文课堂贴近生活、丰富有趣。一方面通过生活化的案例让学生在身边的实例中重新认识语文知识,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另一方面通过生动的情景对话和真诚的情感交流,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领会语文作品的人文价值。同时教师也应该大胆借鉴生活资源,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探索欲望。总之,只有让语文教学真正植根于生活、联系实际,紧密契合当代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状态,语文教育才能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帮助学生重拾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构筑起对美好生活的嗅觉和追求。

参考文献

[1] 豆玉红.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与实践[J].江西教育:综合版(C), 2016(11):2.

[2] 苏兴隆.生活化视域下对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思考[J].小作家选刊, 2023(17):0026-002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