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产教融合背景下基于“政、企、校、生”需求性分析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 机衔接、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其关键在于产教融合。产教融合可以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有机衔接,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基于前期对河北高校产教融合现状的分析调研基础上,从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个维度对产教融合发展的需求角度入手,分析归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举措。
一、“政、企、校、生”需求性分析
政府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主要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引导,以及具体情况的落实的监督工作,其角色至关重要。作为政府等职能部门,都有意愿为产教融合贡献力量,从而促进社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模式。但政策的制定往往需要一个过程,且需要有完备的实践经验支撑,这种情况就会造成产教融合的历程稍显滞后。加之目前国内多数地区对于产教融合的政策落实不到位、缺乏系统典型的优秀成果,导致政府等相关部门在产教融合状态的积极性稍显薄弱。
就现状来看,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及产教融合参与积极性还可以,但参与的深度明显不足。多数企业在一开始愿意配合学校完成一些合作事宜,但这种合作多呈现“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的状态,这对校企合作的推进产生一定的阻碍。多数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目标停留在满足其用人需求、提供人员保障上,对企业能够促进人才培养的认识程度明显不足,因而在产教融合的意愿方面表现不太积极。
伴随近些年产教融合观念的逐步深入,学校在产教融合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一直以来格外关注人才培养的数量及质量,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一直扮演主要角色。尤其作为高职院校,愿意采用更多手段及方式,丰富其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当前承担更多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与高职人才培育重点方向岗位适应能力恰恰是学校育人的短板,因此作为院校始终积极促成校企的深入合作、产教的深度融合。
高职学生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会表达一定的意愿。学生愿意接收与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相关的先进的理念及技能,也愿意在受教育过程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进而逐步适应职业、服务社会。但是,这种积极的理念往往需要在执行手段、活动形式上予以创新,以适应现今较为复杂的大学生思想形态。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政府在产教融合工作中,可适当放宽对职业院校的行政监管力度,不断拓展和发挥高校本身的活力。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的过程的本质是在提升人才质量的基础上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因此,政府在经济宏观调控方面掌握一定的主动权,可以通过政策上的引导,将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与院校的专业设置相匹配,并在企业税收、注册及管理等方面进行有益引导,使企业获得直观红利,愿意投入更多精力于产教融合。其次,政府除给与企业方面以政策倾斜外,对院校也可投入政策倾向。如可对产教融合执行较好的院校在办学规模、校园建设等方面适当提供资金支持或财政减免,以促进院校更好发展。
企业在市场环境中是盈利的主体,但除此之外还应当承担为社会培养人的社会责任。尽管部分企业在产教融合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性,但现阶段的参与程度远远不能满足融合的最终目标。企业应多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和帮助。例如,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多提供实习岗位,适当配合学校实习环节将更多企业人员和元素融入学校,在宣传企业文化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适应性。此外,企业还应当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将更多应用实际融入到方案中,并时常更新。企业在院校的教学体系中,适当融入,组织企业导师进学校,参与教学和实践,以提升指导的针对性。
高职院校尽管在产教融合方面存在些许成效,但在方式方法上还可进行优化创新。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力。一是在教育的内容上,应突破原有重视理论教学转为重实践、重素质。多与企业进行联合,给与学生实践机会的基础上,将育人层次提升到新高度,可将美育教育、劳动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人文教育等现有理论教学与实际岗位需求相融合,创新授课模式,突破原有枯燥的理论传授,有效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以提升育人效果。二是更新专业设置。专业设置应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时代特色紧密结合,且实行动态调整。在保留强势专业基础上,创设动态特色专业,以满足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三是在师资队伍上进行适度调整,融入更多企业教师参与教学,支持鼓励现有编制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有效将教师的知识储备与职业情况进行融合匹配,从而实现教学相长,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四是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除知识技能的提升外,也应融入更多人文关怀,如健康教育、心理疏导、抗压提升,以应对当前较为复杂的学情。
三、展望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对于人才质量的要求更为迫切,产教融合的有力背景能促进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尽管二者融合可能需要一个过程,前期的探索实践也需要一定时间,但前途必定是一片光明,希望每位教育工作者对人才的优质培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群.新时代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2(06): 20-28.
[2]杨红荃.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理论价值分析[J].职教论坛, 2019.(8): 37-43.
[3]钟文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综述[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0(4): 88-89.
项目支持:2023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RSHZ-2023-0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