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生厌学现状分析与心理干预策略

黎敏
  
百家媒体号
2023年40期
重庆市铜梁区西河小学 402560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重点分析农村小学生的厌学现象。研究通过文献回顾、问卷调查、访谈法和个案分析法,全面了解小学生厌学的现状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心理干预策略。研究发现,小学生厌学心理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个人、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等。基于积极心理学和习得性无助理论,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措施,旨在促进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优化教学方法,构建积极的学习环境,以降低小学生的厌学情绪。

关键词: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心理干预策略

引言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快速发展,小学生的厌学现象日益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问题。厌学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对其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小学生的厌学心理及其成因,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

(一)定义与表现

厌学心理是指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表现为对学习内容的不关心、对学习活动的逃避以及对学校环境的抵触。小学生的厌学心理通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滑、对学校活动的冷漠甚至逃课等行为。

(二)成因分析

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是多元化的,涵盖了个人、家庭以及学校三大重要领域。从个人层面来看,学生的性格特质、认知水平以及情绪状态对其学习态度产生深刻影响。具体而言,当学生的个人能力无法满足学习任务的要求时,或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成功体验,便可能引发挫败感和无助感。这些负面情绪积累后,便形成了厌学的心理状态。而性格内向、自尊心强但易受挫的学生尤其容易陷入这种心理困境中。

在家庭方面,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以及整体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学习态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家长过高的期望值或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忽略,均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感到巨大的学习压力,从而对学习产生厌恶。家庭教育中缺乏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也会让孩子在面对学习困难时显得无助和依赖,进一步加剧厌学情绪。

学校环境作为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其中教育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及学校文化的作用不容小觑。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方法,以及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理解,均会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压力和无趣。此外,如果学校文化过于单一,缺少激励和鼓励机制,学生便难以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小学生厌学问题的优化调整策略

(一)优化教学模式

在面对学生厌学问题时,需要认识到从根本上优化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以语文课堂为例,首先要转变教学评价理念,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往往侧重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忽略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应从单一的结果评价转向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不仅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重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方式、问题解决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展现。例如,在阅读教学中,除了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外,教师应鼓励学生深入探讨文本背后的深层意义,发表个人见解,甚至挑战和批判文本中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其次,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创造更多的学生主导的学习机会,比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文学创作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例如,在教授古诗文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或创作以古诗文为背景的短剧,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情感和意境,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最后,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等,从不同角度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内容也应从单一的书面测试扩展到口头表达、创作能力、团队合作等多方面。通过这样的多元化评价,不仅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展多种能力,如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均衡的发展。

(二)构建农村学校家校共育模式

在构建农村学校家校共育模式中,有效沟通机制的建立尤为关键。这不仅是因为沟通是连接家庭和学校的桥梁,更因为它能够确保信息的及时交流和问题的快速解决,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以西河小学为例,学校通过建立微信群和QQ群,定期向家长发送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和即将到来的学校活动信息。同时,教师利用这些平台分享有关教育的文章和资源,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活动。此外,家长可以随时通过这些渠道向教师反馈孩子在家的学习进展和行为问题,双方可以及时讨论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双向、即时的沟通方式极大增强了家校之间的互信与合作,使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够更好地协同,形成了教育合力。而共同参与教育活动不仅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也加深了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构建了积极的教育共同体。西河小学定期举办的亲子阅读活动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在这些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一起选择书籍进行阅读,之后共同参与讨论会,分享阅读感受和学习心得。学校还举办“开放日”活动把家长请进学校,请进课堂,和孩子一起学习。家长参观学生的作品,和老师一起互动。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也让家长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孩子的学习需要和兴趣点,同时,教师通过观察和参与这些活动,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一步优化教学计划。此外,这种活动还促进了家长之间的交流,他们能够分享育儿和教育的经验,为彼此提供支持和帮助。

(三)建立学生评价激励机制

针对小学生厌学问题,建立学生评价激励机制是一项重要的优化调整策略。该策略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多维度的正向激励和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首先,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也重视其在课堂参与度、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以此来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引入正向反馈机制,通过表扬会、优秀证书、学习之星等形式,为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就提供及时的正面反馈,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进一步而言,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制定个性化激励计划,如兴趣小组、特色活动等,让学生在感兴趣的领域中得到成长和激励,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优势,也促进了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通过家校沟通桥梁,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激励中来,共同为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为确保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必须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激励,设立清晰的目标和期待,使学生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同时,将激励措施与学生的学习目标紧密结合,确保每项激励措施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朝着既定目标努力。此外,还需对激励机制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策略,以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结语

总之,面对小学生的厌学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涵盖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个层面。通过家长教育培训、教师教育革新和社会环境优化等手段,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更多有效的干预策略,特别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教育背景下,以应对新的挑战,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学习,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董珊珊, 肖军林. 新时代下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 小学时代, 2020(20):2.

[2]刘薇. 农村小学生英语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42):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